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裴 强
关于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高校师德建设
裴 强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随着经济时代的不断创新和和改革,教育事业发展达到了一种新的发展程度,随之而生的教师职业道德也在不断的发展中。我国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经济、教育和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展理念,高校的师德建设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点,同时也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创新教育是国家时代发展的新的需要,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改革时,要将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高校的师德建设相关联,促进我国高校师德教育的发展。
高校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师德建设
在我国,高校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高校教师能够通过对我国传统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将新兴的文化知识传给广大的学生,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就能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培养社会主义优良接班人的使命感。但是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和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给我国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不断加强高校行为科学理论的运用促进高校师德的建设。
高校行为科学理论的来源出自西方,当时西方国家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工厂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比如系统的对工厂生产间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生产的劳动力,但是这种理论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很好的解决了古典管理理论中的缺陷。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来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霍桑实验,它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真正的实行起来,而它的概念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芝加哥会议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表现了工厂工人的工作动力不单单是金钱等物质条件,因为他们不是单纯的“经济学人”,而是一种“社会人”,工人都会有社会性质的需要,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这种前提也可以称为人际关系交往学或者是“行为科学”对于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国外的人群认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时许中虚化的科学管理,是不具有科学的真实性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理念是混乱,而且在概念上也不具有系统性,该理论的实施方法的可靠性是有待验证的。而在我国国内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1)有的认为行为科学理论是现代化发展后一种科学,世界上的全部国家和阶级组织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利用和探究;(2)有的人认为行为科学理论是进行阶级矛盾调节的一种理论,只能应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秩序,不能再其他地方应用,是一种应该抛弃的科学理念;(3)有的人认为人的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把人的活动当成一门科学进行研究是可以被允许的,行为科学理论本身存在着与我国国情不相符的地方,所以要不断进行科学理论的基础研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引入工作作出贡献。
(一)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起始点
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先要对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其其他的工作人员的性格进行假设,这种思维假设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影响下发展的行为科学理论首先对“社会学人”这一假设进行肯定,同意高校师生及其他人员的社会心理的影响因素如精神比外在的物质经济因素更加重要,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在进行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研究时,随着科技时代的不断发展,机器化在工厂的运用中越来越普遍,工人的工作生活越来越枯燥乏味,人们更加向往比较活跃的工作生活,工人的这一变化为行为科学管理的理论提供了理论假设。
(二)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内容
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内容就是实行激励体系,因为高校师生及其他工作者的劳动行为是以需求为动力的。高校为了通过管理全面发挥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兴趣,提高工作效率,要建立和完善合适的师生奖励机制。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家通常认为,高校师生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是多种多样的,人们除了需要基本的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这样高校的师生才能够更加有意义的进行高校精神建设。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行激励机制的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通常会受到师生目标价值的影响,师生的目标价值较高时,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师生能够极大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所以高校管理在进行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实施时要特别注意奖励机制的实施工作,让高校工作的每位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高校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成分
高校行为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成分就是领导人的领导风格,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领导人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1)一种是比较差的领导风格,指的是专制型的领导风格,这种领导者一般只注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工作目标是否完成,被领导的员工很难体会到领导者的关心和慰问,这样很容易导致工作者消极怠工甚至是对管理者产生潜意识的敌意,或者是对工作很难投入感情,只能颓废的工作;(2)是一种比较放任型的领导风格,这种领导者很难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们一般都会将权利下放,做甩手掌柜,对整个团队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漠不关心,最终会导致整个工作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讲工作人员的力量凝聚在一起;(3)这是一种比较受大众欢迎的领导风格,为民主型的领导风格,领导者非常注重为工作人员营造良好的民主的工作氛围,了解团队的生理和生活需求,满足工作人员的精神情感的需求,增强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
(一)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高校师德建设的理论起点
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起始点。从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齐桓公的交往我们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重要性。这对我国的高校师德建设仍有重要的意义作用。高校师德通过不断进行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建设实施细则,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才能重新焕发新的生命活力。在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国家发展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这也成为高校管理者所达成的共识。
虽然如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施仍然有一段艰辛的历程要走。因为当前我们国家高校的师德建设大多数还是以对教师工作的监督和监控为主,主要通过对教师所做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师德建设进行评价,这是我国进行师德建设很难取得成效的原因之一。我国的师德建设的大体情况还是很不理想,主要存在这样的困难,当高校的教师沉心于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的发表时,很难再专心进行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不能承担起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责任,出现敷衍教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名誉。
这些不恰当的现象都显示了教师工作的功利性,只注重科研成果带来的名誉却忽略了对人生本质的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今正在转型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对教师工作产生的一系列的影响。所以在进行高校师德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行为科学管理理念,教师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教书育人的内容上,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让教师从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建立健全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的师德建设
高校的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指出,如果一项工作使得工作人员感到难度过大或者是缺少吸引力,都很难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所以高校在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中要事先了解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为教师设立明确的可以实现的目标作为教师的奖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工作的热情,这是进行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设立的目标要设立的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将每个教师的优点和特性都考虑其中,在适当的情况下维嘉禾斯提供适当的条件帮助教师达到激励体系所设立的目标,不断激发教师的战斗斗志,。通过了解拥有不同特长的教师来设立不同的奖励目标促进教师的全方位发展,避免教师产生焦躁或者是抵制完成目标的情绪。高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一般都要完成学校指定的相应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通常在三年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检测,如果高校教师不能完成相应的内容很容易受到学校的处罚。但是这种统一形式的检查机制,不能很好的对教师的 工作进行评判的,因为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有的热爱教书育人,有的则是爱好体育运动,对于教师来说,总是进行科研是一项很累很枯燥的工作,而且在这种消极的心情下写出的成果的意义也不是很大。但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却总是趋向于注重对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多少,忽略了老师的教学质量,这种不公平的教学评价工作严重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所以高校在进行奖励体系的建设时,要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通过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让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的特性进行教学目标的选择工作,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共赢。高校师德建设的奖励机制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设立教学工作的固定任务,把教师的教学科研研究和教学方面降低到最低的教师能够完成的标准;(2)为教师设立弹性比较大的任务,让教师能够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目标任务,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3)可以设置额外的任务,这种任务目标是不对对教师实行惩罚策略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让教师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完成较高的任务目标,获得成就感。
(三)强化高校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强化师德建设的保障机制建设就是强化领导者的领导风格建设。领导者在我国高校的师德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尤其是民主型领导风格的高校管理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与专制型的领导风格相比,它具有优先性的价值。在当今社会这种领导风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民主型领导风格的优越性之一是它能够让高校师德建设取得长远高校的发展,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营造出良好的高校师德建设氛围,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的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自觉地为高校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高校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与高校师德建设是相辅相成,以人为发展中心的行为科学理论能够让高校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以人为主体的师德建设,改变了高校传统的师德建设模式,促进了高校师德建设的长远发展。
[1]曲波.反思高校师德建设的几个前提性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6).
[2]蒙家宏.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8).
[3]赵红.新常态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5(04).
[4]翟波,赵晓阳.网媒介质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与应对[J].文化学刊,2015(03).
[5]顾小丽.从动机视角关注高职高专教师师德建设[J].科技资讯,2015(05).
[6]董勇.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裴强(1988- ),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决策科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