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 恒
方东美生命哲学浅议
刘 恒
方东美先生对哲学的研究有着很高的造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到的理解。方东美先生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十分痴迷,其无比欣赏之语乃是“乾坤一场戏,生命一悲剧。”方东美先生对于宇宙、生命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生命的本体不是主客两分意义上客观化了的本体而是主客原本就融贯于那种生命宇宙一体之中,并且这种宇宙和生命是以诗人的美感来表现的。本文笔者介绍方东美先生的人生宇宙一体性、原初儒家论生命、生命情调与美感和生命境界说的一些思想来窥探其生命美学的精深理论。
方东美 生命哲学 生命境界说
谈到哲学,必然绕不开的就是生命哲学,生命哲学涉及人们生命的安顿、价值的取向等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无数学者都曾深入的探讨过。当然,具体谈及生命哲学时,柏格森是绕不过的一座山峰,笔者在这里只是就方东美的生命哲学进行一些研究,尽管他们都属于生命哲学的范畴。方东美自幼学习中国经典,进入大学后开始研究西方哲学。二十五岁在美国念完博士后回国开始教哲学,五十二年未尝间断。他亲自撰写的著作不多,所以他所写的单篇论文合成的《生生之德》一书就显得弥足珍贵。在方东美先生的思想体系中,中国哲学符合《易经》中的以生命为中心,进而得出自己的“生命”本体论。他反对将物质与精神相并列的二元论,主张以“生命”为中心,来统摄物质与精神。物质与精神都是“生命本体”的外在表现形式。作为其哲学本体的“生命”,本质上就在于具备“生生”。“生生”二字源自于《易经》。《易经》开篇即讲述了乾元大生与坤元广生,由乾坤二卦所代表的基本含义,领略世间万物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进而体认宇宙的生生之德。人类取法宇宙“生生之德”,坚持乾元之自强不息与坤元之厚德载物精神,体验并追求世间的真、善、美。
方东美先生的生命哲学以“生命”为宇宙的本体,同时肯定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他反对单纯的以物质或精神为世界的本体。有学者认为方东美先生的生命本体为“客观唯心主义”,这是误解了方东美先生的思想或者是没有真正读懂方东美先生的著作。方东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的本质就在于“生生”。“生生本体”是沿着中国传统《周易》的“生生之德”和“体用不二”的思路展开的。方东美先生的思想不是主客二分的,而是主客合一的。从而也就无所谓“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之说。在《生命基调和美感》一文中,方东美就构建起了一个生命、美感和宇宙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这里主要讲的是时空视域下不同民族生命情调和美感表现。方东美先生在文章中设置了一台独具特色的戏,里面按照其“哲学三慧”理论分别设有古希腊人、近代西洋人和中国人,用以表现不同民族的哲学智慧及民族心态,来彰显生命的美感情调及美感。
方东美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是一套生命哲学,这套自先秦时期形成的生命哲学,它不仅为动植物和人类所有,甚至于在中国人的幻想中不承认有死的物质的机械秩序。在他看来,先秦时期最初的儒家、道家、墨家虽然有学术观点的不同,但他们的本体论是相同的,即以生命为本体。儒家先贤讲“追原天命”,道家的圣人讲“遵循道本”,墨家的巨子讲“兼爱”,三家学说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追寻生命之源。并且伴随着古代各家学说的交流、融会贯通,出现许多集大成的思想家,他们都肯定生命之价值。这就是“中国哲学的高妙处”。虽然在先秦以后的历史中,中国哲学内容不断变更,但都是围绕着以生命为本体的理路不断发展。总之,中国哲学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以及近代欧洲哲学,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宇宙的本源就是生命,它包括宇宙中的所有现象。方东美将中国哲学精神归之于四大传统,即原初儒家、原初道家、各宗大乘佛学和宋明新儒家。这四大家的思想都是从古代一脉传承下来的,其中也不乏有创新,但总归来说,他们内部都有自己的逻辑理路,即他们都认为宇宙与人生具有一体性。
纵观原始儒家的著作便可以发现,他们对思想起源甚为重视。方东美先生深入研究《尚书·洪范》和《周易》,试图说明不变的真理与变动的世界的关系,进而为人类寻求生命安顿提出解决之道。在方东美先生看来,中国传统哲学,既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亦区别于近代欧洲哲学,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中国哲学自成系统,主张贯通。即把通过把存在经过联系并贯通,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人处于核心地位,人的精神拥有无限提升的空间,使人可以成圣贤或成诗人或成先知。换言之,总是要让人在生命过程中,实现更高的价值,由此彰显人类生命的特殊意义。同时,在这个整体当中也能兼顾宇宙的大化流行。
方东美先生尤其推崇《周易》,这部中华文化源流之巨著,既能解释世界的本源、人类世界的形成及其过程,又能不悲观、消沉,而是充满生生不已的活力与希望。他对这部元典悉心研究,将自己所写的单篇论文合成一书,名为《生生之德》。方东美先生认为《易经》以生命为中心,进而得出自己的“生命”本体论。物质与精神并不是相并列的二元论,方东美先生主张以“生命”为中心,来统摄物质与精神。物质与精神都是“生命本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单独的物质抑或精神都不可以充当本体。作为其哲学本体的“生命”,本质上具备“生生”的功能。“生生”二字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著作《易经》。《易经》共六十四卦,为首的两卦是乾与坤。这两卦讲述了乾元大生与坤元广生,即乾坤二卦具备“生生之德”。人类主体领略到世间万物的自强不息,自身做到厚德载物,进而可以体认宇宙的生生之德,同时取法宇宙“生生之德”,坚持乾元之自强不息与坤元之厚德载物精神,便可以体验并追求世间的真、善、美。在方东美晚年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自己对《周易》的一些研究,提出了几个很有价值的原理。这里重点讲述其“生命原理”和“作为价值实现过程的创造性生命原理”。
(一)生命原理
方东美首先确证的是“生命原理”,并认为普遍的生命充满五种卓越的品质:其一,“通过产生新的种属而得以实现”。表现为通过个体繁育和种系的发展而带来新的生命形式。其二,“通过日新而获得扩展”。也就是说,生命的创生是在一直进行着演进,是延续不断的,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其三,“永远的创造力”。宇宙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的系统,至于其间的生命更是践行着这样的传统,能量从宇宙生命的源泉喷涌而出,无限循环,贯穿生命的所有阶段,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四,“新生的来自于连续的变易和转化过程中的已经完成者”。生命之流就是这样,起点,新的起点,更新的起点……在进化中,已知的现在被不断更新的现有所替代。时间是变化无限的,生命的演进也是无穷的。其五,“努力达到现实的不朽”。方东美指出,“这里的不朽是指永远向前、永无尽头的创造之创造的状态”。“生命的不朽乃是价值的不朽”。
(二)作为价值实现过程的创造性生命原理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过程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种如创造物般普通的静态模式,而是持续的反复的动态的过程。方东美一直借用怀特海的术语“创造之创造”来表达其中文意思。
“无限的生命来自超乎无限的原始创造力,所有形式的有限生命通向无限的结果。在这一切都处于持续变易的过程中,乃是无穷的气化循环。天道永远创造向前,生命以原始的创造性的形式喷涌滋生,这种形式本质的善胜于一切相对的价值。道延伸入无限,其最终结果乃是善的实现。天道本性即善,整合一切力量而在所创造的世界中揭示自身创造之创造的奥妙。显然,此时的生命有了善的因子,有了道德的渗入,有了价值,此时的生生之义,不再是机械的生命繁衍,更有了道德传承,善性仁义延续的意义。
当然敏锐的先知意识到此种“生生”在人类获得人格成就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区分了小人、士、君子和圣人。只有圣人获得了善的所有必要与充分条件并在人格中将其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完美的人格。在达到这个层次之前,每个人必须摆脱人生经验环境的种种污染因素,并将其转化为理想,通过复杂的教育过程如修养、思考、情操、勇气等等的熏陶而意识到善,并始终不渝奉行善的规则才能获得德性的完满。
方东美先生在《生命情调与美感》一文中,探讨生命的另一种场景:情调与美感。方东美先生用生动的语言描摹比较三种不同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希腊人、近代欧洲人、中国人的宇宙观分别是:“有限乾坤”、“无穷宇宙”、“荒远云野、冲虚绵邈”。
希腊人的场景是“裸体雕刻的雅典万神庙”,近代欧洲人的场景是“油画乐器相伴的哥特式教堂”,中国人的是“山水画草鸟语花香的深山古寺”;希腊人的题材一般是“摹略自然”,近代欧洲人是“戡天役物”,中国人是“大化流衍、物我相忘”;时代的主角,希腊人是“爱婆罗”,近代欧洲人是“浮士德”,中国人是“迁客骚人”;希腊人喜讴歌,近代欧洲人喜舞蹈,中国人喜吟咏;希腊人爱弹七弦琴,近代欧洲人爱弹提琴、钢琴,中国人爱钟琴管箫;希腊人欣赏逼真,近代欧洲人欣赏似真而幻。
从总体上来说,古希腊文化、近代欧洲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分别是“有限说”、“无限说”、“寓有限而达无限”,基于不同的宇宙观进一步诠释不同民族生命的情调与美感并认为一切美的成就与欣赏都是人类生命欲的表现。
如前所述,欲达到德性的完满需经历一系列的训练和过程,方东美的生命境界说就是一种途径。
方东美认为,“生命”作为宇宙本体具有两个特征:一方面,“生命”既深基于现实;另一方面,又“腾冲超拔、趋入理想胜境”而点化现实。这两个方面不是各自独立而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都包含于“生命”这个宇宙本体之中。具体讲就是说,一方面“生命”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尤其是物资生活悬空地存在,人类无法离开物质而单独生活,没有了物质生活,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生命”依托于物质世界。另一方面“生命”又不仅仅是物质地真实存在,它有具有超越性。人类会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之上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追求价值意义。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正因为如此,方东美先生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把宇宙本体之“生命”人为地从大方向上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界域”:“形下的自然界域”和“形上的超自然界域”。
(一)形下的自然界域
方东美先生在第一个界域中总结出三种人生的境界,分别表述为:“物质境界”、“生命境界”和“心灵境界”。
“物质境界”是指以物质世界为生存界域的“行为的人”,是凭借与生俱来的生命能力去肯定、处理、控制、驾驭的一种境界,从而把自己的存在安排在物质的层面,在此层面上和动物没有明显本质的区别,最大的特点就是行动。人毕竟是人,不会和普通的动物一样甘心居于物质境界,没头脑、没思想,稀里糊涂的生活,不知天文,不识地利,不讲人情,只是像是走肉一般浑浑噩噩的生活。毕竟人类有思想,有欲望,他们终将改变。当人类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物质境界时,作为有别于动物的人,他们会不断提升,这样就进入到了第二个境界。
“生命境界”是指以生命世界为生存界域的“创造行为能力的人”,是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具有一定创造的境界。在此境界中的人,可分为“疯狂行动的人”和“创造行动的人”。前者是危险的,将会把生命引向危亡的境地,所以必须对其加以修正、引导,提升为后者。中国哲学历来讲求中庸之道,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疯狂行动的人”,中国的中庸之道,教人不要极端,无过之和不及。而且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历来劝人向善,为人处世坚持“恕”道,所以中国文化内含着克制产生“疯狂行动的人”的土壤,反之却产生“创造行动的人”。中国文化可以很好地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加以引导,从而使人们都变成“创造行动的人”。
“心灵境界”是指以心灵世界为生命存在界域的“知识合理的人”,该层境界的人是在知识基础上、理性指导下、真理环境里生活的人。这种人侧重理性的表现。“心灵境界”层次的人要高于“生命境界”和“物质境界”的人,从“物质境界”开始,经过“生命境界”,最终到达“心灵境界”。在这整个过程中,“生命”本体是层层超越的。整个过程是提升,是创造。
方东美认为这三层境界里的人,都是能开辟出自然世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的“自然人”,但不能构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世界。有鉴于此,“生命”还需向上提升。
(二)形上的超自然界域
方东美先生在第二个界域中亦总结出三种人生的境界,分别表述为:“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和“宗教境界”三个境界。
“艺术境界”是以艺术世界为存在界域的“艺术的人”,即“用符号语言表达不同意境的人”,也就是“以符号的运用,渴望能寻求本性之外更高的东西”,这种“艺术的人”,如画家、诗人、雕塑家、音乐家、文学家等等,他们运用种种“艺术”的语言、符号,将非艺术的世界变为艺术的境界,当然艺术的境界良莠不齐,不近乎完美,需要进一步提升。
“道德境界”是以道德为生存界域的“道德的人”,指以道德作为“生命”本质和“生命”价值所达到的境界,在上一层境界注入道德精神,就会上升至尽善尽美的道德境界。方东美认为,通过艺术的美与道德的善互补之下的“生命”,才能继续提升。然而“道德境界”亦不算尽善尽美,它还需要向上提升,达到“宗教境界”。
“宗教境界”是以宗教境界为生命界域的“宗教的人”,指“生命”可以包括、统摄、左右、支配整个世界,其精神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达到“宗教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对应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恐怕只有儒家的“圣人”、道家的“至人”和佛家的“觉者”敢当此称呼。方东美先生曾经这样说道:“要做人,就是要成就他的神性。”这句话表明方东美先生对于“宗教境界”的认同以及对人类能力的肯定。他积极地肯定人性,肯定人的精神、价值以及实现人的精神和价值所应具备的能力。方东美先生说最高的顶峰是“不可思议的神明境界”。也就是说,他认同人具有无限提升的可能,人类完全可以经由第一“界域”的“物质境界”开始,经过“生命境界”,最终到达“心灵境界”。在这整个过程中,“生命”本体是层层超越的。整个过程是提升,是创造。
当达到“心灵境界”之后,人的提升非但没有截止,而且进入到了第二“界域”,然后又从“艺术境界”开始,经过“道德境界”,最终提升至“宗教境界”。在“宗教境界”当中,上帝、神仙、佛、菩萨,都只是一种符号,是一种言语难尽其意的代理人或是发言官,虽说是符号,但他们却正是人的精神领域的微妙境界才可以相通的。方东美先生在此继续肯定人具有如此的潜能。当然,生命的六种境界不只是“向上超越”的,也具备“向下流布”,生命本体可以从“宗教境界”逐层流布,经由“道德境界”、“艺术境界”、“心灵境界”、“生命境界”最终流布到“物质境界”。经过此双向互动,可以把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联系起来。
方东美认为,在第二“界域”境界的人都是“形上人”,也就是立足自然世界而又超越自然世界的人,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有着高超的艺术修养、哲学智慧和宗教精神,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最终表现为生命本体的融通为一。方东美认为,上述的“界域”和六种境界之间,“生命”既是层层向上提升,也是步步向下回流,是双向互动,是互相促进。这样的双向互动,既是提升,又是创造,在提升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从而达到生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生生不息”。
[1]方东美.生生之德 哲学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程志华.中国近现代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宛小平.方东美与中西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刘恒(1991-),男,汉族,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北大学政法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