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百川
201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同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联合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应“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相关政策的接连颁布,突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之一,其职业道德教育质量影响甚广。然而,调查发现,其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亟待进一步完善。
要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当理解何为职业道德。一般认为,职业道德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有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及应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调节职业内部、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功能”。它就如同从业者心中的一杆秤,是从业者自己衡量、规范其职业行为的标准,是内在的、非强制的。
所谓职业道德教育,指的是“随着社会各种岗位工作岗位分工不断细化,管理者对从业者在实践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具体行业、岗位中不同要求下规范员工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活动。”就高职院校而言,其学生多为尚未踏入工作岗位、没有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属于职前职业道德教育,其重点在于“培养道德认知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激发学生道德情绪感受、养成学生职业道德行为意志”。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使学生初步认识其职业规范,并随教学的深入逐步内化。其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职业态度;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职业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知荣明耻的职业操守;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职业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职业理念等。
从微观上看,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现代社会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守职业规范。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及职业意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内心认同职业规范、行为符合职业规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发展专业技术,有效提升专业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此外,这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个体发展的内部需求。
从中观上看,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优化行业工作环境,创造良性发展条件。一方面,一个行业的发展依赖于行业中个体的发展。从上文的分析可知,职业道德教育对个体的专业素质提升无疑大有裨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行业中个体素质的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也将得到较大改善,逐渐消弭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在行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促使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任何行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行业与行业之间也会产生相互影响。当其中一个行业积极地、正向的发展时,与之关联的行业也会受到影响,随之发展,逐渐形成行业间的相互促进。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足,主要表现有二。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单一,且课时较少。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三:一是第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二是每学期安排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讲座;三是实践中零星涉及相关内容。与高职院校的其他课程相比,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种类、课时分配所占比例都较少。另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师资相对薄弱。当下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多为辅导员,兼职进行相关教学。“他们对高职院校职业道德的目标、任务、特点和培养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导致这些老师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主观推测和想象来教育学生。”此外,此类兼职教师也多没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对于职业道德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内化度较低。在此情况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变为对“规定”进行讲解,很难唤起学生的共鸣,造成学生职业道德内化困难。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未成体系,主要表现有三。首先,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未能体现行业特点。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教学实践中,并未针对不同专业提出更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导致教学时老师泛泛而谈,学生不能进一步体会其职业特点,感受其职业情操,学习热情逐渐消退。其次,职业道德教学工作不系统。从纵向看,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的连贯性不强。除第一年开设专门的课程外,其后是通过一学期一次的讲座、以及社会实践中零散进行学习。学生的职业技能随学习的深入逐渐提高,而其职业道德却未能及时得到发展,这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横向看,当前的职业道德教育未能与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育不能孤立进行,而应与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其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在其他课程也应当有所体现。然而,当前的情况是,其余课程鲜少会涉及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最后,教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有待改善。学校对于道德的评价方式目前相对单一,而对职业道德的评价尤甚。研究表明,当前对学生职业道德考核主要通过“学生上课表现;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答卷是否与书本知识点相同、卷面是否答满、字迹是否工整;学生是否对教师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几项进行评定。这些评定方式或是依靠教师主观判断,或是取决于学生的应试能力,很难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发展情况进行有效评价。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对职业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特别的强调,并对其目标和基本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学校领导应仔细学习相关文件,有力执行相关政策,在职业德育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具体而言,可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制度,实现政策的具体化、校本化,以保障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要把德育与学校其他各项工作有机融合,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同奖惩。各院系要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协助班主任共同做好职业道德教育各环节的相关事宜,形成合力,做到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使全校师生正确认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教学。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职业道德教育更应如此。为保障教学效果,一方面应开展师德教育。通过师德教育,使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得到提升,建设一支教风优良的队伍。另一方面,应进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在职业道德教育之中,教师应掌握与之匹配的教学方法,明确其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做到循循善诱,引起学生共鸣,还要能不折不扣地率先垂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既能高屋建瓴的提出职业规范的共通之处,又能精准的点出各行业所面对的不同道德两难困境,引导学生思考,筑造坚实的职业道德围墙。
构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有助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教学效果。首先,应根据总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具体、体现各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使教师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学生也更了解其专业的特性及特有职业道德规范。其次,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纵向上应将学生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使二者基本匹配,同步发展;横向上将职业道德相关知识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有机结合,将职业道德寓于职业技术,使二者相辅相成。最后,积极探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