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年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简析

时间:2024-05-04

孙岱瑄

一、辩证法——作为方法的马克思主义

二十世纪初期,卢卡奇所处的历史环境,苏联十月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西方社会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状态,德国、匈牙利在无产阶级革命上惨败,这就迫切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学者从理论和现实的原因上反思和重新构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质理解。而正在这时,第二国际的修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极端实证化,把马克思的理论扭曲为经济决定论、宿命论,企图用纯粹科学的东西来解释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认为,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完完全全背离了马克思所说的哲学并不是“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的教导,他们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把对“事实”进行“条条框框”的研究当作一种科学。因此,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为无产阶级革命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卢卡奇结合欧洲革命的实践以及他对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1]。

由此可以看出,卢卡奇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决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教条式的、纯粹科学的理论,如果认为马克思的预言全部正确,用所谓“正统”的姿态捍卫马克思著作中的一字一句,那么只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从而走向极端主义。卢卡奇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所指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革命的辩证法”,“而对辩证方法来说,中心问题乃是改变现实。”[1]卢卡奇认为,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把它当作永远有效、科学平稳的公式,现实的革命也绝不可能运用这种一概论之的公式来指导。相反,正统马克思主义所指的就是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具体的总体的方法。

二、物化——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缘起

卢卡奇所说的辩证方法侧重点在于寻找无产阶级出路的问题上。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在拜物教的影响下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这种歪曲的物化世界里,他自己从主动的自由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追随者,人彻彻底底脱离了自己对于物的控制,而物变成了主宰人、支配人与人相对立的存在。卢卡奇认为,人与物颠倒的世界中人的劳动也变成一种商品,随着“合理的机械化和计算化”不断深入到工人的当中,在大机器生产中人变成了机器中的一个零件,一切事物都可以按照可计算性调节,随着科学管理计量化、人在特质上、个体上的差异被消除了,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自律性、主动性,变成了一种直观的理性直觉。因为这种零件化把世界割裂成了一个一个的部分,使得世界变成一个个孤立的事实,人们在各自的部分上做好“零件”的职责,这就出现了专门学科,这些学科用它们的精密性、合理性、机械性让具体的事实逐步被分解,人们越来越迷失在这样支离破碎的世界中,人们在其中相互疏远,个体的原子化、孤立化让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变成了孤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之摧毁。这种物化结构还摧毁了人的意识,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本能、根本的利益需求和存在发展的命运需要用这种“理性”作为理论依据,所以这种“物化意识”已经不自觉地被社会各个阶层所接受,直接的间接地认为这就是一种科学,一种可以视为“公正有效、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卢卡奇认为物化意识在资产阶级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在无产阶级中的集中体现就是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

物化让人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人们在支离破碎的事实中看不到总体的历史的发展进程,人们失去了总体的、全面的把握问题的能力。在卢卡奇看来,正统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对于“事实”的定位不同。实证主义的“事实”只是简单事物的列举,这些事实从现实生活中被抽取出来,通过观察、抽象、实验得到一个客观公正、永远有效的科学结论,完全不顾事实的起源、发展,脱离事实的历史制约性和社会发展性。因而建立在这种“事实”之上的所谓“精确”的理论总是落后于实际的发展的。

对于事实的崇拜让总体对于个体的优先性让位于个体对总体的决定性,它让总体被分解成无数的个体,把现实分散成孤立的事实,这样就只能得到对于事实表面性、片面性的认识,从而掩盖了事实的真正本质,得到一种掩盖资本主义内在本质的现象性、假象性存在,无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对抗性”。而无产阶级对于“事实”的看法则完全不同,相比于资产阶级孤立、静止、直观的只是把经验事实当作事实,无产阶级把事实当作现实,把社会当作现实,它包含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社会是人的社会,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之下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无产阶级对于事实的把握是一种总体性的辩证法,这也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内涵所在。

三、总体性——作为辩证法灵魂的本质特征

卢卡奇说的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是总体性辩证法。他批判庸俗马克思主义模糊资本主义历史性、暂时性的本质特征,把孤立的事实当作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永恒真理。这种总体性范畴是一种动态的辩证关系,它从根本上否认了那些否认了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理论实践、现象本质、自由必然之间的联系,把对象当作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事实加以考察的直观方法。相反,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就是着眼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论述了自己思想的黑格尔渊源。卢卡奇认为以往哲学中真正探讨资本主义二律背反是从康德开始的。康德设立了先验认识模式,为自在之物和理性划定界限,但是他却无法解释他所规定的“自在之物”既定性的逻辑,这种既定性的非理性就无可避免的让形式与内容、自由与必然、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相对立:“一方面康德高举理性的旗帜,主张人为自然立法,颂扬了人的主体性,掀起认识论的‘哥白尼革命’;另一方面他又设立了一个远在变得‘自在之物’来制约人。”[2]这样科学的认识就只能达到现象世界而不能达到本体世界。而黑格尔看到了康德存在的弱点,他把整个对象当作历史过程来加以把握,在总体联系的过程中即去掉了片面的主观性,又克服了片面的客观性,他把整个世界的运动理解为绝对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发展的运动,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主体客体、思维存在的统一。然而黑格尔追求绝对真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走出传统哲学从意识和认识活动出发去寻求主客体统一的逻辑,问题还只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意识并不能现实地改变客体,因此黑格尔也并没有真正克服资产阶级“二律背反”的困境。随后,马克思“采纳了黑格尔方法的进步方面,即作为认识现实方法的辩证法”[3],马克思用辩证法深入社会内部,认识本质寻找人民解放出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认为人兼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来认识历史、发展历史。

卢卡奇继续对马克思的辩证法进行解读,他认为的辩证法是一种总体的辩证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法,这样的方法才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笛卡尔开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主客处于分裂当中,到康德哥白尼革命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没有真正解决这种分裂问题,更不要提理论与实践如何统一了。卢卡奇所说的总体性强调整体性。整体并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整体优于、先于部分,只有总体具有优越性,局部在总体中才能发挥作用。卢卡奇强调要把事实放在社会历史中加以把握,而不是像资产阶级实证主义一样把他们当作孤立的个体,否则就只能得到一个掩盖本质的假象。总体性辩证法强调历史性。他说主客体的关系应该放在社会历史中加以把握。人是历史中的人,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是在历史中产生的,要把他们置于历史的总体中,才能真正的把握现实。总体性强调人的主体性。卢卡奇从无产阶级革命出路问题出发,强调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历史的作用,社会是主客体化了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无产阶级才是世界的主宰,才能够把握社会的本质,才能够实现人类的解放。

四、无产阶级——总体性辩证法的阶级基础

卢卡奇认为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够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突破物化意识对于人们的束缚,揭示社会内在本质。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几乎社会的一切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无产阶级除了自身的力量“一无所有”,他们没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要保护,正是这种一无所有才为他们提供了抓住社会矛盾,看到社会本质的能力,所以无产阶级在历史中既是主体也是客体,通过实践实现自身解放。

卢卡奇强调了“作为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的阶级意识”[4]的重要性。当然这种阶级意识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历史中生成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无产阶级作为“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自由、自觉地意识,无产阶级只有形成了这种意识,才能够在根本上超越物化意识的蒙蔽,从而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消灭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解放。卢卡奇所强调的无产阶级阶级意识是从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的,他要求无产阶级必要消灭客体的片面性,形成主体的能动性,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超越物化意识的维度,利用主客体统一的实践去改变现实。

五、结语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把正统马克思主义限于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虽然这种限定显然是片面的,但这一理论是从批判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和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得来的,他从当时的革命形势分析出发,让人们恢复自己的总体性意识,确立主体意识,这无疑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方向。但是,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就像卢卡奇自己在再版序言中所说的:“我的努力却导致了一种黑格尔主义的歪曲,因为我将总体在方法论上与经济的优先性对立起来。”[1]卢卡奇对于总体性的认识便陷入了一种黑格尔的形而上学,所以“这种现实的历史悲剧只有从浪漫主义的意识解放中得到解脱。”[4]其次,马克思克服了近代哲学以来的主客二元分裂矛盾,把问题的本质拉到对现实的反思,对实现人类解放的反思,就卢卡奇又恢复了主体性,让主体性优先于本体论来说,他又让马克思主义的正统陷入了近代形而上学之中。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卢卡奇正统马克思主义相对于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8,15.

[2]王晓升,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4.

[3]衣俊卿,等.20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67.

[4]张一兵.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J].山东社会科学,200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