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启凡
《河西走廊》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一部纪录片,主要内容是讲述河西走廊自汉朝以来到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历程。全片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为脉络,气势宏大。全片分为十集,分别以《使者》、《通道》、《驿站》、《根脉》、《造像》、《丝路》、《敦煌》、《会盟》、《苍生》、《宝藏》为标题。十个简单又富有内涵的标题,也是十集纪录片的主题和切入点。宏大的历史观,苍凉的西部风光以及悲壮的配乐,将中国西北这一容易被人们遗忘的版图重新摆在了人们眼前。在“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的背景之下,甘肃省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河西走廊》这样一部纪录片来展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这部纪录片播出之后好评如潮。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故事性强。一般历史纪录片的特点是严肃正统,给观众一种说教的感觉。相反,这部纪录片,是从河西走廊几千年的历史当中选取了十个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主要内容。用故事来讲历史,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增强趣味性。二,结构紧凑。整部纪录片讲述历史事件时,没有采访任何一位专家学者,而全部采用了历史场景重现的手法。对比央视另外一部插入采访的纪录片《神秘的西夏》来说,这种历史场景重现的做法投资更大,制作周期更长,但是能使纪录片结构紧凑,画面承接和谐。三,主题曲的完美搭配。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是享誉全球的著名作曲家雅尼的作品。这首音乐婉转细腻,宏大壮丽,既有西部风情的乐器独奏,又配合宏大灵动的和声乐器,充分展现出了河西风光的雄奇壮阔。以音乐烘托出了景色的壮美,同时也以音乐带出了河西走廊千年发展的历史情感,可谓是锦上添花。
这里着重讲述第三点,也就是音乐对这部纪录片的重要影响。
如果说画面是一部纪录片的基本框架,那么音乐就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是过渡,它还需要担负起突出纪录片主题的重任。画面、音乐、配音需要三位一体,才能和谐共奏出一部好的纪录片。
和电影一样,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传统的纪录片和电影又有不同的地方。电影的主观性更强,而纪录片则不然,纪录片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所以更容易给人一种呆板说教的感觉,而其配乐自然也没有电影配乐那般曲风多样。这限制了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同时纪录片也因为配乐的平淡而缺少一个引人注目的因素。
然而这一情况在近些年已经有所改观。大家耳熟能详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部题材、画面、配音与配乐都很和谐的纪录片典范。《舌尖上的中国》的配乐是由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阿鲲完成的。《劳作的春夏秋》《水与火的艺术》《才下舌尖又上心间》以及主题曲《舌尖上的中国》是辨识度极高的舌尖配乐。当人们一听到这些配乐时,就会联想到《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甚至还有人说,这部纪录片的配乐也能让人流口水。作为一部美食纪录片的配乐,能得到观众这样的评价,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大成功。
另一部成功运用音乐的纪录片是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中的主题曲《故宫的回忆》。这首主题曲是由日本著名音乐家S·E·N·S所做。该曲恢弘大气,却不失委婉,同时还带有一丝神秘在其中。这对于神秘庄重的紫禁城来说,气质十分相符。这首歌曲为这部纪录片添色不少。许多中国观众也是因为这首歌曲,才去关注这部纪录片的。这种宣传作用,是一般的营销策划难以达到的。
《河西走廊》的主题曲《河西走廊之梦》是由希腊作曲家雅尼所做。雅尼在此之前已经四年没有新的作品问世。这次,他看到了《河西走廊》的样片之后,雄奇瑰丽的河西风光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于是他决定为《河西走廊》作曲。经过多次修改,雅尼决定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Duduk(都都克笛),加入配乐之中。这种来自于亚美尼亚,用杏树制成的古老乐器据考证已经存在了1500年,苍凉的旋律缓缓飘出,立刻把观众带回到那条悠远绵长,商旅川流不息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在它婉转悠扬的旋律中不断流淌出来。每次在片中出现这首曲子,都配上了或是壮阔的美景,或是坎坷的人生,或是报国的雄心,或是迟暮的悲凉。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是这部纪录片一个极大的亮点。
除了雅尼的主题曲配乐之外,其他的配乐都由青年作曲家徐鲤完成。徐鲤为这部纪录片做的配乐主要有《千年回眸》《命运悲歌》《励精图治》。这几首配乐的曲风有的低沉,有的激昂,非常贴合这部纪录片的整体风格。
徐鲤为《天赐普洱》纪录片制作的配乐就是另外一种风格。《天赐普洱》的配乐为了搭配纪录片的清新风格,曲风也是清新自然。徐鲤在这两种风格之间的随心切换,也体现了他音乐底蕴的深厚。
因为雅尼的配音,这部纪录片更有利于国际化的传播。而且作为这部纪录片的主题曲,这首音乐的影响范围显然更广。所以笔者将整部纪录片拆开,找出《河西走廊之梦》出现的时间和搭配的场景,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配乐平均每集两次的出现频率可以保证观众不至于出
现听觉疲劳,而且在20分钟用此配乐,可以使得该集迅速进入高潮,提升观众观看兴趣,40分钟用此配乐,可以烘托主题,显得大气磅礴,使整集回味无穷,或是悲凉收尾,使观众陷入无尽哀思。接下来,我节取了整部纪录片中部分片段,从音乐出现的作用上来进行详细分析:
第二集:通道
出现时间一:19分47秒
画面内容:霍去病在征战中夺得焉支山。这是匈奴人放牧的优良草场。画面中焉支山下奔腾的骏马和霍去病获胜归途中的荒漠单骑都具有宏大的气势。也因这场战争的胜利,汉帝国的版图得以向西推进。
音乐作用:与景色搭配,更显气势的宏大。汉帝国宏大蓝图得以实现,大气的音乐也表明了这个帝国的蓬勃生机和征服的气势。音乐也是对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名垂千古的话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出现时间二:33分48秒
画面内容:(1)汉武帝到达甘肃靖远,四十五岁的汉武帝站在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远眺经略一生的河西走廊。彼时,河西走廊已经从一条闭塞的通道转为一条繁荣的商道。(2)对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名称解释:武威,武功军威之意;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掖;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敦煌,盛大辉煌之意。(3)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划入汉朝版图。至此,汉朝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完全打开。
音乐作用:画面气势恢弘,配乐凸显汉武帝经略的成功和汉帝国版图的庞大。这个朝代赢得了自己的骄傲。这种骄傲在音乐的衬托下更显浩大。然而,音乐中略带悲凉的片段也给这种骄傲注入了一丝苍凉,这种苍凉正是对那些为国留骨戈壁荒漠的汉家将士们的最好诠释。一首配乐,既能气势如虹,又能体现婉转哀思,两种相悖的性格同时在一首音乐中显示出来,体现了创作者的深厚功底。
第六集:丝路
出现时间三:42分12秒
画面内容:唐太宗登基,年逾八旬的裴矩,担任唐朝民部尚书。裴矩这个历经北齐、隋、唐三朝的老臣,从宫殿热闹的歌舞中抽身出来。独自一人走上城墙,在夕阳中眺望西方。那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河西走廊的方向,所有的繁华和辉煌都在城楼的一角夕阳中落幕。
音乐作用:悲壮的音乐贯穿了这位老人的一生。跌宕起伏的音乐也将这个人的辉煌推至顶点。然后转而落幕,落下无尽忧伤。
这部纪录片有许多关键词,张骞,霍去病,征战,使者,经略,儒家,坚韧,僧侣,佛教,勇气,信仰,开拓等等。这些关键词贯穿整部纪录片,而音乐,是将这些关键词连接起来的重要纽带。音乐和画面的搭配,使得观众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同时受到刺激,而产生持久的记忆和深远的回味。正如《河西走廊》纪录片的音乐指导徐鲤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可以听的纪录片,做可以看的音乐”。
[1]蓝祖蔚.声与影[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
[2]李杨.电影《天空之城》音乐对剧情和观众的影响与研究[J].小说评论,2012(s1):233~236.
[3]贝托米厄.电影音乐赏析[M].杨围春,马琳,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1):105~1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