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辽宁锡伯大西迁民族精神文化产品设计研究

时间:2024-05-04

郭芸杉

少数民族截至2010年,我国锡伯族人数共计19048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2017年5月13日,我们迎来了锡伯族西迁253周年,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锡伯儿女骄傲的日子,253年前锡伯族先辈们,头顶是乾隆皇帝旨意,肩负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使命,历经千难万险,跋山涉水,与恶劣的自然抗争,赶着牛车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徒步万里,从东北走西北边陲伊犁,到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抵达伊犁,完成了“西迁”的里程。

“西迁”后的锡伯人,奉旨驻守伊犁河南岸,至今有253年了,锡伯儿女不辱使命戍边屯垦,一代一代的锡伯人在这里倒下,一代又一代的锡伯人又在这里成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而我们作为在辽宁锡伯族一脉,也要传承发扬这种坚毅的精神!

一、传承价值

通过“西迁节”的节庆活动集中展示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音乐艺术。它以我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主要传承地区,向全国锡伯族地区辐射,形成集历史、时空、地域、精神为一体的文化传播空间。

由于种种原因,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项目成果

展板:见(图1)以现代信息的可视化比美传达,采用渐变淡灰为背景,以西迁为特色为主导,将文中锡伯族西迁文化故事中重要元素转变为插画,图表的形式表达文字的内容,让人版面温和紧凑的呈现出来。

海报:见(图2)以冷色为主色调利用手绘存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感描述真实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动态的表现对困难的不低头精神,艰难的步伐在恶劣的环境中走的更加坚定。

卡片:见(图3、4)以水彩暖调为主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感并以真实的人物场景为出发点,加上锡伯文的诗句和折线为搭配,制成卡片,方便人们携带,更加爱不释手。

以红蓝为主色调的配色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感并以夸张的人物形象为出发点延伸造型,运用对比的手法创造对比形象比喻不同状态下带来不同的结果,通过英文的方式醒目的呈现战争与和平时期分别代表的不同状态。以锡伯族的行军的每一个场景地方,以插图的形式结合图表,让人易于了解,更吸引学生,儿童的目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片中都附有刺绣的边痕。

以八旗为题材表现锡伯族的英勇,用手绘的手法表示并以真实的人物场景感,加上葫芦是锡伯族的风水信仰化成卡通人物,让风水葫芦用手绘制成,以锡伯族元素展现,总会触摸到绵绵延续的锡伯族历史的脉息……

图1

图2

图3

图4

三、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多极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作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角色在世界上注入一股维护和平的清流。各国都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力量,而在综合实力的竞争之中,文化的竞争将会成为未来最为基本的竞争。中华民族一直都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一个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民族,一个追求厚德载物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让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力量的过程中,以独特的民族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连接的桥梁和工具,对于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历史文明古国的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长流不息的长河,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尤其是我们积极倡导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主题的今天,时代,历史呼唤、提醒我们务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人类最为珍贵的宝藏。身为炎黄子孙,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要承担起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血液里和精神里,从发展中前行,在发展中进步,让中华文明照亮世界大地。

[1]邢宏亮.辽宁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7).

[2]孙立新.廖献林.辽宁锡伯族手工技艺类“非遗”旅游纪念品的推广研究——以傅氏锡伯族剪纸为例[J].设计,2016(18):120~122.

[3]杨晓博.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产业化研究[J].芒种,2015(2):38~39.

[4]李丽娇.叶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03~108.

[5]张景明.东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5):108~114.

[6]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7]刘明阁.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J].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