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化解“校园贷”危机的辅导员工作案例

时间:2024-05-04

■张香宁/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案例概况

学生吴某虽家境贫寒,但个性开朗,乐于助人,在班级人缘好。受其表哥欺骗,吴某以帮表哥“刷单”为由,请求同班17名同学提供身份证、支付宝账号密码和照片信息。其表哥利用信息,在多个网贷平台借款达23万后,挥霍一空,贷款逾期,无力偿还,后被刑拘。得知按法律须自行还贷后,17名同学认知上无法接受,自觉气愤委屈,多次找吴某商讨。吴某虽无法律责任,但自罪感强,情绪抑郁,心理压力大,无法安心学习。对于牵涉到这一校园贷事件的班级来说教育教学无法正常推进。这一事件也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议论和影响。

二、案例分析和措施

(1)立即上报,全面调查,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被借贷”同学收到借贷平台催缴短信后,立即打电话告知班主任。班主任立即汇报二级学院。二级学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晚展开调查,发现17位同学皆因帮吴某忙,个人信息泄露且糊里糊涂地签署借贷委托书,在多个平台“被借贷”。二级学院将此情况上报学校学工处、保卫处。保卫处又立即上报街道派出所请求立案。街道派出所立案侦查后,三次来校进行集体笔录,采集证据。公安系统、司法系统通过侦查和判决,最终认定“被借贷”事件定性为诈骗案件,吴某无刑事责任,其表哥被依法刑拘且有赔偿责任。

(2)及时关注,耐心疏导,协助规划职业发展。室友、班主任和辅导员三级联动,及时关注吴某有无情绪变化和异常行为。心理咨询中心老师每周一次心理咨询,耐心疏导。咨询中心老师倾听吴某陈述校园贷事件前后的心路历程,敏锐察觉其神态、语言和坐姿的细微的变化,及时进行共情,引导适当宣泄情绪。

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引导吴某正确看待自罪情绪的来源,认清心理负担的非合理性。根据合理情绪疗法,诱发事件(A)本身并不能引起个体情绪困扰或非理性行为(C),而是个体对事件的态度、理解、看法和评价等认知信念(B)起到关键作用。如果个体能自主地改变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那么情绪困扰或不良行为也就迎刃而解。根据吴某的自我描述,心理咨询老师提炼出诱发事件 A:同班同学被诈骗23万之多。不合理信念B:第一,自己的失误让17位同学蒙受的经济负担,所以所有的人都埋怨我。第二,这次校园贷事件彻底让自己在同学老师面前“丢人”,再也无法继续校园生活。第三,我一定要马上退学出去打工挣钱,帮助同学们分担经济压力。不良情绪和行为C:自罪感强、情绪低落、学业荒废、社会活动少,甚至有轻生的念头。通过对A、B、C之间关系的分析,使吴某意识到自己对事情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知。“所有人都埋怨我”是过分概括化,再也无法校园生活是“糟糕至极”的错误想法,“我一定要马上退学”是不合理的绝对化的自我要求。正因为上述的三种错误的思想,自己才会有过于消极的情绪表现。辅导员采用鼓励教育的方法,对吴某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同学们偿还债务的勇气和担当给予肯定。采用摆事实列数据的方法,拿如今打工维持的薪资水平和学好专业课毕业后的收入水平,做对比,鼓励他有长远眼光,珍惜大学时间,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尽学生应尽的学习天职。吴某说道,通过一个月的心理咨询,自己认真思考了自我的不合理信念,会努力进一步调整自我心态,积极面对挫折。

由于吴某对与“被借贷”同学同班学习的环境有强烈应激反映,分管学工领导多次与吴某及其家长面谈,提供去外地校企合作的公司实习、休学创业和应征入伍等多种职业发展建议。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了使人身心健康成长,应当充分信任他们有自我成长能力,不强迫其完成预期设计,不以专制的方式,而是以道家的方式让他们“顺其自然”。吴某跟家人商量后,没有采纳校方的职业发展建议,而是决定休学一年。校方尊重吴某的选择。

(3)解释到位,尽力帮助,化解“被借贷”危机。17位“被借贷”同学,需还款4300元到13000元不等,家庭经济能力不同,对自行还贷的认知程度和心理接受水平不等。对此,首先校保卫处联合学工处、二级学院多次举行座谈会,邀请律师、街道派出所警官、涉案学生及家长参加,对吴某表哥的诈骗行为和学生自身还款义务的关系进行反复解释。并对照相关资助政策和校规,对个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申请学费减免和申请国家助学金等帮助。

再者,专设“树洞”心理辅导方案,大开倾诉之门。根据研究表明,公开谈论并接受应急事件给自己造成的消极影响,比压抑它能更好地释放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当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多与他人沟通,当别人有同样的情绪反应时,不良情绪能得到很快减弱。虽然17为“被借贷”学生日常在一起学习生活,但是缺乏一个宣泄情绪合适的环境和专业的心理引导。17位同学的情绪易燃点大致概括为四种:认为被吴某“欺骗”的愤怒感、自行还债的压力、被父母责备的委屈感抑或怕父母知道的焦虑感。为此,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设“树洞”方案,组建专项性的心理咨询队伍,通过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帮助“被借贷”同学减缓压力。专项团体心理辅导,设3名辅导老师,每周三下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进行一次。因此,团体辅导的主题设定为“宽恕他人,悦纳自己”。特殊的团体氛围和专业性引导,使参加者容易放松,减少心理防卫。通过谈论会、观看视频、团体游戏等,对四种消极情绪进行各个击破,让同学们体验到共性,感到踏实、温暖。

最后,对比团辅前后学生的SCL-90量表,对于量表结果无显著差异、仍然有情绪问题的学生,给予专业的个体心理咨询。通过“树洞”专项心理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主动与学生交流, 帮助其减缓压力,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17位学生认知上接受自行还款,情绪平复,家庭配合积极偿还各借贷平台的贷款,能够安心在校学习生活。

(4)多管齐下,防范未然,开展安全主题教育。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网络借贷情况,让学生明白网络借贷利弊,学校采取三个举措。一,各二级学院学工办发动学生干部大力排查网络借贷学生,重点排查推广非法网络借贷平台的学生,及时告知父母,上报学校保卫处和社区派出所;二,班主任召开网络借贷主题班会,展开“识别网贷陷阱,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举例子,播放视频,解释法律文件等措施,讲清楚非法网络借贷的危害;三,各二级学院团委举办以“创建和谐校园,拒绝非理性校园贷”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内容包括安全知识讲座、法律常识讲座、千人签名等,使同学们认清网络借贷利弊,培养理性消费观,增强自身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三、效果观察

辅导员通过回访了解到,吴某休学后参加社会培训班,学习驾驶等技能。随着生活的充实,他的不良情绪变少。17名“被借贷”同学的SCL-90量表结果均显著变化,情绪平复。涉案班级能够展开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学工处、保卫处共同回顾此次应急事件的全工程,总结经验,共同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案例启示

此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因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而引起的诈骗案,也是特殊情况引发的心理危机问题,同时也是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的一次考验。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迅速应对突发事件。从学生干部、班主任到二级学院辅导员、分管领导,再到学工处、保卫处,最后到公安系统,建立起迅速反应,上下联动的危机预警机制。

(2)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诚心待学生,耐心做工作,真心促发展。校方真心诚意地为“被借贷”学生及家长、吴某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耐心做好相关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思想工作,目的是让学生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

(3)学工工作是持久战,落实落细,常做常新。高校危机事件的发生,如同疾病突然爆发。适当的应急措施如同西药,能迅速缓解。但是大病去时如抽丝,后期还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慢慢恢复。所以学生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持久战心理准备,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在做中学,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学生工作永远在路上。同时,学生工作往往牵涉到学生、家庭、企业、社会等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有全局意识,考虑问题和实施措施要全面细致、以人为本、落实落细。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高治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许斌,唐柏林.心灵的自我保健——艾利斯 ABC 理论对大学生个体情绪调控系统构建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9(2):37~39

[4]陈志杰.高校应急事件的特性、成因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38~14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