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丁建安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探研
丁建安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国际局势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媒体传播形态变革等必然要求。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主体责任、支持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要在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管理科学等方面下功夫。
形势与政策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建设是高校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中国特色办学道路、达成服务国家需要办学目标的基本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最鲜活的教学素材和实践案例,往往能够收到最广大同学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回应。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有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定位模糊、重视不够、建设不足、效果不彰,难以完成国家教学标准的相关要求,甚至回避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以讲座、观影等形势简单替代,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亟待纠正。
(一)国际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波谲云诡。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大国力量对比不断调整,中国周边局势和外交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局势的原因背景、发展趋势,不仅是国际研究学科的重要命题,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丰富、多变的国际形势,既提出了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也提供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
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对高校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给予很大支持。在国家统一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伊始,类似《时事与形势政策教育》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的两门专门课程,是所有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2005年国家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专门出台理论课教学的实施方案,后被简称为“05方案”,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在“05方案”中,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再次被确认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由此可见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内容中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战略判断和政府决策的信息传播主渠道,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操和观察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三)新媒体传播下的客观应对
近十年来,随着移动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媒媒介面临革命性变局,微信、微博、qq等社交新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热门工具。新媒体传播形态的变化,培养和引领了信息和舆论生存的公共空间发生战略转移,传统的主流媒体和传播途径遭受重大考验。广大高校学生是新媒体传播工具的应用者和受众群,爆炸性的信息流新媒体时空内高速运转,主流价值观念与冗余、庸俗信息激烈争夺阵地,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的内容更是被推在这场争夺战的前沿。
因此,从客观环境、社会现状、客观情况诸多因素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应当抓住时机,亟需加强,而不是可有可无、偏颇偏废。
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很多高校在本专科学生中普遍开设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一些有专业建设条件的学校还组织出版了相关教材,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参考和借鉴。从总体上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从部门高校的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不足和困难。综合考察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有如下几点:
第一,教学主体责任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面向高校所有在校学生普遍开设的必修课,而形势与政策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的核心教学课程之一,不应该是由行政部门组织的临时讲座、教学实习、观影观摩等第二课堂,一些开设有国际研究专业的学校,也不应该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由国际研究的教研队伍整体承包。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内,设置相应的专门教学机构,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课程建设负总责,而非向外推诿、外包。
第二,教学支持体系不完善。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主要抓“两课”教育,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教学、研究、监督、反馈等完成的教学支持体系,因而,在教学方案设计、学生学分设置、教学内容规范、教材编写引进等方面,难以实现对课程教学的保障支持。
第三,教学队伍建设不匹配。从国内很多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教师进修机会、教学研讨会议与同类相比处于弱势状态。与教学队伍建设缺乏相应的是,国家在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相关要求落地不足。为此,2014年中宣部、教育部等出台文件要求,相关级别的领导干部要走进高校、走上讲台,向学生宣讲形势与政策,以带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全面建设发展。
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很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加强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应在教学内容规范、教学理念革新、教学管理科学等方面下功夫。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高校间课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在加强课程建设上应相互沟通交流、实现共建共享。国家相关部门应搭建课程建设平台,一些成熟高校走在前列,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主动提交平台分享。有些学校一直没能开设“形式与政策”课程,基本要实现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这些高校在如何开好新设课程,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质量监督、学习效果考察、学分成绩认定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做好细化方案。
第一,规范内容、突出时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内容具有时效性、动态性等特点,与我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时事热点一定是教学课程的要点与难点,因此教学内容基本上是随着时事的变化而随时做出相应调整,教学的案例和分析对象具有不固定性。与此同时,教学中仍然要看到教学内容在分析方法和理论思维方面的连贯性,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观察外界事物,用科学的理论工具认识和改造变动不安的时事内容。围绕教学要点,又要突出时效性和针对性,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第二,更新理念、实现变革。高校应根据变化的形势和政策,适时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课程建设做出调整和创新。一是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高校学生必须锻炼和掌握的能力之一,尤其是形势与政策接触到的案例和实践都属于社会前沿信息,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观念和意识才能拨开迷雾看清真相。二要有前沿视角。形势与政策教育要紧跟时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掌握党和国家最新的重大理论和重大决策,及时传递给高校学生,以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主导教学全程。三是要有本土特色,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内容不拘一格,但要有新意、有特色,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和行业高校,要结合高校自身办学历史和办学特点,把与学科发展、学术前沿、专业特色相关的时事政策纳入教学计划。
第三,建章立制、加强管理。高校要建立选修课大课管理制度,固定学分制、灵活学时制相结合,借助学生管理队伍力量,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管理,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利用学生工作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平台建设,联合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等部门,对其他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的情况进行调研,实地了解和学习成熟高校的做法,听取相关专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学生对开设课程的反馈,最终形成拟定开设课程的实施方案。学校人事部门要支持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建设和引领,充分整合相关资源,稳定师资队伍,注重培养师资、实现持续发展。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要加大教学设备和教学科研投,鼓励教学队伍开展教学、学术研究,鼓励教学方法和学术研究的创新和应用,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1]王刚."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问题与解决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9~25.
[2]杨凤勇.高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3):104~106.
[3]崔景明.加强高校_形势与政策_课教学管理实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82~84.
[4]骆郁廷.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多维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12~18.
[5]李斌雄.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述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2):100~111.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1545)研究成果和外交学院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项目成果。
丁建安(1984-),男,河南鹿邑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外交学院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