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时间:2024-05-04

范 铮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考核制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范 铮

本文拟结合我校修订考试管理制度的思路,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反思,提出进一步落实考试管理规定的建议,并以考试管理规定为基础,建立一套可行的课程考核体系,引导教学工作有效开展,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考核制度 改革 本科院校

经过一年多的试运行,2017年3月,西安文理学院正式印发了《西安文理学院考试管理规定》西文理[2017]7号(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将考核的过程设计为期末考试-补考-重修考试。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参加下个学期初进行的补考,补考不及格,跟随下一次的期末参加重修考试。

(2)允许结课的课程提前考核。课程结课后,任课教师可向所在学院提出考试申请,考试安排报教务处备案待查。

(3)放开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的限制,教师及其教学团队可根据课程特点提出合理的平时成绩比例及考核方式,提交学院学术委员会通过后,写入课程的教学大纲。

本文拟结合我校修订考试管理制度的思路,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反思,并提出进一步落实《规定》的建议。

一、考核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思路

根据统计数据,每学期我校学生期末考试后课程的不及格门次在4000门次左右。我校原有的考核流程为期末不及格的学生在一年后参加一次不及格课程的重修考试。经过一年的空档,学生再考过的比例很低。这就意味着这批学生即将面临留级或者结业。跟很多同类学校类似,我校过去的做法是在学生毕业前进行一次清考,在很多学生眼里,清考就意味着放水,长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及合格人才的培养。

在新的考试规定中,学生在期末考试不及格后,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加强该门课程的学习,并在下学期开学初参加补考。据统计,我校15-16-1学期的补考合格率为74%,15-16-2学期的补考合格率为68%,16-17-1学期的补考合格率为72%。其余补考仍未及格的同学可参加学制内的重修考试,直至毕业。

随着考试过程的重新设计,学校为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提供了多次参加考核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消化不及格现象,避免了以前不及格的堰塞湖现象。

《规定》同时对补考及重修考试做出与期末考试标准一致的要求,比如重修考试跟随期末考试进行,比如补考的试卷及考试形式与期末考试要求相同等,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

我校以前的考试规定对于课程考核的时间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各学院有很多课程结课后要等到期末统一规定的时间进行考核。造成学期末的课程考核安排较为集中,不利于学生的复习考试。

《规定》在对考核时间进行松绑的同时,将提前考试的审核权下放到二级学院,一方面简化了办事流程,另一方面予以二级学院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学院办学活力的激发。

我校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相加得出。以前由于教学质量监控及办学理念的原因,对平时成绩占整个成绩的比重规定较严格,一般理论课程的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在30%以下。随着国家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不断进行,我校的办学定位越来越清晰,即“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实训、实践类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很多课程在教学内容、方法上积极创新,对接市场、企业的需求,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课程对学生过程性的评价考核有更多的要求。

在日常的教学运行中,我们发现如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1)平时成绩比例的制定具有随意性。如我校有一门课程《普通话口语训练》,不同教师在带不同专业的时候,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在20%-70%之间调整,更有甚者有教师在带相同专业课程的时候,平时成绩比例也不相同。

(2)部分课程具有增加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的需求。如很多技术技能类的课程,带课内实验的课程及一些积极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需要。

(3)部分教师因循守旧,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此在新的《规定》中我们一方面放开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限制,另一方面对这个比例如何制定做了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将其写入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以保证考核的科学性、严肃性。同时再次强调了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

二、《规定》实施的中遇到的问题

(一)补考、重修考试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导致工作拖沓

补考工作安排在学期初进行,是整个学期比较忙碌的时期,教学秘书除了常规工作以外,还要进行补考名单确认,补考安排,巡考安排,试卷的分发回收,考务材料的整理存档等工作;重修考试安排随期末考试同时进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期末考试安排的难度。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增加的主要是阅卷及登录成绩的工作,在刚开始执行补考、重修考试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曾经出现过某些公共课试卷无人批改的窘境,整个的考试工作整整持续一个多月时间才陆续完成。

(二)教师进行课程考核改革的积极性总体不高

在日常的运行中,我们收到的资料多数是将某门课的考核方式由考试变为考查,也就是该课程由期末统一考试变为随堂考试。而像平时成绩比例变更、过程性评价考核量表(平时成绩登记表)变更等资料非常少。一方面体现了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三)过程性考核佐证资料保留不全,课堂考核的公正性、区分度难以保证

我们在查阅试卷、成绩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许多类似于口语训练、技能操作,课堂实训之类的课程,只能看到一个最终成绩,成绩怎么的出来的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某些课程平时成绩打分具有随意性。很多课程的平时成绩打分较高,区分度不够,成为某些教师考试“放水”的手段。

由于平时考核资料缺失,使得这些课程实际上处于管理的盲区。

三、进一步落实我校课程考核改革的举措

课程考核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考核管理规定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配合,才能够解决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真正的将改革落到实处。

(一)利用配套制度引导教师学生积极参与改革

我校制定了《学生课程、创新创业学分置换及成绩认定管理办法》西文理校发[2017]10号,作为《规定》的配套制度。该制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学业,并对学生课程学分成绩的置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通过增加校内课改项目规模与资助金额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并对实践性的项目做出倾斜。通过课改项目展示、评比,对好的项目经验积极推广。

随着学校改革的不断进行,还应该对现有的财务制度及分配办法做出改革,鼓励教师多劳多得,切实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激发办学活力。

(二)加大软硬件方面的投入,为课改及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学校投入资金将现有多媒体教室改造为智慧教室,为教师提供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平台及多种互动手段。可对教学过程及考核过程全程录制,为课程的评价、监督提供了平台。

学校建立了在线考试及试题库平台,教师可利用该平台进行日常练习、模拟考试,在线考试。

后期应该建立一个学生平时考核作品的展示平台,以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同时也保留下平时考核的痕迹。

(三)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及助教制度、学科带头人制度

建立课程教学团队及助教制度、学科带头人制度,让专家领导教学工作,为课程建设及改革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设计真正符合课程提点的考核方式及过程性考核量表(平时成绩登记表),将课堂真正还给教师及学生。

(四)建立严格的评价体系

建立严格的课程、试卷评价体系,督导听课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

[1]李翊.从高等教育利益相关体看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3).

[2]罗三桂.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西安文理学院教务处)

范铮(1982-),男,汉族,陕西宝鸡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