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移易时空的文化互动——论《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渗透

时间:2024-05-04

陶碧云 顾淳楷

移易时空的文化互动
——论《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渗透

陶碧云 顾淳楷

白先勇作为当代著名小说家兼旅美异乡人,他的作品在融合乔伊斯、亨利 詹姆士、福克纳等西洋大家创作经验的同时,字里行间常常在苦恋过去的浓重哀愁中致敬传统。而《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国色天香,更是让白先勇为之深深痴迷。研究白先勇对于《牡丹亭》的评论研究从而探索其小说同《牡丹亭》的内在关联,对于传承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与小说艺术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牡丹亭》 白先勇 小说 思想艺术 传统文化

白先勇研究向来是华文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王晋明、陆士清、夏志清、欧阳子、刘俊、袁良骏等学者都于此出版了有影响的研究专著。这些成果大多集中在文本细读、西方文学之于白先勇的影响以及白先勇的文学史地位。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同白先勇作品关系的探讨上则成果寥寥。本文致力于研究白先勇创作中所具有的“昆曲情结”,进一步探讨《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具体艺术表现及思想内容的影响,以此为突破口梳理中国传统文化同白先勇创作的关系。

一、白先勇对于《牡丹亭》的评论

之于《牡丹亭》,白先勇有许多点滴的意见散见于他的谈话中,现稍事归纳。

(一)思想内容

白先勇一直自称为昆曲戏痴,而对于昆曲的经典、花中之王——《牡丹亭》则更是情有独钟。他曾说“《牡丹亭》的词很美,语言优美,无出其右。故事也动人,我觉得除了《红楼梦》,中国的戏曲和文学作品中对情的诠释,没有哪个能像《牡丹亭》有如此丰富、深刻的层次,包括梦境与现实、阴阳两界、门第观念、对情的考验、最后爱情胜利后对爱情的礼赞。”在白先勇看来,超越时间与生死的情,是人类永恒的渴望,是最值得探讨的东西。在他创作的诸多短篇小说中也不乏探讨此种人类至情观的优秀作品。而在《牡丹亭》所讲述的一往情深逾生死的这段至情中,杜丽娘由始至终都起着主导作用,白先勇曾经如此评价她:“杜丽娘可以为爱死去活来,大胆、开放和执着!今天的观众都会惊讶400年前的爱情竟可以这样表现,甚至比今天还要直接,这点是最打动我的。”戏曲中的杜丽娘外表羞馁,内心叛逆,化身至情,为之而死复又为之而活,此类对于人世间美好情感的执念不仅仅可以逾越生与死的距离,同样贯穿于从古至今的时间之流。古代的读者会因读《牡丹亭》而黯然神伤,当代的观众在看这出戏时同样会为杜丽娘对于情爱的执着震颤心魂。白先勇的这番评论可以说道出了所有观众共同的心声。像杜丽娘这般为情做到极致的人物注定是中国文学长廊中的一位奇女子。

(二)艺术价值

提及昆曲的艺术价值,白先勇曾不止一次地说明《牡丹亭》作为一门美的艺术,它的魅力具有普世价值。他曾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昆曲在表演艺术上,美学成就最高。我给昆曲两个字:一是“美”,这是普世的,各种唱腔美、词句美、舞蹈美;二是“情”,中国人的爱情、亲情、人情,各种的情,表现在昆曲里,层次很多。”无论是昆曲还是作为昆曲代表的《牡丹亭》,其艺术价值都是复杂多层次的,白先勇具体从形式美与情感两方面给予它们的美学价值以高度肯定虽说只是他个人的一家之言,但无疑是极具价值的。白先勇眼中的昆曲,作为中国传统的精髓,更含蓄,更优雅,它结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等,是一门超越了语言总则的精致优雅的表演艺术。

二、白先勇对于《牡丹亭》的学习与借鉴

白先勇曾经说过《牡丹亭》的价值一方面在于它所表现的“至情”,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精致、细腻的艺术美。虽然小说作品的艺术手法同主题思想本是彼此交融不可分割的一体,但为了论述的条理性,笔者暂且从白先勇小说的思想内容同艺术特色两部分来具体分析《牡丹亭》对其产生的影响。

(一)主题内容

白先勇曾在接受曹可凡访谈时谈及自身对于文学表达内容的看法,在他看来,文学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人情以及人性的描写,他以为凡是属于人性的内容都可以写进文学里面去。确实,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凡是经典作品无不在书写着各自对于人性的思考与探索,《牡丹亭》同白先勇的小说自当名列其中。当然如果就此一条文学界的普遍现象便判定白先勇的小说受到了《牡丹亭》的影响自然是十分草率,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二者的主题命意中找到两处重合点。一是荣华易逝青春不再的怅惘;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试着可以生”的至情。无论《牡丹亭》还是白先勇的小说,潜藏在其底下的义涵都非常复杂。

(二)艺术技巧

1、与《牡丹亭》旋律契合的叙事节奏

《牡丹亭》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它的节奏便是“诗与画”的节奏。这不仅代表着它具有如诗般时间艺术的抒情性与叙事性或者如画般空间艺术的视觉直观性和冲击性,更为重要的是它所呈现给观众的经过提炼美化的独特节奏。而白先勇的小说《游园惊梦》则在使立体的舞台戏剧走向线性纸页的同时,产生了与昆曲《牡丹亭》相类的节奏。在《牡丹亭》中正逢青春的杜丽娘一直受到种种礼法的压抑终于在游园所赏的春色里感悟到了生命的灿烂实现了青春的觉醒并在梦中与柳梦梅结合。小说《游园惊梦》中荣华已逝的钱夫人在窦家公馆的宴会中亲历了往日繁华,于酒后混沌的意识流中重温了自己唯一活着的时光——同军官郑彦青的爱恋,那是钱夫人爱情的觉醒,而今青春已逝的她饱受人生的无常与沧桑,在曲终人散的最后实现了淡然人性的觉醒。其中“游园”与“惊梦”都是小说中独立的一部分,尤其是“惊梦”以意识流手法表现主人公的过往曾经,延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达到了同昆曲类似的美学效果。

2、主人公的移情作用

在以《牡丹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的传统戏曲中往往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对于生活美的留恋、细腻感受见长。从主人公个性的觉醒与发展的角度来讲,《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人物性格分析剧。在剧中杜丽娘被长久压抑的自然天性终于在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召唤下获得了释放并且还以变形的方式寻到了寄托,即在梦中与柳梦梅的情爱结合。这一点与白先勇的诸多短篇小说都存在着暗合之处。比如说,在《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王雄之所以会对丽儿那般痴恋是将自己对那少年时期定了亲又好吃懒做、长得白白胖胖的湖南“湘妹子”的深情进行了迁移。《一把青》里的朱青纵然在丈夫郭轸撞机逝世后性情大变,变得放荡不堪,但是“朱小姐”爱吃的是“童子鸡”,专门喜欢的是空军里年轻的小伙子,是那些同郭轸离世前一样年轻人,从中可以看出朱青对于丈夫变相的一往情深。同样地,在《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一直以粗俗拜金形象被呈现于读者面前的金大班竟然在小说的最后在除却初恋月如的其他男人面前流露出了她不加伪装的纯粹柔情,因为这个坐在舞厅边旁观的羞涩男子使她想起了在多年前将童贞给了她的月如,这又是一种移情。在《牡丹亭》中,杜丽娘被满园的春色诱发了情思,因情生梦,在梦中同柳梦梅幽会,彼时,柳梦梅仅是她被压抑许久的少女春情的倾泻对象。如果说戏曲发展到后头杜丽娘因柳梦梅为助她还魂而四处奔波冒险对他情深不移,再难分舍,在游园惊梦中作为杜丽娘春情寄托而于其梦中出现的男主人公却并不是非柳梦梅不可。正如朱青不是非小顾不可,她可以在后者去世后仍旧若无其事地约麻将;就像金大班不是非那位长得像月如的年轻男人不可,她可以在与其共舞的最后一夜之后照旧嫁给半截身入土的阔佬。彼此的相遇是一场移情作用下的缘分使然,至于后续的发展便要看创作者的精心安排了。

3、叙事文字往复回旋的音律美

《牡丹亭》作为一门戏剧艺术,在诉说着感人至深的故事之余,自当是无歌不舞。它的音乐婉转悠扬,自白先勇幼年初遇,便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说“第一次看昆曲,虽然年纪小,但是那种音乐的旋律美永远回荡在脑海里,成为无法抹去的记忆。”昆曲的旋律不仅回荡在白先勇的脑海里,还因此留存在了他的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他叙事文字的往复回旋,犹如空谷回音。

欧阳子先生在分析《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这篇小说时,就提出欣赏这篇小说应当主要用听觉,而非视觉。因为作者在他叙述的文字中夹入了许多具有重复节奏以及短促的疑问句,如:

“朱焰?朱焰吗?——他早就死了!”

“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听我的话?”

“那个月亮——你见过吗?你见过那样淫邪的月亮吗?”

这些文字都因为字面上的重复而给人以听觉上回响的效果。

4、同《牡丹亭》相类合的艺术氛围的渲染

林青曾经说过:“《牡丹亭》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与白先勇反映台湾一些旧时人物对往日荣华富贵的怀想以及对已逝去青春理想的追忆有着相类合的地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哀婉音乐以及各种色彩更是在整体上营造出了同《牡丹亭》绚烂多姿的舞台气质相类合的艺术氛围。关于小说《游园惊梦》,白先勇曾说:“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前三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有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背景,为了表达地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白先勇使用意识流的手法使人物在宴会的戏鼓声中回忆往昔,让读者在音乐声中了解主人公鲜为人知的往事,完全就是以线性的文字在读者的想象中进行立体的戏剧氛围的再现。白先勇的小说中有许多场景都有音乐萦绕其间,这其中既有歌舞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又有上流社会留学国外之人钟爱的钢琴曲。作者用音乐使记忆中静默的一帧鲜活,用线性的文字让读者看见故事中悠扬的旋律。

5、繁复的隐喻象征

正如《牡丹亭》多用自然意象暗示男女主人公的性与爱,白先勇在他的许多小说中多以闷热潮湿的夏夜来暗示人物肉欲的饱和状态。如《闷雷》中,刘英帮福生嫂在天井中除草,“脱了上衣站在她跟前”“ 连忙催她到芭蕉树荫底去坐坐”“ 刘英的两只手臂一起一落,敏捷而有节奏,”叭、叭,叭”锄头击在地上发出阵阵沉重的声音”都是具有强烈暗示意味的描写。

三、白先勇对于《牡丹亭》的创新与发展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观,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表演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无一例外地都符合各个时代观众的审美并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是人类在进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要表达的是关于生命永恒命意的思考。但是,尽管如白先勇所说文学的内容多是对先辈思想的再现,但是不同的人哪怕是对于同样的内容都拥有独特的表现艺术。尤其是在当代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彼此之间不断的碰撞,这一切都使得白先勇的作品在洋溢着中国古典文化气息的同时又随处可见西方现代小说的创作笔法。比如其小说《游园惊梦》中意识流的运用还有《玉卿嫂》中浓重的性变态、性虐待色彩等等,这些都是在“把传统的文学形式,用一种非常现代的手法表现出来。”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一直都秉持着尊重古典但不因循古典,利用现代但不滥用现代的创作原则,也在确证着只有将传统与现代紧密结合才能够在文坛绽放出历久不衰的花朵。

[1]吴晓东.白先勇:我和牡丹亭冥冥中的缘[J].新天地,2015(02).

[2]张立洁.“拯救昆曲,从《牡丹亭》开始”——访青春版《牡丹亭》作者、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J].三月风,2004(11).

[3]朱迎元.让昆曲在21世纪“还魂”白先勇访谈录[J].上海戏剧,2010(06).

[4]谭璐.白先勇:我给昆曲两个字,一是“美”,二是“情”[J].21世纪文学评论,2014(2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本文系课题:《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研究(编号:201610320020Z)。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