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陈思萌
摘要中德两国同是出口大国,中国遭受严重的贸易壁垒,德国则很少。本文以贸易摩擦与出口方式有关联为假设,分别从出口价格和数量两个角度,利用中德两国2013年出口的HS六分位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和德国的出口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出口价格低、数量多,以低价高量取胜;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低端,且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这是两国出口方式的差异性,而中国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过剩也是中国低价出口竞争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出口模式贸易摩擦引力模型中德比较
一、 背景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以及2014年秋季)显示,中国俨然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尽管世界经济增长有所起色,但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全球贸易摩擦依然高发,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背景下,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2014年前三季度,共有21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救济调查75起,同比增长17%,其中不少摩擦针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i/dxfw/gzzd/201411/20141100810825.shtml,访问日期:2014年11月26日。。同时,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发达国家。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世界贸易预警”项目监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40%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述评:中国的继续强大有利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3/c_113680750.htm,访问日期:2014年11月20日。同时,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的打击对象正在从具体产品到整个产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新能源与高科技产业,且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迈入对华贸易保护阵营。
中国在日益成长为世界贸易大国的过程中,成为遭受贸易救济措施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同为出口大国的德国,却鲜少陷入与其他各国的反倾销争端。虽然中德两国的出口规模相当,以2012年为例中国出口总额22 213亿美元,德国17 826亿美元,且德国的出口占GDP比重高达52%,中国约27%,但两国却有十分不同的遭遇,相比较德国的出口,中国出口的产品有什么不同?是否这种差异性导致中国的产品遭受全球贸易壁垒?德国对中国发展贸易强国有什么借鉴?
本文选择德国作为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对象,试图从中德比较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产品与德国的差异,揭示中国产品频遭贸易壁垒的内在原因。本文利用2013年中国和德国出口的HS92六分位贸易数据,以引力模型为基础进行计量实证 。
二、 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中国出口频遭贸易壁垒的问题,已有大量文献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反倾销的研究上。谢建国做了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显示美国国内工业产出的波动与对华贸易逆差显著提高了美国对华的反倾销调查频率。王孝松和谢申祥通过多年度跨国跨行业的数据,发现中国频遭反倾销的重要因素有出口激增、人民币贬值等,其他还有一国反倾销的总体状况、中国总体反倾销能力、各国的关税减让幅度以及各国加入FTA的数量等。
中国出口的大幅提升,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不少针对中国出口的研究。区别于上述文献对外部环境等的分析研究,中国出口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成为造成贸易问题的内因。杨汝岱等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不断上升,出口结构与OECD国家逐渐接近,这种有限的赶超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Amiti等认为,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剔除加工贸易后,中国出口结构并不存在优化趋势,中国出口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技术复杂度也不存在明显上升。由此,施炳展基于引力模型对美国的进口数据进行计量,发现中国出口数量大、价格低的特殊性。
近些年,传统引力模型已被很好地扩展和补充,部分学者扩充了引力模型的解释变量,如Andersen等。随着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贸易广度与深度的概念被引入传统模型,地理距离等因素不仅关系到贸易的发生,更对贸易的数量和贸易的价格有重要的影响,Helpman、Bernard、Baldwin及Harrigan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
本文将利用2013年最新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出口与贸易摩擦。依据引力模型的最新发展,研究2013年中国与德国分别出口产品的数量、价格与引力模型变量之间的关系,将引力模型、贸易方式与贸易摩擦相结合。比照德国的出口,通过对比研究中国出口是否仍存在其特点,且这种特点是否构成中国频遭贸易保护的内在原因。
三、 模型、指标与数据
1. 计量模型
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扩展出回归计量模型,分别将双边贸易的数量与价格对双边相应变量进行回归,如(1)式:
lnxik=α+β1lngdp+β2lngdpper+β3lndist+γContrlk+uik(1)
式(1)中,i表示进口国,k为HS92版本六分位产品的标识;lnxik为进口国i进口k产品的数量或价格;核心变量包括lngdp、lngdpper、lndist,分别代表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出口国与进口国的地理距离;Controlk是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进口国与出口国是否接壤、是否共同语言、进口国的地理特征等;uik代表其他影响出口价格或数量的因素。本文将分别以中国和德国作为出口国,运用式(1)进行回归分析,进而比较中德出口的差异性。
2. 指标数据
表1列出式(1)中所有指标的含义及来源,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进口国的需求水平影响其进口需求,用lngdpi、lngdpperi代表进口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一般来说,经济规模大的国家较规模小的国家,进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对较大,且一国经济规模越大,本国生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进口商品需要有较强的价格优势才能与本地商品竞争,因此价格对lngdp的预期为负,数量对lngdp的预期为正。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高品质的进口品需求越大,进口价格也越高,因此,价格对lngdpper的预期为正。另外,传统引力模型常用的指标还包括衡量双边贸易成本的一系列指标,一般来说贸易成本越高,贸易数量越低,贸易价格越高,数量对lndist的预期为负,价格预期为正。
从基本统计分析看,中国出口价格均值096,低于德国出口价格均值122;中国出口数量均值1083,高于德国出口数量均值931;中国出口的价格/数量明显低于德国的水平,初步可以看出中国的出口与德国有明显不同,中国出口的平均价格较低,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计量分析。
四、 实证结果分析
(一) 初步回归
分别采用2013年中国和德国出口数量与价格的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回归结果汇总在表2中,左右两边分别是根据中德两国各自的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对解释变量所做的回归。其中回归(1)是针对核心变量的回归,包括lnwp、lngdp、lngdpper、lndist;回归(2)则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有contig、landlocked、langoff等。
首先,关注出口价格的回归下lngdp变量的系数。两种回归方法下德国的lngdp系数都显著为负,而中国出口数据得出的该系数为正。德国的出口与理论预期相符合;而中国则不然,经济规模越大的国家,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价格越高。但从基本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价格水平(即平均价格)低于德国,说明两国出口商品的种类有很大差异。事实上,由于以美国为主的大部分高GDP国家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高科技和尖端制造,德国出口与高GDP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明显,在这些竞争产品上须有一定的价格优势才能进口,因而德国的出口价格与进口国的GDP呈逆向关系;而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有较多的纺织服装和低技术的机电产品,仍以低端制造为主,与高GDP国家本身的产品竞争不大,故中国出口价格与进口国的GDP水平并非负相关。
从出口数量对lngdpper的回归结果看,两种回归方法下德国的lngdpper系数都显著为正,中国出口数据得出的lngdpper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对德国商品的进口越多,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则进口更多的中国商品。
所有代表贸易成本的变量contig、landlocked、langoff在中国和德国的样本回归中均符合预期。再观察lndist,德国样本下价格对lndist的系数均显著为正,数量对lndist的系数显著为负,符合理论预期;但中国样本计量结果显示,价格对lndist的系数为负,距离越远,价格越低,同时,中国出口产品数量对距离的反应弹性较小,表明在控制贸易成本增加相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数量减少量远低于德国,价格甚至更低,反映了中国出口的优势仍是低价。
通过初步回归可以比较得出,德国和中国虽然都出口大量产品,但两国在出口的产品种类及定价方面存在差异:德国以高端制造类产品为主,而中国出口中纺织、机电等低技术产品比重较大;在定价方面,撇去两国等条件可以看出,中国价格偏低。
(二) 稳健性检验
1. 按不同发展水平国家
初步回归分析中,比较了中国与德国出口世界各国的数量和价格,发现中国与德国的出口方式及产品存在差异,中国的产品相对低质。如此,中国与德国产品的差异性在发达国家中应有更明显的表现。因此将原样本分成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落后地区,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进一步回归。
表3中,回归(1)是针对高收入国家数据分别就价格和数量所做的回归,回归(2)是中等收入国家,回归(3)是落后地区。结果显示,在各类型国家德国lngdp对价格的系数仍为负,中国在所有类型的地区中都是正的。这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且与出口商品种类有关,既有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也有大型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与不同类型国家都能有差异化的产品贸易。同时,中国出口数量在发达地区数据回归下对lngdpper的系数仍为负,且反应程度远远高于对其他类型国家的反应,表明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价格敏感度较大,仍以低价取胜。德国的出口数量对lngdpper的系数仍为正,从发达国进一步考虑贸易结构,用中德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分析稳健性。前述的初步回归看出中国出口产品以低端制造为主,而德国出口多高技术水平的产品,且德国出口品的价格高过中国。因此仅对高技术水平产品的出口数据做回归,结合贸易结构和中德出口比较。
表4是针对高新技术产品所做的回归。按《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选用HS92六分位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样本。回归结果中,中德两国lngdp对价格和数量的系数与初步回归相同,即两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符合前述对所有出口品的分析,但lngdpper、lndist和contig对价格的系数变成了负值,lngdpper的影响与预期相反说明高收入国家进口的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与德国相比,并无技术或垄断优势。同时,以距离和是否接壤为代表的贸易成本的增加,反而降低了中国产品的进口价格,更加说明中国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要是低价竞争策略。事实上,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大多缺少核心竞争力,以简单加工制造为主,价值增加值较低。由此,按产品技术类型的检验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基本回归的结论。
3. 按不同时间数据
此外,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际贸易壁垒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危机后中国和德国出口方式间的差异性可用2009年数据检验结论的稳健性。表5中对2009年数据的回归得到的结果仍然与上述结论相同,从时间维度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五、 结论
本文从出口价格和数量两个角度比较了中国与德国的出口差异性,利用2013年两国HS92版六分位出口数据,基于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引力模型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的模型拟合在很多方面不符合预期,这可能就是中国在贸易出口中遭遇强摩擦的原因,而中国的低价商品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方式背后,隐藏着以下三个原因。
1. 生产率的提高
根据戈莫里和鲍莫尔的观点,一个国家生产率的提高往往会损害其他国家的整体福利,国际贸易可能会导致各贸易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特别是当新兴贸易国家在全球市场上开始占有重要位置时,该国将发展出更多不利于发达国家的产业,因此发达国家为维持其贸易优势展开激烈竞争,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这就是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之间高发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已有不少学者通过各种方法对中国参与全球性生产和贸易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估够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商品市场始终保持低价的优势。
2. 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国际产业结构之间的结构性互补是国际贸易双方共赢的前提,而产业趋同则容易发生贸易摩擦。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逐渐升级,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逐渐提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不断深化,同类产品之间的冲突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中国近些年的主要贸易商品中,包括汽车及其零部件、有机化学品、装备制造业等所占份额越来越高,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得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造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国家之间易摩擦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来重点发展的纺织业、加工制造业等,也构成与我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因此,中国的贸易摩擦不仅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转移,还在纺织等劳动密集产品上有所增加。
3. 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的考核体制导致不少地方政府以追求GDP增长速度为首要目标,通过各种政策促进投资,以扩大投资规模,一些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2%、73.7%、71.9%、73.1%和75%,明显低于国际通常水平,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并扩大到风电、光伏、碳纤维等包括新兴产业在内的19个行业。国内的过剩产能转移到国际市场,也成为一些国家对中国发起贸易保护的借口。以钢铁贸易为例,20世纪60年代美日、美欧之间频发的钢铁贸易就是因为美国钢铁产量下滑,而欧盟和日本的钢铁产量大幅上升;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攀升,中国也成为发生钢铁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参考文献:
[1] 谢建国.经济影响、政治分歧与制度摩擦: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2] 施炳展.金融危机后中国频遭贸易壁垒的内因分析:以中美贸易为例[J].财贸研究,2011(8).
[3] 王孝松,谢申祥.中国究竟为何遭遇反倾销:基于跨国跨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9(12).
[4] 朱诗娥,杨汝岱.中国本土企业出口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1).
[5] 闫克远.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6] 施炳展.中国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0(5).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课题组.生产力布局的内涵及我国生产力布局存在的问题[J].发展研究,2014(12).
[8] 林峰,戴磊,林珊.从国际服务贸易摩擦透视自由化谈判的利益差异:兼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选择.亚太经济,2014(11) .
(责任编辑:张晓薇)
算,快速增长的生产率抵消了不断上升的劳动工资水平,使得中国的出口商品仍然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