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时间:2024-05-04

陈 丽 郭跃军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话语权

陈 丽 郭跃军

互联网所代表的新型媒体技术正在快速的发展,这给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信息传播所具有的自由性与及时性,以及新媒体下,语言内容所具有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点也极大程度的降低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带来的吸引力与控制力,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与社会整合的难度。构建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可以从载体、主体以及主题等三个维度来加以开展。

互联网+ 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

在人们的认知里,话语权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讲话的权利,而另一种则是话语表达与话语机制的力量与效果。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主要强调的就是在思想方面的统治权,也就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一种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主导权,对于执政党而言极为重要。当前我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多元文化、全球化、新媒体以及市场经济成为了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突出、不可回避的现实,同时,也使意识形态引起了较为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带来,在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迎来了新的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所带来的影响

关于互联网+时代对马克思话语权所带来的影响,“去中心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控制力产生了一定的弱化作用。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传播途径变的更加的快捷与方便。突破了以往媒体自上而下、有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并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平等性,没有边缘与中心之分,任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头,任何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与发布者。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所具有的话语权正在不断的弱化与萎缩,政治权利所具有的绝对权威性也将不复存在,因此,必将对传播方式为传统媒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产生极大的冲击[1]。

另外,话语内容所具有的“碎片化”也减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吸引力,所谓的“碎片化”就是指表达形式的游戏化、简单化和碎片化,与一些文件话语、政治话语的严肃性与规范性有着较大的差异。其可以不讲究整体性、历史性与逻辑性,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产生着较大的影响。

二、增强马克思话语权在互联网+时代下影响力的途径

(一)对大众生活加以关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人所具有的“自主性”得到了凸显,其带给了民众交换、发表意见的平台与空间,也是加入公共事务所具有的新形势与新渠道,对人们的民主意识、自由意识、主体意识、平等意识等都起到了一个强化的作用。另外,也有效的提高了社会的民主性和开放性,政治生活所具有的透明度与开放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教育与宣传的同时,也应积极的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对其作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不要片面的追求高层次,要以世俗生活为基点,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接轨,要对大众生活、大众思想、大众心理等加以关注。将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建设目标确立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之上,重视人的内在需求与发展,尊重人的感性与世俗要求,提升人的认识能力与思想觉悟。通过情感渗透、人性关怀以及文化关怀来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种向美、向善、向上的力量。并要对社会中的一些热点新闻与敏感话题加以关注,主动的做出回应,从而增强建设意识形态的实效性与针对性[2]。

(二)对话语内容进行优化

传播话语应将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加以民间化和通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深入人心。要想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更好的渗透到平民话语与人民乐见的方式中去,就要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以利用一种贴近实际的内容、亲和的态度、生动的语言以及灵活的形式,以将其有效的渗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以在不知不觉中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定位、行为准则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也要对一些宣传范畴与宣传语言进行翻新,赋予其全新的内涵,以体现出时代的变化。同时,也可以对网络话语所具有的生活化、创造性、多样性等特点加以借鉴,少使用难懂、深奥的语言进行宣传,要多多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以使平民产生价值共识与情感共鸣,从而有效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与凝聚力[3]。

(三)对表达方式加以转换

平等自由的对话与发言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一种交往方式,也是民主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而平等性与互动性又恰巧是互联网+时代所具有的特征,思维方式的网络化使互动、互联、共存、共享等观念转变的更加深入民心。

因此,宣传者一定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式,摒弃以往居高临下、生硬死板的方式,加强与大众之间的对话能力,不仅要与自己说话,也要以真诚的心态来倾听他人说话,从而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更好的求得共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充分的利用其所具有的特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尊重人性、开放生态等等,以更好的进行传播,拓展基层群众接受价值信念与文化信息的途径。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应站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最前沿,以直接的方式来面向大众,以掌握宣传的主动权,从而提升提示形态所具有的辐射广度与传播速度,以全面的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1]夏敬芝.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冲击与应对[J].大连干部学刊,2017(05):16~20.

[2]刘立红,刘配欢.互联网+视域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2016(09):60~61.

[3]赵相斌,李小燕.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建设好、使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J].传承,2015(02):60~62.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陈丽(198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科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