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于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思考——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 琰胡尉尉

对于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思考
——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例

王 琰1胡尉尉2

高校学生活动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形式,是青年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实现的平台。如何有效构建高校学生活动管理模式、如何通过学生活动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台湾实践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实践大学的学生活动管理模式与特点,提出笔者对于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思考。

高校 活动管理 实践大学

一、实践大学的学生活动管理结构

实践大学学生活动管理体系主要有两个部门构成,课外活动指导组与博雅学部。

实践大学课外活动指导组是实践大学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课指组),主要的职责有:办理校庆业务;辅导学生会、学生议会、毕联会、系联会及所有社团;辅导本校组训实践大学亲善服务代表队;办理社团器材采购与经费申请;办理社团干部训练;社团辅导老师与技艺指导老师遴选等作业;学生集会相关业务;校内、外奖学金业务;班会纪录簿统整等。课外活动指导组由一位主任及三位老师组成。

二、实践大学的学生活动管理模式与特点

(一)社团管理:过程化考核、专业化指导

平行定位,统一管理。实践大学在社团管理方面,将社团、学生会、毕联会等学生组织统一管理,让学生社团并行发展,使得学生社团在定位上更加自信,更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与认同感。

定期评鉴,末位淘汰。学校明文规定学生社团于一学期内未举办四次以上活动者,依《社团停社辅导办法》办理。

双导师制度,专业指导社团。实践大学制定了《实践大学学生社团辅导老师聘任办法》和《学生社团专业技艺指导老师聘任办法》,学生社团配备了辅导老师和专业技艺指导老师,并且做了相对明确的分工和责任界定,联动指导和服务社团,为社团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活动质量。

(二)班会导师:制度规范、明确责任

制度完备,界定清晰。实践大学制定了《学生班会组织章程》,通过制度设计将班会的大概形式、举办次数、班级干部的责任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让班集体这个最基本的大学细胞运行起来有章可循。

全员育人,数据管理。通过班级导师来辅助实现全员育人,通过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真正实现了学生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请销假、出勤旷课、寝室行为都能够进行有机的整合。

(三)通识教育:架构清晰、体系完备

实践大学从顶层设计出发,将课程规划为:国文、外国语文、历史思维与世界文明、品德法治教育等基础必修课;家庭科学、生活艺术等必修特色课;人文思维、美学涵养、公民社会、自然科学、全球视野等博雅精选课。从通识教育理念到核心目标再到课程架构,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

(四)全人教育:顶层设计完备

实践大学定位为实用教学型大学,从全人教育出发,重视生活教育。在全人教育的概念下,实践大学的“生活教育”强调“一个观念:勤劳是快乐的;三个习惯:整洁、礼貌、物归原处”。以“生活教育”为指导,学校制订四化教育,即“伦理化、艺术化、科学化及生产化”,所有专业教育与博雅学部的通识教育均围绕“四化教育”开展。

三、实践大学对其他高校学生活动管理的启发与思考

(一)推进学术社团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学生的兴趣日益多元,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个性化,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应积极建设学术型社团。在建设过程中,可借鉴实践大学的经验:第一,管理上下放权力,实行过程化监控,把控好入口关,做好定期的评鉴,学生根据学术兴趣自行开展活动;第二,实行双导师制,为社团聘任辅导老师和专业指导老师,实行导师负责制,双导师分工协作,引导社团成员探索学术知识;第三,提倡精准化、小型化的社团活动,术业有专攻,社团应积极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术需求的活动。

(二)重视素质学分课程的设计

素质学分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平台,但是目前大部分素质课程的建设还处在由下而上的课程建设积累阶段,缺乏课程体系和顶层设计,学生们选课通常缺乏明确的方向和计划性。因此,第一,要找准素质课程的定位,明确素质课程的预期培养目标,提出明确的理念;第二,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结合学校的发展战略和教育理念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应结合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课程建设。

(三)加强班级管理工作

为增强学生们对班级的认同感,同时为班主任参与班级管理、指导班级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明晰权责。可以借鉴实践大学的经验,制定有关班级管理的相关文件,结合各学院各专业特色制定与实施考核办法,让班级工作的开展与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作者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王琰(1990-),女,湖北人,汉族,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和政治教育;胡尉尉(1989-),男,湖北人,土家族,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和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