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伟
刍议方方小说中的多重焦虑
李 伟
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方方作为新写实作家的代表,她的小说呈现出多重焦虑的特点: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对婚姻爱情破碎的焦虑等等,多重焦虑的书写成了方方小说的一大特色,而在这些焦虑的背后或隐或见的透漏着产生的根本——生存需求的难以满足。
方方 焦虑 生理需求 悲剧
焦虑(anxiety)是个体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威胁的情境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焦虑理论的来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强调:“倘若自我被置于被动地承认自己软弱的情境,它就会呈现出一种焦虑状态——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焦虑、关于本我中本能欲望的神经症焦虑和关于超我的道德焦虑。”本文通过借用弗洛伊德对焦虑理论的阐述,浅析方方小说中人物体现出的多重焦虑,挖掘这些焦虑出现的根源。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下一大热点,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群体。《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讲述了一名叫涂自强的农村大学生在城市艰难打拼的故事。涂自强来自农村,带着父母和亲朋的期盼,到武汉读大学。为了追求“城市人”的身份,涂自强能省则省、能拼则拼,可他稚嫩的肩膀扛不住社会给他的重担,房价高、就业难、看病难、商业欺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重拳打像这个农村青年的身体,追寻城市身份的压力让涂自强付出了生命。大学虽然能让涂自强离开农村,但却不能让他进入城市,正如小说中采药所讲,“不同的脚,走不同的路,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人走的。”
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认同的体现,英国社会学家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指出:“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处在身份焦虑之下,人们往往会通过两种途径化解这种焦虑,一是主动地通过积极奋斗实现自身的发展,从而获得新的身份认同;二是被动消极地顺应这种焦虑,无力抗争或主观上没有积极抗争的动力,就会陷入生存之烦,精神蹈入虚空。涂自强显然属于前者,为了获取城市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他努力奋争,但结局还是陷入悲伤和绝望。
正如方方中所言,真正的爱情是很难得到的。自身对理想婚姻爱情充满了焦虑,她笔下的女性在追求爱情时,也都有叹不完的悲情。《随意表白》中的“我”一直沉浸在对那个远在北方的已婚男人的思念中,一切恋爱美好的感觉都是自己在回忆、想象。在《树树皆秋色》中,华蓉通过一根电话线和一个仅知其名的男人谈了一场一个人的恋爱。方方小说在描写爱情,可男主人公从未露面,让笔者不自觉的联想到八十年代“寻找男子汉”的热潮,女人们渴望男子能“慷慨”“高大”“正直”,但出现在方方小说中的男子多是“自私”“软弱”“无能”。在《船的沉没》中,纯真活泼的楚楚在中学时代遇到了大她八岁的吴早晨,两人彼此欣赏,倾心相爱。然而,吴早晨守寡的母亲却对楚楚心生嫌怨,软弱的吴早晨纵有不舍和无奈,但最终还是遵从母命选择与楚楚分手并娶非所爱。《水随天去》中得的天美因病无法生育,她得到的不是丈夫的体贴和谅解,而是丈夫的拳打脚踢。为了挽救婚姻和财产,她的宽容让自私的丈夫更加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的与小三“偷情”。
通过男子汉的缺失,方方一方面消解了父系社会的男性话语,同时也为女性带来美好爱情可触而不可及的焦虑。可以说男子汉的缺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同时存在的,方方小说中的女性陷入了情感的双重焦虑,既要消解男权同时又渴望真正男子汉的出现。1999年5月,方方结束了自己不幸的婚姻。在感到爱情、婚姻的圣殿土崩瓦解之后,她依然以一个孤独而清醒的哲人形象表达着她的终极关怀,显示着作为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非常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有“物质决定意识”的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哲学论断。
所以,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对人性异化的焦虑,对美好爱情消失的焦虑等等,产生这些焦虑的原因与个体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固然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生理(生存)需求的难以满足。方方找到了这个根源,在她的作品中,她不局限于对根源的再现和模仿,而且她要升华,让故事更悲惨,以此来激发人们的觉醒。对待焦虑,乐观的心态可以催人奋进,但悲观的心态则更加刺痛人心。方方选择了后者,所以她作品中的个体都难逃悲剧的宿命,从这个角度审视方方的悲观主义写作,不仅能看到她对社会现实中弊端的无情揭露和鞭挞,也更能理解在她身上具备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写个体悲剧是为了避免社会集体的悲剧。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78.
[2]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4]克尔凯哥尔.恐惧的概念[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7.
[5]邱扶东.焦虑的早期研究述略[M].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2):60~61.
[6]卡伦·霍妮.焦虑的现代人[M].叶颂寿,译.上海:上海译文出饭社,2013:34~38.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李伟(1992-),男,汉族,山东东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