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姚敦云
从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看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姚敦云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和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加深英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中华文化 传播 汉语国际教学
在语言的接触中,当自己的语言中没有合适的语言去表达来自另一种社会和文化中的新事物、新概念时,人们就可能借用该种社会和文化的相应的语言中的词汇来表达。“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叶蜚声,徐通锵,2010:208)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交往、文化的传播,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英语成为了包括汉语在内的诸多语言借词的主要来源之一,而英语也从汉语中借用了不少词汇。英语属印欧语系,可大致分为古英语、中世纪英语和近代英语。(Zeiger,1978:430)在英语1500多年的发展中,早在古英语时期,就已开始出现汉语借词,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一)早期(17世纪初以前)
在这一阶段,中国和英国并没有直接交流,而是通过第三方以贸易形式开始的。相应地,汉语对英语的影响有限,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主要从其他语言间接借入。如mandarin,是由汉语进入印地语,然后进入葡萄牙语,再进入西班牙语,继而于1589年再被英语所吸收的。
(二)中期(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
1637年英国船队来中国运茶,中英开始了直接接触。在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直接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大量增长。如ginseng(人参),longan(龙眼),pekoe(白毫),feng-shui(风水)等。
(三)近期(20世纪初到现在)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几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有不少历史事件都在英语中留下了痕迹,汉语词汇进入英语的速度也明显加快了,如paper tiger(纸老虎),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guanxi(关系),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等。
据估计,英语中源于汉语的词汇有1000多个。(McArthur, 2001: 119)这些借词的产生,反映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记录下中华文化在英语国家的传播过程。
英语中汉语借词主要与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方面有关,
(一)中华民族物质文化随借词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 silkiness, silked, silken等词;通过复合方式,还产生了41个silk + noun和15个silky + noun构成的复合词。(汪榕培,常俊跃,2001: 71)
茶,和丝绸、瓷器比肩,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拳头产品。英语中的tea一词,则辗转来自厦门方言。根据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厦门方言中的“茶”(Chin)进入马来语,最开始拼写为te, 后来进入荷兰语,拼写为thee, 继而进入英语,拼写为tay, 最后才在1645到1655年间,变成tea. 更有190多个英语词,是由tea与其他词复合而成。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自然,也有不少汉语饮食方面的词汇进入英语。如:ketchup(番茄酱), chow mein(炒面), won ton(馄饨), tofu(豆腐), jiaozi(饺子)等。
有许多汉语中特有的动植物词汇,也通过借词的方式进入了英语,如loquat(枇杷), litchi(荔枝), mandarin duck(鸳鸯), Pekingese(北京哈巴狗)等。
此外,还有一些度量衡、服装、乐器等汉语词汇,如li(里), satin(缎), cheongsam(旗袍), pipa(琵琶)等,也被英语所吸收,丰富了英语的词汇,也带去了中华文化。
(二)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随借词在英语国家的传播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产生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盛和推广,是英语中有大量汉语借词的主要原因。
汉语中,有不少宗教、哲学方面的词被英语所吸收。中华文化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观念影响颇深,在中国人向西方人传播这些思想和西方传教士翻译中国哲学经典著作时,借用汉语的概念,便产生了Confucius(孔子), Mencius(孟子), Confucianism(孔子思想,儒家思想), wu-wei(无为), Guanyin(观音), yin(阴), yang(阳)等词汇。
进入英语的文化艺术类的词也相当可观,如Peking opera(京剧), cross-talking(相声), wushu(武术), yangko(秧歌), Five Elements(五行), Four Books(四书)等。
社会习俗方面,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在英语的汉语借词中有所体现。与中国一些传统节日相关的词语,如Spring Festival(春节),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 Mid-autumn Day(中秋节), moon cake(月饼), 都被借入了英语。
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一些社会政治类的汉语词汇进入了英语,其中又以新中国成立后的词汇居多。如:Long March(长征), paper tiger(纸老虎), 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 big-pot rice(大锅饭), iron rice bowl(铁饭碗),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特别行政区),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 planned economy(计划经济), one country with two systems (一国两制), family planning(计划生育)。
(三)从“平等交流”到“不平等交流”再到“平等交流”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往总体来说是平等的,汉语进入英语的词汇多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物质文化和哲学思想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西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进入英语的汉语词汇有不少是反映中国的落后状况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与英语国家间的交往又日益增多,而且是双向的平等交流。于是,经贸、文化方面的汉语借词大量进入英语。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马来西亚华裔赵里昱于1998年发明的taikonaut一词。该词由中文“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ong的前一部分taiko加上英语astronaut(宇航员)的后一部分naut拼缀而成,意为“太空飞行员”。(陈宏薇,2004:47)2003年10月,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后,英美媒体的报道中,为区别于cosmonaut(苏联宇航员)和astronaut(美国宇航员)而采用了源于汉语的taikonaut来指“中国的太空人”,就进入了英语以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语言。
近些年,中国词汇“入侵”外国词典现象越来越常见,gelivable(给力),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lianghui(两会)等,已被国外的英语词典收入并广泛使用。而网络流行热词“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中式英语翻译“no zuo no die”,也被悄然编入知名的在线英语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城市词典)。享受同等待遇的还有“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啊)”,城市词典在解释中还“附赠”了配套用语“no can no BB(不行就别乱喷)”。 而《牛津英语词典》还考虑收入Tuhao(土豪)和Dama(大妈)这两个词汇。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主席帕亚克表示:“令人惊讶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文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http://education.news.cn/2013-12/02/c_125790233. htm)
随着中国与英语国家的交流交往越来越频繁,随着中国在全球影响力和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对英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将有更多的汉语借词进入英语,而中华文化的传播也将随汉语借词而进一步发展。
在汉语国际教学中,可以适当地介绍一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以加深英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激发其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华文化。
[1]Costello,Robert,et al.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M].New York:Random House,1995.
[2]McArthur,Tom.Oxford Concise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Zeiger,Arthur.Encyclopedia of English [M].New York:Arco Publishing Company,Inc.,1978.
[4]陈宏薇.“宇航员”译为taikonaut是后殖民心态的反映吗[J].上海科技翻译,2004(2).
[5]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汪榕培,常俊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70~73.
[8]http://education.news.cn/2013-12/02/c_125790233.htm[Z].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