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忠仁
试论邓小平“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
杨忠仁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思想。正如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邓小平 二次革命 思想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思想。正如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表述这样的思想: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这些论断包含对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理论上的新发展
恩格斯在逝世前从理论上就做过这样的分析:“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邓小平的贡献,不在于他一般地提出了改革,恰恰在于他的改革思想非同一般。一般人往往把改革视为渐进的量变,改革只起着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就连毛泽东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他讲的改革也只具有一般地发展生产力的意义。邓小平视改革为“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把改革称作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革命,并全面阐述了改革的性质、目的、范围、步骤、方式等,形成一整套社会主义改革理论,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二)两次革命之间存在既相一致而又矛盾的关系
邓小平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又一次伟大革命”,无疑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而言的,那么,这两次革命是什么关系呢?我认为,两次革命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不同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一是两次革命的对象和任务不同: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改变根本制度的政治革命,即进行阶级斗争;第二次革命则以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为前提,它的要求不是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性质,而是改变那些没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是对体制的革命”,从而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基本制度,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是两次革命的进行方式不同:第一次革命的性质决定了它是采用暴力手段,通过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和激烈的社会震荡来完成的,第二次革命虽然也要依靠人民群众,走群众路线,但一般不采取群众运动方式,强调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求“稳定压倒一切”。即:“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当然不是‘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
三是两次革命的外部环境不同:第一次革命的大部分时期,由于反动统治者的严密封锁和帝国主义的禁运,基本上是在与外部世界隔离的封闭环境下进行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第二次革命由于实行对外开放,其外部环境处于全方位开放的态势。
四是两次革命的时间长度不同,第一次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邓小平讲,“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现在我们搞的“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他还说,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可见第二次革命虽然是以和平有序的方式进行的,其难度不亚于第一次革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改革中前进的,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不进行体制改革,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应该把“国家垄断制”作为改革的对象,来体现改革的深层本质。第一个提出“国家垄断制”概念来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是列宁。第一个用“新经济政策”来实践、检验、反思“国家垄断制”的也是列宁。
列宁说“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社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国家垄断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表现为它的高度集权专制。
在经济上,它表现为由表及里的三个层次上
(1)在深层次上,在所有制、产权制度层次上,国家占有一切主要生产资料,而一切劳动集体(主要指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几乎都不占有任何主要生产资料。
(2)在中层次上,在运行机制、经济决策上,国家作为独一无二的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把市场机制与企业和个人的自主性基本上排除在外。
(3)在表层次上,在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层面上,以高积累高投入为主要手段,以高产值、高速度为主要追求目标。
在政治上,表现为党领导一切,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形成以党代政、党政不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文化上,表现为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学派、各种学术观点,通通加以排斥,使“双百”方针根本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没有处理好文化建设中指导思想上的一元化与具体文化发展上的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形成文化国家垄断制。
(一)要保证使绝大多数人获得利益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社会的成员过富裕幸福的生活,改革的目的,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体现在“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则使得这种富裕能达到“共同”致富。邓小平一再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保证绝大多数人在改革中得到好处,这对于保证改革措施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现实主义。
(二)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
我们的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必须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前提,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三权鼎立,两院制。邓小平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要搞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时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
(三)要谨慎地妥善地处理好改革中的各种关系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不能独立地看待某一项改革措施,必须要坚持辩证地看问题。一定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此外还有例如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关系;工人与农民的关系;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等等。只有恰当地科学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使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以很好解决,以此推动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发展。
[1]梅鹏.邓小平公平思想特征溯源[D].北京:清华大学,2004.
[2]邓磊.邓小平社会主义形象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长春:吉林大学,2008.
(作者单位:宁夏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