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徐佰义
语言研究
汉字中的儒家传统伦理观念
徐佰义
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不同的文字传承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汉字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从最初的甲骨文演变到现在的简体字。汉字是中国人掌心里的纹路,依然传承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国人信仰的伦理思想在汉字中反映的尤为显要。而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又以儒家伦理为代表。本篇论文,笔者将从简体或繁体汉字的结构上分析,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主要依据,结合部分儒家经典著作,简要探讨儒家传统伦理观念在简体汉字中的体现。
仁爱 孝道 忠恕 伦理道德
“孝”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孝”字的几种字体,其结构均为在上表示老人,在下表示孩子,子女。即便是现在简体的“孝”字,这种意义的反映也是十分明显的。“孝”字的上半部和“老”的上半部是一样的。所以简体的“孝’字一脉相承,传承了”孝“字一开始的意义。这种老人在上子在下的结构可以体现出儒家传统孝道的五个方面的观念。
首先孝字蕴含了伦理学中“伦”字的本义,《礼记·乐记》:“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乐者,同伦理也。”郑玄注:“伦,犹类也。理,分也。”所要以伦的本义是辈,类的意思。所以,孝字其上下结构可以体现伦字的本来内涵。其次,孝字表达长幼有序的传统伦理思想。《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中国古代社会继承王位的通常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即正房所生的长子。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尤其凸显这一点。即便次子能力高于长子,但皇位依然由长子继承。第三,孝字反映了民间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的思想观念。《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因为老人下面是有子字来构成孝字的。其实笔者认为这里隐含着为孝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血缘关系。只有建立了血缘关系才有讨论传统孝道的空间。而血缘关系便是隐喻在孝汉字当中的。或者说老人和子女由血缘关系来连接,也表现了传宗接代的重要性。第四,孝字表达子女对于父辈的继承。《论语·学而第一》记录孔子的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传统儒家认为父亲去世后,如果能够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来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说文》中也有类似的阐述,《说文·老部》:“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这里同样阐释了为孝要懂得继承。最后,孝字凸显了儒家孝道中对于尊敬父母的强调。在《论语·为政第二》篇中,孔子不同的学生问孝,孔子的回答都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真正的孝并不是单一的赡养父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所以儒家传统伦理的孝道尤其看重对父母的尊敬,而老在上子在下的字形结构恰好能够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的儒家孝道。
在《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笔者将通过认识论的角度来剖析仁爱思想在字形上的体现。仁字基本没有特别复杂的写法,最复杂的字体无非是将左边的单立人换成甲骨文的写法,右边依然是数字二。所以仅从简体仁字的写法上就可以分析出其所体现的伦理思想。
仁字反映了仁爱思想施行的基本条件,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建立。独立的个体无法彰显仁爱。《说文》解释仁字:“从人,从二,仁者。亲也”。所以形成仁爱的伦理道德思想是在群居的人类中实现的,至少是两个人才能够构成仁爱的思想。在《论语》中还有很多论证这一点的论述。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雍也·第六》。这是孔子从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仁,同时也论述了仁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的。
仁字可以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进而表达了生态伦理的思想。仁字右边的数字二的上下两横分别表示天和地,再加上左边的人。仁字的整个字体结构则表现了天人合一的仁道观念。徐整《三五历记》记载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日高一丈,地之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厚,盘古极长”。这是蕴含深刻天人合一思想的神话故事。这个开天辟地的故事蕴含极强的儒家思想,君王在儒家思想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孔子曾经解释王这个字,叫做一贯三为王。而孔子的这种解读视角并非是建立在文字学基础上的,我们现在来看是从儒家的视角来解读的。因为孔子将数字三的含义引申为天地人,而中间的一束则表示打通天地人的意思。所以仁爱作为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亦可以从这个视角来进行论证。子曰:“仁者乐山”(《雍也第六》)。正是因为仁者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对于自然的态度也应该是何乐不为。这里反映了一定的生态伦理观念。而这些思想通过仁这一个简单的字形即可反映的淋漓尽致。
爱的繁体字形也蕴含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在繁体字爱字的结构里有一个心字,即愛字。在朱熹看来,仁者,本心之全德。仁爱是内心的一种德性。《孟子·离楼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的人。所以一个人的本心是仁爱的发源。只有一切皆从于心,才是真正的仁爱。孟子的性善论更是以良心本心为基础,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是因为良心本心,这些美好的德性人本来就有,所以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论是要反求诸己,在行事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要自我反省,以自己为出发点寻找原因。亦即孔子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怨矣”。(《论语·卫灵公》)而儒家仁爱思想被王阳明进一步发扬光大,进一步强调了心的重要性。王阳明的学说之所以被称为阳明心学也在于心是王学的核心。王阳明认为心之本体就是天理,所以并不存在外在世界的道理,所有的道理都能在自己的心里面找到归宿。
《论语·里仁》载曾子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所以忠恕被概括为孔子为人处事之道,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部分。南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尽已之为忠,推已之谓恕。”那么从汉字的角度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忠恕的伦理思想内涵。
首先忠恕二字的写法体现忠道和恕道是相通的,但亦有区别。这与孔子的忠恕伦理观念是不谋而合的。由于篆文和现在的简体写法大体相同,都是上下结构。只是篆文字形是古代用字,下面的心是用类似于一个心房的图画来表示的。所以从简体字结构上即可剖析出其伦理思想的内涵。忠恕相通之处在于两个字皆从于心。所以都与心理情感有关,亦即道德情感。在上一部分讨论仁爱时,对心字已作较详细的阐述。所以忠恕之道亦与仁爱思想关联。《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朱子语类》注:“一已贯之,犹以一心应万事”。所以忠恕以心为本体的伦理思想内涵在忠恕的字形上完全可以体现出来。
其次表现忠恕伦理思想内涵的区别。《周礼·大司徒疏》:“中心曰忠,如心为恕”。这也是从字形上解读忠恕。中心为忠,儒家思想的君臣观念,父子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要对君忠,子要对父忠。即以君为中心,以父为中心。一个人以另一个人为中心,那么前者所有的行为活动都是围绕后者展开,亦不会出现背离,此即为忠。而如心为恕,就是反映推己及人的恕道的伦理思想内涵。曾子曰:“有一眼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道的伦理内涵,能够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意即“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章诗同.荀子简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4]段沫.汉字构形中的文化精神[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3).
[5]郑彝元.汉字文化中的哲学问题[J].嘉应大学学报,1998(05).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