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4-05-04

宋美红

浅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宋美红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导向性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践行结合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意义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现状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 课堂教学 实践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它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该门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这一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的应该关注教材知识和现实生活实践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从而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带动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现实来看,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获取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此外,一个人良好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过理论的学习,更需要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是知行合一的过程。一个学生的理论知识要将道德意识转变成为道德行为,实践是唯一的桥梁和纽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理论,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当前大学思想道德修养课堂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课堂依然是其接受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可是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堂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该门课程兴趣不高,感觉上课枯燥无味,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吃零食等等现象频频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等情况较为严重。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自身状况方面看,相比高中紧张的学习,大学学习的压力想对较小,面对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还未能完全适应,自然会出现不能正确面对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新的学习方式,加之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认为思想道德修养这类课程在生活中的用处不大,使得一部分学生从心理上排斥这门课,导致各种课堂问题凸显。从课堂教授情况方面看,有些老师讲授时完全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对着教材照抄照搬,自身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陈旧的知识,呆板的教学方式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看,由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更多关注那些对未来就业效益有直接影响的课程,倾向于立竿见影的课程。而对传统的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各门课程却缺乏相应的兴趣,加上有些同学整日奔波于考研、考证、出国、积累各种就业经验、打工等事情,课堂上分心和逃课现象的出现就在所难免了。

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的方法途径

(一)寓教于乐,丰富教学方式

无论从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特点来说,还是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养成规律, 都应该将实践教学摆在首位。只有学生自己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才真正的实现了知行合一。许多高校的教改实践证明,实践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比如讲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内容就可以另辟蹊径,

以“一封家书,两笔帐”为主题,要求学生自己预算大学本科四年期间时间、经济两笔帐。写封家书了解父母生活消费状况,对自己的消费与家庭收入和父母的消费水平进行比较,将家书寄出后上交一份书面作业,分小组介绍上台展示。通过实践计算,学生能更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斗志。

(二)考用结合,强化道德行为的导向作用

如前所述,如今大学生更多关注其课程的实用性,思想道德修养要在众多的专业技术课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将实践与考核挂钩,通过环环相扣,提升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视。北方交大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有一个创新,“积德实践”,即要求学生自己找时间,找机会,做5课时的好事,且要有对方的回应,完成占成绩的30%。刚开始,学生们都不好意思,但因与考核挂钩,同学们也积极行动起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竟然将其当成了一种习惯,互相见了问的最多的是“最近你积德了吗?”毫无疑问,这一创新很好的将课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了,起到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目的。

(三)转变思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是双向传递的过程,讲究的是教学相长。传统的思维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未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加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本身较为枯燥,课堂教学效果更是差强人意。要真正扭转这种格局,就必须转变思想,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做主,分组讨论授课,老师只是进行组织,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的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

思想道德课的实践教育,针对性非常强,只有做到内容上精心安排设计,形式上活泼丰富,才能获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余永清.思想道德修养实践教学初探[J].思想道德育,2015(11).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

本文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题(项目编号:JGYB1603)。

宋美红(1957-),女,汉族,江苏海宁人,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