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斌 邓汉华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李 斌 邓汉华
本文作者通过对高校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情况的研究分析,列举出当前高校内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具有明显的高校特殊性,通过对问题和困难的剖析,对如何更好地建设高校基层党组织进行深入思考,针对性的提出了三条改进意见。
高校 党组织建设
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青年党员集中的领域,具有鲜明的特点,在高校党组织中,一方面学生党员占大多数,党员个体思想活跃,学生党员敢于实践、敢于探索,另一方面,高校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党员的理论水平较高,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要求更高。
(一)学生党支部流动性强,党建成果不易巩固
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大学期间的时间是短暂的,必然导致在学生群体中建立的党支部的流动性大,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建章立制,订制详细的规章、制度、流程,来建设标准化的党支部,但学生党支部中一些隐性的传统、文化、经验不容易传递下来,往往随着一批党员学生的毕业,党员辅导老师的岗位变动,割裂了基层党支部的延续性。
(二)在高校科研人员、教师群体中发展党员难度更大
首先,高校中的优秀教师、科研人员,本身具有较多的出国培训机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其他民族文化、政治体制,在入党的考虑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往往对党的先进性、带头作用具有较高的期待;其次,高校内民主党派人数普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特别是在优秀人才群体的党员发展上,其他民主党派和我们基层党组织展开了比较激烈的竞争,发展党员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战斗堡垒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高校内的部分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抓得不够紧,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能力不足,功能不强,组织生活方式陈旧,个别学生党支部没有发挥出战斗堡垒的作用,党组织对支部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跟上,党员主动参加思想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对人民群众、非党员师生的吸引力不够。
(一)基层党组织要加强科学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不断创新工作方式
在党支部的设置上,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要注重发挥共青团、学生社会、青年志愿机构的合力,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班级的连贯性,也要把更多的党组织建设理念融入进去,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基层党组织搞活,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教工支部、学生支部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格局。
(二)健全和完善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
要坚持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将组织生活的严肃性和学生党员思维活跃的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组织生活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培养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依托组织生活来提高党员的纪律意识和理论水平。
(三)要加强党务学工干部队伍建设
要特别注重加强党务学工干部的培养和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党务学工队伍定期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党务学工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理论素养;要大力推动高校党务学工干部交流制度,鼓励他们多岗位、多部门锻炼,在实践中提高自身党务工作水平,建立和完善激励惩罚机制,不断提高党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弘扬他们的风险精神。
[1]谭晓旭.治理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内在契合与构建路径[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6(03).
[2]宋星源.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探讨[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03).
[3]宋欢.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的几点思考[J].思政教育,2013(2).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李斌,男,甘肃人,本科,兰州大学校长办公室信息科科长,高教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邓汉华,研究生,兰州大学,高级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