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高 岩
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研究
高 岩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开设以目的语文化输入为主的目的语国家概况、目的语国家文学和目的语国家文化等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本课题旨在以跨文化为角度,探索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在外语教学中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人文精神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过程。全球化的潮流是跨文化交际学需求最主要的动因。这股潮流如同巨浪,一波一波地冲击着人类社会,使人与人,组织与组织,政府与政府之间处于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二十世纪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球化。科技的发展不仅使经济全球化,更带来了广泛的移民潮,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邦国概念的模糊化。要培养出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学生,外语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本功,还要使其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仅开设以目的语文化输入为主的目的语国家概况、目的语国家文学和目的语国家文化等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无法使外语专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深层次发掘和研究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从而体现出更多的人文精神,“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建更加开放的、对本群体中心主义更具反省能力的健康人格”。本课题旨在以跨文化为角度,探索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在外语教学中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进行有效地交际,必须要了解语言的同时了解文化差异。提到交际(communication), 定义不下一百条。《现代汉语词典》对交际的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美国罗得岛大学传播学教授,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陈国明将交际定义为“双方经由交换符号,来建立一个互倚互赖关系的互相影响过程”[2]。这个过程需要由传递方、接收方、信息、媒体界及噪音等因素构成。传递者(sender)想要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对方,必须使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把信息编码(encode)后通过媒介(channel)传递出去。接收方(receiver)要把接收到的信息按照语法规则或社会文化习俗去解码(decode),然后对该信息做出反应(feedback)。传递者发出的信息很少会原样传递给对方,通常会受到噪音(noise)的干扰。
“ 跨 文 化 交 际” 是 从 英 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交际。人们过去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一直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学好外语,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归结为语言障碍。[3]其实学好了外语并不一定能够和外国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因为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认知方法。与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表达一个思想,这些都与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所以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文化冲击/ 文化震荡 (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指一个人在接触与自己的文化所具有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人际关系、价值观或多或少不相同的文化时,最初所产生的感情上的冲击和认识上的不一致。简言之,文化冲击就是与异族文化发生冲突时受到的冲击[1]。受到文化冲击的人们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失落、忧郁、食欲不振、失眠、易怒等身心方面的问题。
(二)对异族文化缺乏了解
用于人们长期以来的误解,认为只要学好了语言就能够顺利地和外国人交往,所以对文化不够重视。虽然高校的外语专业开设了一些文化课程,但大多是选修课,而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异族文化知之甚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教师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引导
在教学中,由于课时量和其他方面的因素,教师主要注重语言点的讲解,而忽略了对异族文化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些老师会讲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但多数都以语言知识传递为主,从而没有让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忽略了交际中应该注意的文化因素。
(一)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老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水平。提高老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到说外语的国家亲身感受一下,这样他们才能用更加具体的案例去讲解而不只是纸上谈兵。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国家每年都有一些公派的访问学者到国外进修。高校可以鼓励老师争取这样的机会,大家轮流到国外体验一下异域文化。这样再讲授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时候就更有发言权。
(二)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鉴于目前高校老师出国的机会不多,我们现在能够做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让他们不仅传授语言技能,更要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可以通过讲座,联欢等各种形式让他们展现外国的文化元素,也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为跨文化传播做出更大贡献。
(三)开放语音室,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际训练的平台
高校的语音室虽然投入资金不少,但却一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下课后如果想练习听力无处可去,而语音室充足的资源却闲置浪费。而且语音室还有投影设备,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外国影片,扩大学生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
(四)选择合适的跨文化交际教材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我省高校外语专业没有一套固定的跨文化交际教材,由于开设的课程多为选修课,有时甚至没有教材,老师从这里找一些,那里凑一些,东拼西凑地在讲一些零星的跨文化知识。以致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跨文化交际概念,从而对跨文化知识没有很好地把握。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准确的异国文化知识,包括历史文化知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知识等等。引导学生养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等积极的跨文化交往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全面而准确地认知异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及必要的运用外语的能力,有效地向异民族传播我国文化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外文化的差异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震荡,避免因文化误解而带来的交际障碍,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我省高校也要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通过教育国际化,丰富学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内涵,同时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拓展发展的空间,把提高学生国际素养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实现人的国际化,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培养更多具有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高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商贸及旅游方面的人才,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及涉外旅游做出更大的贡献。
[1]樊葳葳.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研究——以日语教学为例,编号:(2016)-JKGHB-0315;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6年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
高岩(1983-),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日本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