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传统危机管理文化的主要观点

时间:2024-05-04

张 扬 汤中彬

我国传统危机管理文化的主要观点

张 扬 汤中彬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危机管理智慧,形成了独特的危机管理文化。本文梳理了传统危机管理文化的主要观点,有助于培养社会和民众的危机意识,完善现代危机管理体系,对当前的危机管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危机管理 传统危机文化 危机观

在《周易》的基础上,我国古代先贤在对危机的思考与应对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危机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纵观古代博大精深、光彩夺目的传统危机文化,主要蕴含有如下五种观点:

一、事先准备,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与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是同义词,表达在危机来临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争取把引发危机的各种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危机准备观。这种积极准备的危机观自商周就有,并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论述举不胜举。《周易》强调通过卜筮“早辨”,及早察觉隐患,彰显着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的目的。“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太公金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长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名贤集》)、“计能规于未兆,虑能防于未然”(《邓析子·无厚篇》)、“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三国志》)、“宜未雨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家格言》)以及《孙子兵法》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九变篇》)、“以虞待不虞者胜”(《谋攻篇》)、“庙算多算”、“知彼知己、知天知地”等先胜的观点都不约而同的强调“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的思想,事实上事先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防微杜渐”、“消千灾于无形”正是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勤劳智慧的先民,生活在生产落后,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正如《说岳全传》中所言:“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养成了即便生活在和平安宁的年代,也思辨危机发生的可能,警告人们提高警惕,具备随时准备应对危机的忧患意识。“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辞下》)、“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新唐书·魏徵传》),孟子的至理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关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忠告以及《孙子兵法·火攻篇》中“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等至理名言都蕴含着居安思危的危机预防观。

三、死地后生,造危为机

传统危机文化中“主动应对,临危不乱”,强调危机爆发后沉着冷静,正确处理,从而化解危机,属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型的方法;“福祸相依,转危为机”对危机保持乐观的态度,强调辩证的看待危机,主动发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趋利避害,转危为机。《孙子兵法·九地篇》中“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是对“福祸相依,转危为机”的危机观的进一步延伸,强调主动创造危机,达到激发斗志,从危机中渔利的目的。这种危机观看似违背常理,实则属于创新型的方法,在理论层面为我国传统危机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汉代名将韩信的背水一战,楚霸王项羽的破釜沉舟等强调的就是这种危机管理思想。需要提醒的是“死地后生,造危为机”是兵家迫于形势、不得已的策略,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千万不可轻易采用。

四、福祸相依,转危为机

我国传统危机观蕴含着危机具有危险、危害以及契机、机遇两面性的辩证思想。《周易》认为“天地不交谓之否,天地交则谓之泰”,“否”和“泰”是八卦中相对的两个卦名,分别代表不顺利和顺利,否极则泰来,是对危机两面性的辨证思考。[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淮南子·人间训》、“福祸相宜”、“有无相生”、“物极必反”以及《孙子兵法》中“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变篇》)、“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争篇》)等辩证思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告诫人们福中有祸,祸中有福,危险中往往蕴藏着机遇,要善于在危机发展过程中掌握时局,冷静思考危机中的机遇,在危机应对中把握机遇,将谈之色变的危机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契机。[1]

五、亡羊补牢,慎终如始

我国传统危机文化重视灾后及时亡羊补牢,慎终如始地做好灾后恢复工作。《战国策·楚策四》中“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指当危机得到减缓和控制之后,必须将工作重心及时的从危机应对转入危机恢复,通过重建、评估总结和发展,恢复生产和生活状态。危机善后处理的合理与否,将影响后续发展。我国古人认为只有“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周易·系辞下》),注重从危机预警、发生至恢复整个过程,万事万物都不偏废,自始至终保持警惧忧患心态、谨慎周到,方能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使危机的不良影响快速消失。

[1]刘刚,雷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思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0~57.

[2]聂琳.中国传统危机文化的脉络、特点及成因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5~28.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军教系部队管理教研室)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B283)。

张扬,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危机管理及军队管理;汤中彬,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危机管理及领导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