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郑晓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新一轮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必须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开放,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着力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环境,积极创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创新创优,提质增效,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提质增效江苏新常态
一、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开放型经济强势推进、迅猛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深入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利用外资“一路高歌”。2013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3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8%,连续11年在全国“独占鳌头”。二是对外贸易“狂飙突进”。2013年进出口贸易总额5 500亿美元,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8,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二。三是境外投资“异军突起”。2013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突破60亿美元,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三位。四是开放载体提档升级。至2014年9月底,共有各类开发区13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1家,省级开发区89家;特色产业园区144家,海关特殊监管区19家。开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江苏经济实现了由农向工、由内向外的根本性转变,在整体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3年,江苏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的36.2%、31.9%和35.6%。数据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二) 促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奠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雄厚基础。
江苏开放型经济已全面融入整体经济,成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促进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和完善。江苏着力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端服务业为方向的现代产业体系,外商投资在其中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01—2013年,外商在江苏工业领域中的投资超过外商投资总额的50%,对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十分突出;在服务业领域的投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42%。二是促进江苏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各地以开发园区为主要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到2013年,江苏各类开发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2 400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838%;集聚了全省90%左右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80%以上的创业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和孵化中心,形成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三是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和发展。苏南地区着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引资水平,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苏中地区积极融入苏南和长三角地区,加快推进经济国际化进程,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发展更加明显;苏北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加快承接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在全省所占的份额不断扩大。
(三) 创新江苏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功经验。
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发展实践中创新争先,敢为人先,积极探索,开拓前进,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一是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追求。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突破思维定式,探索发展路径,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苏州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机遇,全面推动由发展乡镇企业向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转变,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外合作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个综合保税区——昆山综合保税区。二是主动调整战略,抢抓战略机遇。在初期阶段,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开发区为载体,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打开了良好的发展局面;在中期阶段,及时抓住中国加入WTO的契机,加快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着力实施“三个国际化”开放战略,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态势,成长了一大批国际化企业。三是强化组织协调,聚合生产要素。各级政府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各类载体平台建设,以优越的区位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力地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大量生产要素快速积聚,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特色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四是创造良好环境,打造投资高地。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开放型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江苏本土企业在融入全球竞争合作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 促进江苏社会文明进步,不断改善民生、提升民众素质。
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持续发力,不仅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有效推进城镇化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极大地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通过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逐步由工业集聚区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城区,为推动全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64%,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有效增加社会就业,提高职工收入,极大地改善生活条件。2013年,江苏外商投资企业吸纳427万人就业,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28%;外商投资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 450亿元,占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的29%。三是有效促进社会文明,改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江苏与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国际先进理念、工作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活动、环境保护意识等,逐渐影响广大居民群众,对提升公民基本素质和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广泛运用现代生产装备和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升。江苏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公民提供了更多的高端教育资源。
江苏开放型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在新常态下实现发展新突破,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面临着严重的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环境生态等硬性制约,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加快发展的“难度系数”逐渐加大。二是开放型经济发展处于高位推进状态,再上新的台阶,难度很大。三是开放型经济的溢出效益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本土跨国企业成长缓慢,缺少“当家花旦”,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国际竞争力的著名品牌产品
二、 创新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追求
新常态,是一种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是为了更好地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创造“新亮点”,培植新优势,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江苏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必须准确把握国际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全面激发深化改革促开放的新动力,主动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的新布局,着力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新环境,积极创建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新格局。
(一) 强化市场导向,使开放型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树立新的开放观念。
江苏在新一轮开放型经济发展中,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改革,促进开放,实现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政府主导型向市场导向型的根本转变。要加快树立“四种发展新观念”:一是要加快树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新观念。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二是要加快树立效益优先、区域协调的发展新观念。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区域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协调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三是要加快树立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发展新观念。政府要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公平监管,不干预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秉承利益互换、对等开放、共享成果的原则,发挥市场优势,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鼓励劳动密集型、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及先进技术、关键设备进口,促进消费提档和技术升级,形成共同发展、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开放新局面。四是要加快树立依法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新观念。要建立与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推进政府行为法治化、经济行为市场化,推动建立健全企业主体责任制度、政府高效监管制度和社会共治制度;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外商投资和区域布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环境保护,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净水蓝天的目标努力。
(二) 抢抓战略机遇,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国家开放新布局,探索新的开放模式。
在新常态下,实现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根本性转变,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要紧紧抓住“四大新机遇”:一是要紧紧抓住国际经济重新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大力开展境外投资,着力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要通过规划引导、平台服务、政策支持等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开展先进技术合作,提高质量和效率,形成境外投资的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更加注重发挥投资走出去的带动作用,重点是产业和装备走出去;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国际化发展战略,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在国际大环境中依法经营,成长壮大。二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新机遇,鼓励企业积极融入战略实施中去,从中“掘金”“分羹”。“一带一路”开启了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机遇之窗,是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江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江苏要充分发挥沿海沿江区位优势、口岸开放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友城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强互联互通项目对接,推进跨国投资合作、经贸合作,拓展产业投资,深化能源资源和金融合作,放大开放开发综合效应。三是要紧紧抓住国家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机遇,由“借台唱戏”到“搭台唱戏”,借力借势,分享溢出效益。要在学习借鉴和对接上海建立自贸区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统筹推进;要支持条件成熟的区域先行复制,率先推广,以制度创新赢得开放新优势;要重点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特征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以人民币跨境业务开展为标志的金融制度改革,以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的综合监管制度改革,构筑更高更强的对外开放新平台。四是要紧紧抓住国家由沿海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新机遇,积极融入内陆开放、西部沿边开放中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内陆开放、西部沿边开放中发挥独特优势,强化重点区域合作,加快推进向西开放步伐,有效提升向东开放水平,扩大沿江沿海开放,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
(三) 优化开放目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开创新的开放局面。
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的加快形成、大力推进改革促进开放,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提升空间。要通过竞争与合作的良性互动,抢占发展制高点。要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一是要更加注重推进“三个国际化”,把开放目标定位在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对外开放影响力上。要加快形成以国际化企业为主体、国际化城市为基础、国际化人才为支撑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助推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城市集群;要以国际化人才高地的建设,引领江苏经济国际化。二是要更加注重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开放型经济朝着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优化结构、提质增效的方向转变。要加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度,推动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激励企业在创新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发展水平;要着眼于对整体经济起推动作用,成为促进本土企业发展的“引擎机”、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助跑器”,促进转型升级,继续在全国“领跑”。三是要更加注重提升开放型经济溢出效应,把带动和培育本土企业国际化、培育国际著名品牌作为重要的目标追求。要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特别是要大力培育民营跨国企业。只有本土企业强大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才能有效突破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固化在低附加值环节的不利局面,提升江苏企业乃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四是要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提升江苏城乡人民的幸福指数。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生态效益,优化外商投资方向和区域发展布局,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意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社会和谐和民生幸福,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合理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路径。
三、 实施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关键举措
我们要深入研究在新常态下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实现新的目标追求。
(一)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制。
构建江苏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法制新要求、提升企业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体系。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发展水平。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有效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在改革方向上,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作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在政府职能上,要合理定位,实现从政府主导、强势推动向通过制度设计、增强市场微观基础活力转变;在市场建设上,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立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以及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二是要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提高企业集聚优质高效资源和要素的配置能力。要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保证各种要素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运作,坚决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消除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的壁垒;要进一步理顺要素价格体系,加快完善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金融资产等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三是要坚持深化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要积极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实行“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境外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在全面清理涉外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快审批权限下放,优化审批流程。四是要坚持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创新,有效提高集聚国内外资源要素、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要加快推进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建立丰富多样、便利通畅的人民币跨境循环使用渠道,建立有效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风险防范机制;要鼓励企业利用上海自贸区投融资便利的平台优势,开展跨境投资、境外融资,加大走出去力度;要积极探索境外资产、境外应收账款、出口退税单等融资抵押方式,支持企业的国际品牌建设和跨国并购活动;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谋划海外布局,实现国际化发展以及境外上市,发行海外融资债券,拓展海外融资渠道;要鼓励外资企业到江苏发展金融产业,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市场主体。五是要坚持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创新,有效引进和培育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要通过人才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各类平台建设,加快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步伐。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化企业,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专业化人才;要创新国际化高端管理技术人才引进方式,重点引进世界一流水平、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创新团队,引进担任重大科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首席工程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医药、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顶尖人才。
(二) 拓宽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培育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江苏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宽思路,扩大开放。要做到“四个着力”:一是要着力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要围绕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资力度,加快建设面向海外、连接中西部、具有国际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产业高地;要注重利用庞大的国内需求,吸引国外优质资源,获取高端发展要素,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的角度出发,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注重引进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项目,提升对制造业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二是要着力提升合作水平,有效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的溢出效益。要鼓励跨国公司、国际研发团队在江苏增加投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构建战略联盟,搭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平台,促进提高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要着力提高技术引进的整体性和先进性,重点吸引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创新,实行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三是要着力加大创新力度,有效培育充满活力、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要鼓励和支持本土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要素,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机构,到发展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参与资源能源项目合作开发;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产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体的竞争新优势;要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国有企业实力雄厚、外资企业渠道广泛的特点和优势,探索组建混合所有制的国际化企业集团,提高主体经济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四是要着力强化境外投资,推动企业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大规模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要下大力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发挥纺织、轻工、机械、电力设备等行业的规模、技术优势,把推动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作为重要内容,拓展装备制造、新兴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与国外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形成境外投资的产业优势;在产能过剩比较突出的地方,通过境外转移消化过剩产能,为本地的“腾笼换鸟”拓展空间;要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境外投资门槛,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形成境外投资区域优势;要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组织化程度,支持企业通过链条式转移、集群式发展、园区化经营等方式走出去,加快建设境外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提高对外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三)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评价水平,增添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由市场主导开放型经济发展,政府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新理念,增强推进改革、促进开放的内在动力。要做到“三个强化”:一是要强化考核引导。要转变以单纯增速为重点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体系,重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目标评价体系,拓宽考核评价范围,加大对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内外协作、区域协调、法制建设、安全生产、环境改善和民生幸福等指标的考核评价力度。二是要强化分类指导。要结合各地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分类指导,努力缩小地区差异。苏南地区要充分发挥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集聚高端要素、创新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大突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苏北、苏中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找准发展突破口,扩大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在更大范围集聚发展要素、成长要素,加快壮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打造新增长极;沿海地区要加快开放,促进开发,优化空间布局,推进集聚集约发展,促进产、港、城融合发展。三是要强化导向激励。在开发区建设上,要鼓励进行管理模式创新,走高新技术积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发展、中外企业融合发展、要素资源集约发展之路,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在利用外资上,要规范招商引资,优化外资投向,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在境外投资上,要将企业配置国际资源、利用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容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加大境外投资的动力机制;在政府专项资金使用上,要放大引导作用,对提质增效显著、促进经济整体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企业予以大力扶持、奖励,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 构建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在制度层面为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保障。要做到“四个突出”。一是要突出优化法治环境。要着力优化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的法治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和公开透明,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切实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让投资者在健全有效的法律框架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要有“底线思维”,切实防控各种风险,要按照法治化、规范化、公平化、高效率的原则强化对涉外企业监管。二是要突出优化政策环境。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实施错位式发展、差异化竞争战略,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效应,集聚更多的优势和能量,打造开放型经济新的发展空间;要突出创新驱动,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创优活动,加强涉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和司法保护力度,强化风险防范和安全保护,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关心、支持、爱护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要突出优化服务环境。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服务型综合服务平台,为涉外企业提供政府管理、政策咨询、市场开拓、品牌推广、融资支持、投资信息、资信管理、风险预警、贸易摩擦应对、国际商事仲裁等公益性服务;要加大对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实行“服务外包”,加快构建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服务体系。四是要突出解决发展难题。要大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提出应对之策,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和更加快捷的工作效率;要着力为涉外企业释疑解惑,既“锦上添花”,又“雪中送炭”,满足其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需求;要针对涉外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如境外投资企业的信息服务、风险防范和融资需求,打破框框条条限制,建立完备有效的服务网络和境外投资发展基金,真正办好实事,取得实效。
(责任编辑:张晓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