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洪杨
论冯友兰人生境界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李洪杨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虽然不同个体间由于其自我反思与体察的觉解程度不同而达到不同的人生境界。从现实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与现实中具有深度的耦合性和契合性,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养成与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冯友兰 人生境界说 思想政治教育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典范和自我精神提升的终极目标,是个体生命成人之道的理论归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大学生理想完满的最高人格,以达到高尚的人生境界,依次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和理论的双重启示意义。
冯友兰先生认为,由于人们对宇宙、人生觉解的程度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们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由此来看,人的境界来源于人们对宇宙、人生的不同“觉解”,“觉解”不同,人所达到的境界也不同。“觉解”即是人对自身行为的理性认识和自我印证,是明觉和把握自我行为的主体性意识,是对自我的反思和体察。冯友兰先生根据人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的最低层次,人在自然境界中的自我行为以彰显“顺才或顺习”为主要特征。“顺才或顺习”指的是人的行为以自然本性和社会习俗为依据,人对自我行为没有清楚的认知,仅以本性之真和习俗之约作为自我行为的出发点。此种境界内的人,对于其所行的任何之事没有清楚的了解,无法把握所行之事的意义所在。功利境界超越了自然境界,独立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反思能力在个体中形成,“为利”成为自我行为的本体特征。“为利”是指人的一切自我行为都以满足和达到自己的利为目的。人的自我行为的结果虽然有可能对他人有利,但其最终的动机则一定是为自己求得利处。道德境界中,人的自我行为的特征在于“行义”。所谓“行义”就是为社会而求利。在这种境界中,能清楚地觉解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人不但须在社会中,始能存在,并且须在社会中,始得完全。社会是一个全,个人是全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全,即不成其为部分。”道德境界中的人,不为己取利,而是为社会贡利,其全部行为最终是以道德为目的的,以此到达自我认同。天地境界中,人的自我行为的特征是“事天”。处于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觉解到人是“社会之全”的一部分,应该为社会贡利,而且觉解到人也是“宇宙之全”的一部分,应对宇宙尽职贡利,从而达到“自同于大全”和物我一体的天地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主体意识和自我行为的呈现都是超自然本性、超功利观念、超道德价值的,是“为宇宙的利益而做事”,是人的自我觉解的最高阶段。
一是人生境界说为分层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分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依据大学生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现实需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主题活动的实际,针对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分层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关注学生的现实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既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又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塑造。重视学生的现实需求,就是培养学生养成理性的消费观和正确的利益观。物质消费和利益追求是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之一,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印证的现实途径。物质消费和利益追求没有孰是孰非,但却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是个体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格体现。大学生正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生阶段,思想正处于“为己”和“为利”的阶段,容易形成扭曲的物质观和利益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物质观和超越为己的利益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理性的物质观和超越为己的利益观是为社会贡利的基石,是促进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形成的基础,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基础教育。
二是人生境界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提供了借鉴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理论课程学习和主题活动感悟,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注不多,不重视理论课程学习和主题活动的内化及其影响。人生境界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自我理想人格的提升,是人格内化的不同层级的体现。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人们仅仅关注自我需求和自我之利,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中,人们不患得失,以社会之利和宇宙之利为终极旨归。这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不断成熟和觉解程度的不断提升,在于宇宙、人生内化于人心的效果和意义。因此,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及其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关键。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基本手段和途径。
[1]冯友兰.贞元六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李洪杨(1988-),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