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彝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价值初探

时间:2024-05-04

龙 梦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凉山彝族地区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而衍生出缤纷多彩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建立,挖掘凉山丰富的彝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一门校本课程,将其融入语文课程体系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凉山“彝族文化”语文课程开发的基础

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而位于四川省西南地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历史悠久的“邛都国”“越嶲郡”,有着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生动活泼的民俗风情、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精彩的文学艺术。作为可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凉山彝族具有极有特色的文学艺术,有鹅毛笔写成的《勒俄特衣》与《玛牧特依》长篇史诗等民间神话传说,克智、尔比等民间文学;极具乡土气息的本土作家和外地作家为抒发凉山情怀而作的当代文学;还有彝族特色文学毕摩文学以及特色鲜明的火把节、彝族年等民间民俗;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小叶丹、蛮王孟获等彝族英雄人物。

二、“凉山彝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

(一)文化价值: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认为“课程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彝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作用。凉山彝族自治州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上保留了大量奴隶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习俗,具有很高的研究夹着。经济在快速发展,不少彝族文化遗产在艰难的境地中曲折保存,有的在慢慢消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为了文化的传承,凉山“彝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开发是具有极大可行的。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能以具体的“物化”形式如校本教材、影像等实物形式储存彝族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更能“活化”凉山彝族文化,使其能传承和发展。凉山“彝族文化”以物质形式作为有效载体,使得其能得到相对完整、系统的保存,从而使得凉山彝族文化能够传承和延续;并且通过课程的实施,将凉山彝族文化有形的物质载体化为无形的精神产品迁移到学习者的身上,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对凉山彝族文化能够进行“再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凉山彝族文化的增值与发展。

(二)人本价值: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自我完善

“凉山彝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学校内部进行,有利于课程开发的权利更多下发到学校的主体——学生和教师身上,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和自我完善。在学生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凉山彝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语文教学回归到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激发自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文化意识的自觉形成,并能提高学生的个性化、民族化,获得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在教师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化发展平台。教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承担着开发者与实施者的双重角色,因而教师在教给学生“彝族文化”相关知识的同时,要将其内化于形,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开放、独到的眼光解读凉山彝族文化,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延伸知识的深度;校本课程开发要求语文教师要进行自我完善,在此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课程价值:促进语文课程体系的完善

滕星教授指出“国家知识和地方知识(民族文化知识)二者应该是互补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应融入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学校课程之中,从而在学校领域构建一种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国家课程根据我国学生特点,由上而下进行语文教育,使用一套教材,是一套统一管理的课程体制,符合学生的共性发展,却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发挥。因此,为打破国家课程统一集中体制,国家政府部门才建立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课程体制。随着国家课程权力的逐渐下放,“凉山彝族文化”语文校本课程也借此机遇,将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趁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引入到学校课程领域之中。将彝族文化中的民间文学、民间民俗等文化精华选编进入校本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语文课程结构中彝族文化内容的缺失;同时也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三、审美价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凉山彝族文化”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要求教师全面挖掘和解读选文作品、民族风俗中蕴涵的审美价值,将其渗透于语文校本教学过程之中,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在初中学生面前,帮助初中学生在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的审美享受,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增强审美意识,同时在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锻炼意志。

[1]徐其超.谈和谐文化建设与民族文学繁荣——以凉山彝族文化诗派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

[2]苏德,袁梅.凉山彝族的双语教育:现实及前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3]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