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科研团队组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

时间:2024-05-04

李义刚

基于科研团队组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

李义刚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辅导员“散兵作战式”的科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瓶颈。基于科研团队组建的模式有利于形成“科研共同体”的互助共赢局面;有利于发挥“导师制”传帮带的作用;有利于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挑战,从而保证辅导员科研团队的可持续的发展。

高校辅导员 科研团队 科研能力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和排头兵,高校辅导员应该潜心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学术研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提升自我,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瓶颈:“散兵作战式”的科研模式

从理论上讲,辅导员科研能力应当包含四方面的意思:一是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二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三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日常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归纳、提炼和总结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四是理论联系实践,在日常的工作中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各项职能着力点和落脚点集于辅导员一身,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状态下,再加上辅导员缺乏学科背景、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科研能力培育支撑体系不健全等内外原因,在辅导员个人科研工作中表现出的往往是一种“散兵作战”的零散型模式。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辅导员疲于应对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很难研究性开展学生工作,将经验与理论进行转化和应用层面更加难以保证。同时,辅导员群体内部的日常工作和科学研究缺乏协同,单打独干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辅导员专业技能和科研水平的增长,具体表现[1]:

第一,从外部环境来看,制约辅导员科研能力发展主要在用于科研工作时间和精力不足及缺乏一定的科研培育体系。一是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占用辅导员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科研工作无暇顾及。辅导员往往凭借日常工作经验来应对各种事务性工作,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规律的深入研究,能够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水平的较少。二是辅导员科研培育体系有待完善,主要体现辅导员科研培育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如辅导员科研考核、激励、保障、培训、帮扶制度及科研团队、平台构建及科研协同制度建设。辅导员科研工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散养状态,完善制度及科学化的管理的缺乏直接导致辅导员的研究工作协同性不够,进一步阻碍了辅导员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二,从辅导员主观条件来看,专业学科背景支撑的缺乏及自身科研意识的不强是造成辅导员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一是辅导员队伍学科来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高校辅导员的招聘中对专业往往不做特别的要求,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选题方向、文献收集、统计分析及文章写作等方面的科研基本功较弱。二是辅导员科研意识比较淡薄,科研兴趣不高。一方面,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就足以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他们没有意识到研究性的开展学生工作可以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另外一方面,辅导员在具体学生事务的执行中比较积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工作的研究则兴趣不大[2]。因此,辅导员对于科学研究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辅导员科研团队组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辅导员科研团队的产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特定的历史时期,基于辅导员这个特定的研究主体,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特定的研究方向,是一个系统的研究工程。如何科学的设计团队的架构模式、保证团队的高效运转以及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问题。高校对辅导员科研团队的建立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团队发展的重要因素,唯有从体制机制上理清关系,才能确保科研团队正常运转。基于以上的分析,个人觉得高校辅导员科研团队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高校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做好科研团队建设的顶层设计,全力保障辅导员科研团队的运转。高校要立足辅导员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从制度、政策和经费上给予适当的倾斜。在保证科研团队基本运行的人力、物力、财力外,还要课题立项、培训交流、科研奖励、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力保障辅导员科研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高校要从团队架构、制度、文化等方面做好辅导员科研团队建设。规范化的组织管理是科研团队运转的前提。首先,在设计科研团队的架构时既要紧密围绕科研团队的发展目标,同时要充分结合团队成员的实际特点,让团队的架构接地气,能够灵活、高效开展科研工作,让团队目标的实现与团队个人的发展相统一。其次,要构建围绕团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与习惯。再次,要建立团队特有的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团队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另一方面培育团队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高校要支持辅导员科研团队打造特色品牌。高校要多样化、多渠道地拓宽辅导员科研团队的研究主题和运作模式,打造辅导员科研团队精品项目和标志性的成果,形成特色品牌,使辅导员科研团队成为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3]。

三、基于辅导员科研团队组建提升科研能力的优势体现

第一,有利于形成“科研共同体”的互助共赢局面。辅导员科研团队的组建基于共同的研究目标,要求辅导员从“单打独干”科研模式转为合作互助模式,从关注个人的发展转向为团队科研的集体共同增长。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辅导员的知识资源,汇聚辅导员的研究力量,克服弱势,形成优势,从而整体来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

第二,有利于发挥“导师制”传帮带的作用。辅导员科研团队需要在学工队伍或马克思主义学科专业老师中聘请一批理论水平较高、研究能力较强或者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科研专家担任指导老师。科研团队的导师不仅仅充当科研团队的带头人的角色,更蕴含着“师徒式”的传帮带的关系。他们以学术研究为起点,以科研团队为平台,从团队目标、职责分工、行动步骤等方面全面谋划,在理论提升、专业发展及科研研究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全面指导,以此来促进辅导员的科研水平提升。

第三,有利于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新的问题与挑战,探索新的规律,都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实际问题。按照以往辅导员单打独干式、单纯依靠经验式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有效面对,唯有加强协同创新,整合辅导员力量,共同研究面对,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理论成果和方法,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楼艳,叶文.基于导师制的团队合作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模式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

[2]陈九如,乐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08).

[3]张艳萍,杨雪.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11).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高等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ZYB2017007。

李义刚(1988-),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