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析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

时间:2024-05-04

■苗 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儒家学说”到“民间歇后语”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累。汉语言文学作为语言教学一类,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语文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换言之,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文教学的升华。其所学内容不仅伴随着莘莘学子走过十余载的学习生涯,更是为其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如今我国高速发展,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后现代思想强调思维重点,对现今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因此,为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为我国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更多的知识成果研究,将其融入后现代教育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就:“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做出简要分析[2]。

一、简析后现代教学理念

随着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使得人们生活发生转变。后现代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为促使我国教育的最大化发展,后现代思想逐渐运用到我国教学理念中。因后现代思想会促使教学知识结构更加灵活,对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则是认真听讲,接受教师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导致我国教育成果滞后。后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作为主要引导人,从而进行课程开展。与此同时,课程中对理论的辩证方法,不再认定其唯一,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现今后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点,分为三个大点,即,后现代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以及后现代的教学评价观。以此层层递进,对课程进行精细化分,促使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研究我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即我国历史文化,因此,其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接纳的知识会存在混淆现象。

由此可见,为大力发展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将后现代教学理念融入其中不失为一种办法,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精细化分,促使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提高,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

(一)调整教学授课模式,以此提高学生主动性

前文提到,我国传统教学是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其弊端在于,长时间的教学,会使得学生生活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失去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导致其主动性不高。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整授课模式是关键。新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对更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完全参与其中。在此基础下,与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会促使教学成果的最大化。主要是因为在后现代教育思想加入学习课堂的过程,使得学生有主观意识对其思想结构进行剖析。除此之外,课堂上减少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灌输,会促使学生能更加具有独立意识进行知识区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所学内容就十分广泛,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都有,对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及其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提升。如,在进行文化鉴赏时,可以将进行国外作品鉴赏映入课堂,譬如引导学生从《名人传》一书中“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一句,进行深入探讨,使得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拓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除此之外,现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论文撰写,计划报告等都是其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拓展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素材,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将所学知识贯穿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此开拓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小结

总而言之,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加入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主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化教学成果,使其不断探索我国历史文化精髓,了解国内外文化差异,在现今的汉语言教学中应该引入后现代思想到课堂中,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没有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滞后,反而促使我国教育成果的最优化。在倡导全球化发展的几年,我国历史文化得到世界各国青睐,别国文化历史也应该受到称赞。在此背景下,教师应指导学生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化意识,并使学生明白,不同的历史文化有不同的处理方式[3]。

[1]康明明.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赤子,2012(6):52.

[2]童京华.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7(9):132~133.

[3]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32~13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