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正中
浅谈中西方思维方式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中英翻译中的体现
刘正中
人各有异,每个人的思想及思维方式都是有所差别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其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外文化差异,习俗差异,观念的差异,长此以往,也造就了中外不同的思维模式。介于中英翻译实践中,常见的因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使得中英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比较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汉语与英语在句法结构上,主谓宾安排上有所不同,在内容上,其强调的重点也具有差异性。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来重新认识英汉差异形成原因,并从中英思维模式影响因素角度,进行历时性阐述,以此深化理解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同时,通过中英翻译得现实表现,加深我们对中英思维模式、中英两种语言以及中英翻译的认识。
思维模式 影响因素 中英翻译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被定义为人类认识得高级活动,信息论的观点称其为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知识储存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我们知道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从技巧上可分为横向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转化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发散性思维,侧向思维等,从形式上可分为:感性具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理性具象思维,另外还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顿悟等其他思维方式的存在。而中式思维方式与国外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国家的思维方式存在具体差异性,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其也是语言的产生与创造的深层影响机制。
(二)中式思想发展影响因素
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指出:“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人们确定知识来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王秉钦,1995:13)。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纵观古今,佛,儒,道是支撑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历史上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入世,道家隐世,佛家出世之论。其三家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融汇贯通,形成共存共荣的文化格局,其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是佛教对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的深刻的影响,佛教强调“顿悟”的思维模式,而人们对佛教的认识源于佛教文化载体。拿佛教作品为例:其艺术风格上,追求“明心见性”自我解脱,其诗歌理论,唐宋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所谓的“意境”则是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景、物合二为一的境界,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如明胡应麟所言的“兴象风神,无可方执”(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可见佛教中这种从心的抽象概念对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语言表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谁,执我之手,敛我半世癫狂;谁,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离。”(仓央嘉措诗集)半世癫狂,半世流离,这些词都是抽象的,其具有一定的意境,而这也与佛教所强调的“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有很大联系。思维模式与哲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哲学分化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而翻译研究对佛教思想的传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佛学是以佛性论为主流的思想,其次为“孔孟之道”为始源的中国传统儒学,其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深远。孔学是一种纯粹的人生哲学,讲究为人、处世之道,孔子因“天道”玄远而罕言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论语·季氏》)。而孟子直接把“天道”与人的“心性”直接联系起来。儒家思想也是不断演变的,汉代董仲舒提出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感应”,宋代则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则强调三纲五常,名分等级,天人和谐是思维模式在政治,思维伦理哲学的分支。不论是佛学中的“神论”,还是儒学中的“天道”其在一定意义上讲,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思想史,这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看天吃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西方古代的上帝与中国的神不同的原因,中国的神是虚化的,是不可言说的,而西方的上帝是有载体的,被本体化,人格化的。因此在中英翻译中,英文表达更注重具体,一板一眼;中文则更加抽象,意境的话语较多。比如:英译汉中,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but you fi 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你说烟雨微茫,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你说春光烂漫,绿锈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从该例子中,我们也能看出,中文译文感性,意境较强;而英文则是逻辑、理性、客观的。中国的思维方式在以上几种因素影响下,其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重悟性,直觉,强调意境,由此可看出,在中英翻译中,首要理解原作者的思想,抓住其内心想表达的意思,才能够译出相对准确的译文,其次注重英汉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同样,由于意境的不可言说,完全对应并能涵盖其中心思想并能够将其意境翻译出来是不大可能,这主要受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所导致。
(一)西方思维模式产生的影响因素
与中国的思维方式产生过程一样,西方思维方式的产生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与中式感性思维不同,西方为更具理性逻辑的具象思维。西方思想起源要从荷马到柏拉图的希腊思想史的演变讲起。西方人理性逻辑的思维形成一个重要的突破点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其打破了教会的封建思想束缚,使人们进入了真理的社会,这培养了西方人不断探索,追求真理,发现科学的理性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为后来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的宇宙观发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谈到思想解放不得不谈西方思想史上的几次重要改革,近代西方三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14-17世纪,文艺复兴;16、17世纪,宗教改革;17、18世纪,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使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更多关注人及人所生活的世界。宗教改革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进一步解放思想,人文主义也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启蒙运动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除解放思想外,也冲击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西方几次思想解放运动不断从研究神到人,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出现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研究人类社会,苏格拉底称“美德即知识”反映了思想解放程度。文艺复兴时期,人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完善了人文思想,启蒙运动时期,人文思想发展,强调理性,即:人为主体用理性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王国”。形成了现代西方人思维模式更自由,理性,并促使其勇于追求真理探寻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等都足以显示西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个人角度讲,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观性比较强、意境化、具象化,整体性;西方的思维方式逻辑性更强、抽象性,批判性。如:英文“If you keep your feet fi rmly on the ground,you will have trouble putting on your pants.”译为“人太老实没法活”。
季羡林先生在《神州文化集成序中》所言:“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重综合,西方重分析。”(谢龙,1995:19-20)中国人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侧重直觉,而西方人善于分析以及逻辑推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其翻译对等理论中称:“翻译是在目的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语言,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1982:12)比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对应的英语成语是“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鸟),“掌上明珠”对应着英语里的“the apple of one's eyes(在母猪面前撒珍珠)虽然意思意思大体一致,但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语言表达上明显不同。而西方人的思维也体现在其英语词汇层面。比如说:英文中的love me love my dog,翻译成中文为:爱屋及乌;put all our eggs in one basket.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看出,由于不同的历史影响因素,中西思维方式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对中西语言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对译者而言,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受众的思维模式进行翻译,以此译出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产生同样的感受的译文。
[1]刘重德.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8.
[2]候菊英.东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3]谢龙.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刘正中(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鲁东大学,研究方向:中英翻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