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4-05-04

陈晓昕

民办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陈晓昕

2015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表明当前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重组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结合民办高校特点出发分析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与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创新创业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焦点。同时面对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挑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一是,学生创业初始热情高,但主要表现为参加创业大赛中,真正坚持到实践的极少;二是创业团队不稳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和继续教育的选择上经常存在不稳定因素,很难沉下心进行创业;三是创业含金量低,创业资金很难筹集。大多数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得奖的作品都是与高新技术相关的,但到实践中要创办企业往往会面临资金很难筹集,团队难以建立等问题;四是缺乏过硬的综合能力素养,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对创业型教育的培养相对滞后导致了学生们对创业带来的综合性问题常常不知所措。例如创业需要同时掌握管理、技术、财务等技能,同时还要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教育相对滞后;五是大学生心里承受能力不足,由于创业团队大都刚刚大学毕业,缺乏社会实际经验,在创业上面临的挫折往往难以承受。与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具有良好生源、丰富的学习和科研等资源的985.211科研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针对学生本身专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就业竞争力不高等问题更应倾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能否发挥自身优势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的人才对增强民办高校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当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传统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技能的培养。与之相比,被誉为“双创教育”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具有创业意识的开拓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高尖科学技术研发和管理为主导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二类是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课程;第三类是以实用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一)以高尖科学技术研发和管理为主导的创新创业课程发展现状

此类型课程主要集中在985、211研究型高校。这类型学校大多科研经费雄厚且师资力量丰富,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难度较低。目前985、211高校主要以三种大学为代表:一种是中国人民大学,它将素质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效结合,将第一、第二课堂有效整合,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设置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相关创业教育类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种是以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为代表,它们除了开创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和讲座外,还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第三种是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为代表,北航专门成立了创业管理培训学院进行创业教育研究并对评估成功的学生创业计划提供天使种子资金。

(二)以应用技术开发和转化为依托的创新创业课程

这类型高校主要是指地方型高校,与211、985高校相比,此类高校科研经费没有那么雄厚。其创新创业课程更倾向于现有较成熟但为被推广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该校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方面都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同时还加上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环节两大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

(三) 以实用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

与前两类高校相比,这类型的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底子较厚。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多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民办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起步较晚,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师资方面,加强“双能型教师”的培养,积极培养教师能教学能实践。同时,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创新创业课程培训,要求教师在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建设方面,除了就业指导课程外还开展“企业家进校园”课程,把企业家带到课堂来,将理论课程联系到实践中。在实践方面,学校鼓励将创业项目与专业相结合,并分别在传媒学院和艺术学院开展试点工作,学校免费提供产地,并配备专业老师和创业指导老师全程指导,形成产品设计—手工制作—产品销售的一条龙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课程”作为目前新兴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导方向,普遍存在认识不足、机制缺失和协调不力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当前创新创业课程大多表现为校内讲座、企业家进校园讲座或选修课,并未纳入正式的课程体系。二是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改善,我国大学师资力量有了明显改善,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任教。但在双创教育方面,专业教师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专业教师都是直接从“校园-校园”模式,只有绝小部分教师是从“企业-校园”。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从未有过创业的实践经验,在教授课程中,无法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也无法系统地传授创业知识。虽然部分高校,不时会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杰出校友进校进行讲座与学生互动,但仍然只存在于小部分时间,与教学时间相比,所占比重较小。三是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模式。目前我国尚未有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机制,导致大多数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不重视,在教学工作耗费大量精力在传统规定的教学评估方面例如教学项目、课题研究方面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学生缺乏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

与发达国家的开放式教育相比,我国推行的是普及化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多为被动型教学,即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其次,民办高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薄弱,在学习中对老师太为依赖,对学习没有主动性,缺少对知识的质疑和冒险精神。此外,学生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经验,大多数的大学生很少走出校园,对当前社会发展情况不了解、认识能力不足。再者,长期的和谐校园生活导致了学生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问题,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三)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础薄弱。

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办学经验不足。目前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与公办学校有其他资助相比,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当今的教育模式对教学硬件要求较高,很多方面如教学场所的修建、教学设备的改善都需要资金。在双创教育中,创业资金短缺也成为了当前民办高校的难题,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贫富分化严重,2015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年度经费超百亿元,收入均超过80亿元。与此类高校相比,民办院校差距较大,获得的企业和社会支持较少,创新创业平台搭建薄弱。

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

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课堂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课程的设计方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首先搜集国内外相关优秀的创业课程及理念以及结合社会现实情况设计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大纲,从浅到深,循序渐进。比如在本科生的教学中,在大学一年级设置一些专业必修课程,如创业创新理论课。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创业方向,并选修一些相关创业课程,对相关专业创业案例进行研究。在大学三年级,根据学生前期的基础和准备,指导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企业融资等。在大学最后一年,指导学生进行公司创业、实战案例研究,公司营销、战略与结构策划等。二是在教师资源方面:多派专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培训,并积极与社会各界和企业界人士沟通,了解当今社会第一手信息。此外,民办高校还要积极打造一支由企业导师、培训师组成的兼职双创教师队伍,为双创教育提供保障。三是,在教育评估方面,除了传统的学分教学考核之外,可以将企业认证或一些相关技术资质认证带到学校来。当前社会中,一些现有的培训开发课程和认证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在通过考察可以将此类课程引入学校并进行评估,承认学分。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

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是双创教育成功的最大动力。

199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诉说过:“虽然美国学生的成绩不如中国学生,但由于其具有创新和冒险精神,他们往往能创造出一些惊人的成就。”学生创新型人格的培养是一条漫漫长路,它在要求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此外,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学校要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渠道去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往常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引导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能,以引导式教学为主,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做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

(三)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与企业合作共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可以将企业带进校园,以企业为主导力量搭建企业命名的工作室。将一部分可以由学生完成的基础工作带入学校来,由工作室完成,指导老师随时监督学生进度,在面临难题的时候随时解决。同时民办高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企业多接触,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采取与社会企业多多交流学习的方式,将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带入校园,给学生进行讲座。同时,将学生派出去企业实习参观,并设置实习学分,鼓励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习活动中,真正了解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在创业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再回到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对此类学生给予多方位的指导,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实现“教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1]夏忠.大学生创业的特点、环境问题及改善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9(5):48~49.

[2]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其实[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1~95.

[3]巩丽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变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5):77~82.

[4]林秀华.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改革,2002(5):17~18.

(作者单位:三亚学院)

陈晓昕(1990-),女,海南乐东人,硕士,三亚学院财经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