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比较“洪水神话”在各民族传统中的异同及内涵

时间:2024-05-04

■/

一、历史概况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世界各民族的神话故事都是自己民族的一部史诗,是人类文明诞生、繁衍直至消亡的最好例证,在神话故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其现实价值的故事,而各民族虽分处不同的地域,拥有不同的肤色与血脉,有着不同的崇拜物和演进史,但他们仍有许多相似的故事或价值观。而在世界各地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便是洪水神话,其中最为著名当属《圣经》中《创世纪》里的洪水神话以及西亚文化中和中华民族中的洪水神话。它们之中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那一时期历史灾难下巨大的生存环境变迁的认识,更展现了他们对那种苦难的深刻记忆和对自身民族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思考。

从目前有关洪水故事的记录来看,地中海、印度、东南亚、大洋洲、美洲、非洲等均有关于洪水的神话传说,而最早的文本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约在公元前2000年已经存在。这些洪水神话在故事框架上或多或少有着相似性,而能从中看出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中的变迁史,融和了自己对民族灾难的记忆与情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传承与信仰。

据目前学界学者分析,那场大洪水可能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因为如今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洪水神话,它们所描述的那场灾难的发生的时期大致相同。而也有学者认为洪水神话是一个隐喻——既然每一个婴儿都是从羊水这一“洪水”中诞生出来,洪水神话就是对人类诞生的若干突出细节所做的一种宇宙起源论式的心理投射①。然而不管那场洪水是否真实存在过,或仅为某一地区性的自然灾害,它仍存留在我们古老的记忆中,值得我们去发掘其中的价值。

本文将从《圣经》(犹太民族)、西亚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洪水神话三个角度出发,探讨洪水故事在各民族精神传统中的内涵。

二、洪水故事在《圣经》之中

《圣经》中的洪水故事是从《创世纪》的第6章到第9章,学者们把这部分梳理出来两段文本,一般意义上认为,这两个文本都可以独立成段,都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体系,而且故事的梗概大致相同。如此两个故事却被《圣经》的作者捏合在一起,使其中既有相互印证的部分,又有相互矛盾的内容,这体现出了不同的作者对那段历史的记忆是不同的,但殊途同归,它们仍然能够展现古代犹太人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以及犹太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

《创世纪》中对洪水的描写大致可分为三部分,首先是产生洪水的原因以及神指导挪亚造方舟并带上生物,然后是洪水的发生直至最后的消退,最后是洪水退去后的结局以及神与挪亚立约。

首先,在《圣经》中,洪水的成因是作者论述的重点,因为“人在地上罪恶很大,内心终日所思想的尽是恶”、“世界在上帝面前败坏了,地上满了强暴”,所以神才会通过洪水去毁灭地上的一切。在这里,神具有绝对的权威,他创造了这世界和世上的生物,却由于人的恶必须将这世界毁灭,神可以任用洪水来对这世界进行彻底的清洗,而在这种条件下,人和其他生物是没有任何说话的余地的,而挪亚作为最后的生命的传承者,与神只是立约的关系,这体现了《圣经》中以神为本的思想观念和古代希伯来人对这场灾难的神圣化解读。

然后,在洪水发生的过程中,挪亚照神的吩咐行了,在大洪水的彻底清洗后,“上帝叫风吹地,水势渐落”,舟中的生物才得以得救。此处含有救赎的观念,人因信仰上帝、因按上帝的旨意行事而得救,正因上帝有着如此高的权威,人才能在信仰上帝中得到永生。

最后,上帝和地上的生命立约,“洪水不会再毁灭所有活物”,人和上帝是契约关系,恶行不再发生,洪水就不会再次出现。

在《圣经》的传统中,上帝作为无所不能的存在,将自己所创造的一切在洪水中尽数毁灭,只留下少量的生物在挪亚方舟里。故事以“创世——问题——洪水——解决”这一思路展开,洪水消灭的不是人类的恶,而是旧的、没有约束的秩序,因而在洪水后要建立新的秩序,而人性中的恶要通过立法(新秩序)来约束,因而上帝与人立了约,形成了契约关系。这种“创造——毁灭——创建”即是《圣经》洪水故事中的核心思想。

三、洪水故事在西亚文化之中

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吉尔伽美什》史诗对洪水也有一段记载:乌特那庇什廷住在舒鲁帕克的一个芦苇棚里。有天他听到神对芦苇棚喊叫,说是洪水将临,叫他毁掉房子,建造“宽度必须和深度一致”的船,“将一切活物的物种运进船中”,后来果然六天六夜狂风暴雨、洪水灭世,乌特那庇什廷的船停在尼尼尔山顶。在第七天,他分别放出鸽子、燕子和乌鸦探查水情。得知水退后,他下船来向诸神献祭。主神恩利尔来到船上,为乌特那庇什廷和他的妻子赐福,使他们得到了永生。

《吉尔伽美什》中的这段洪水故事的内容和《圣经》中的洪水故事极其相似,但是在《吉尔伽美什》中,在洪水退去后,乌特那庇什廷向诸神献祭,而不是向一个神献祭,这表明了在西亚地区的宗教观念是多神崇拜,这与希伯来人的一神崇拜不同,而洪水后人神的祭拜后神赐福给人,这也与犹太传统中的立约思想有着差别,人和神不是一种可以交流关系,人只能感念于神的恩赐,而神在发洪水之后也没有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只是全凭自己的意志去发洪水再凭自己的意志去赐福给人,因而在《吉尔伽美什》的洪水神话中,缺少了故事的连续性与原因的完整性。

而在《圣经》与《吉尔伽美什》的洪水故事中,都有着共同的框架。首先人类得罪了神,神要通过洪水消灭一切,然后一个人得到了神的旨意,造出了逃生的大船并载上家人和其它生物,接着大雨下了很多天,于是放出不同的鸟去试探洪水是否退去,最后洪水过后人类重新生活。这表明古代西亚人和希伯来人拥有着相同的价值倾向,但不同的是西亚人以人为思考的中心,对乌特那庇什廷也是以类似于英雄人物的方向去描写,而《圣经》则以神为中心,一切以上帝的意志为转移,人所遭受的洪水是上帝的惩罚,是由自身的恶行引起的应受的惩罚。

四、中华民族的洪水神话

在中华民族传统中,也有许多洪水神话,由于中国民族众多,其所拥有的洪水神话类型也各有不同,比较出名的是以河南为中心的洪水后伏羲女娲兄妹以泥土造人的故事;云贵边界的洪水后兄妹葫芦生人的故事;云南四川边境的洪水后仅剩的男子与天女结婚再造人类的故事;台湾的洪水后神以遗民身体重新造人的故事。

然而在中华民族的洪水神话中,对于洪水成因的叙述并不多,“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②洪水的成因仅仅是因为两神争帝,神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让洪水消失,而人也不是因为自己的错误被神惩罚,在这种情况下看来,神与人的关系是比较淡薄的,没有相互的交流也没有什么相关性。

在大禹治水的故事中,甚至没有神的出现。鲧和禹没有借助神的力量,只是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治理水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高扬,关注点在于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的不屈精神。大禹作为博爱、不屈、顽强精神的代表,拥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不乏这样的歌颂英雄主义人物的故事,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与不屈的精神品质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在这一过程中很少甚至没有神的参与。而这种对人性中的善的弘扬正是中国儒家“性本善”观念的体现,区别于《圣经》中“人性恶”的观点,中国的神话中很少有展现罪与罚的观点的故事,大多是对英雄人物的讴歌。

五、结语

虽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中都曾出现洪水神话,但它们所展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是不同的。这些洪水故事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洪水的成因、解决办法和解决后的世界。在西方的洪水故事中,尤其是《圣经》中的洪水,作者更侧重神性的彰显,洪水的成因是人的恶,上帝通过发洪水来对这世界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毁灭,而洪水退去后,就是以人神立约的方式使一个新的秩序的诞生。在西亚文化中,洪水的产生则是因为神对人的行为恼火而意图消灭人类,而这时其他的神出来帮助人,当洪水退去,人便献祭神,神也赐福给他,但人神之间并没有更多的联系,也没有对新世界的重塑。在中华文化中,洪水依然是神引起的,却不是神刻意为之的,人与神之间更没有交流,神不具备消灭洪水的办法,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质来克服一切困难治理洪水,这体现了中国思想中的人本主义和人文关怀,儒家有“未知生,焉知死”的思想观点,中国自古以来即对于鬼神观念淡薄,因而在中华民族的这场大洪水中几乎没有对神的记忆。

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承的不同导致了对大洪水不同的记忆,但这些带着民族记忆的神话故事却有着深刻的内涵与价值。

注释:

①[美]阿兰·邓迪斯.洪水神话[M].陈建宪,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②刘安《淮南子·天文训》。

参考文献:

[1]阿兰·邓迪斯.洪水神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吉尔伽美什[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3]全群艳.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洪水神话[J].社会科学家,2010(5).

[4]李景琦.从洪水神话看中西方民族性格的差异[J].天津大学学报,2013,15(2).

[5]武保勤,傅广生.从中西方洪水神话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3(4).

[6]张亚辉.大洪水催生人类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6-12.

[7]陈建宪.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45(2).

[8]徐露.鲧禹治水神话和诺亚方舟神话的同异比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

[9]陈建宪.洪水神话:神话学皇冠上的明珠——全球洪水神话的发现及其研究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2006,29(2).

[10]裴浩星,安贞慧.洪水神话的世界传承与民族特性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5).

[11]向柏松.洪水神话的原型与建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5(3).

[12]刘潋.美索不达米亚洪水神话——版本问题与文本探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6(5).

[13]钟巧玲.试论中国洪水神话[J].新世纪论丛,2006(3).

[14]王三义.试析洪水神话的世界性及其认识价值[J].辽宁大学学报,2006,34(1).

[15]黄文英.中外洪水神话的母题及其变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