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荣达
浅析魏源的政治参与思想
李荣达
魏源生活在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清政府的统治困境和社会危机已经开始显现。为了挽救清朝政府,魏源提出了改革清朝现行官僚制度的政治参与思想。即将全国范围内的拥有为官资格但并未出仕的知识精英们制度化地组织起来,通过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来提高清政府的权力执行效率。但由于魏源自身的思想局限,以及统治集团的固守,他的政治参与思想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实际作用。
魏源 政治参与思想 局限性
魏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代。吏治腐败、鸦片毒害、经济困难、列强侵入等各种社会问题都已经到了无法被忽视的程度,此时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完全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魏源知道,自身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同清政府紧密相连,所以不得不考虑挽救清朝政府。
魏源被孔飞力作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一种思想趋势的代表符号加以研究。“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1]。魏源认为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种体现在总趋势层面的变化并不会突破限度,也就是不管历史将来的走向如何,社会制度并不会改变,中国始终会处于封建社会。这是他建立自己的政治参与思想的前提。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变化,国家只能进行改革。孔飞力认为,魏源在政治参与领域提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即国家如何让知识分子对政治活动的参与以及治国责任的承担方面更加积极,使得国家的政治生活从凝重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并以此为基础,使威权统治得到加强[2]。
魏源探讨的,是政府如何在制度层面上同知识精英阶层建立联系。他所谓的知识精英阶层,并不指的是学习过孔孟之道的全部知识分子,而是同他自己类似的,已经获得了为官资格,但还没有担任官职的一类人。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发挥作用,这在当时看起来是很难做到的。魏源所处的时期,蒙在封建中国身上的遮羞布还没有被西方的资本挑开,当时的清政府的统治力量并没有同其他阶层分享权力的需要。这就使得当时任何可能会引起权力分散的思想与行为都会被演绎出可怕的后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魏源采取了比较常用的解释经典著作的手段。他在《诗古微》中,对《诗经》等古代经典著作进行了全新解读,以此来达到自己的政治主张。魏源指出,掌权者应该广泛寻求不同的意见。不过,魏源同时认为处于官场之外的文人才有资格问政,平民百姓除了成为统治的对象,并没有其他适当的政治作用可起,在这一点上,他的看法完全是传统的。魏源关于政治生活的看法,是同这样一个时代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容量远远不及有着很高教育程度的人们的数量,无法吸收他们的才干和想法。魏源提出了主张知识精英阶层应当被更为广泛地吸纳到政治精英集团周围,他却没有继续发展自己的理论,政治包容性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完全没有被他提起。
在魏源看来,正确政策的制定,是以持有不同观点的人们相互竞争为基础的。“智士之同朝也,辙不必相合;然大人致一用两,未尝不代明而错行也。”[3]在这里,魏源将自己的主张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来。有着一定政治理论基础的人们在朝堂上互相争论,可以为掌权者的决策提供帮助。或者说,有利于政治参与的活跃的环境可以使权力的运作更加有效率。以此为出发点,魏源相信当国家处于特殊状态的时期,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领导工作。担任领导工作的人需要同时拥有长远的目光和坚定的内心,这样才能够政治参与的优势。
虽然魏源所处的年代,西方的思想已经或多或少的渗透进了中国社会,但是魏源的政治思想却并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虽然他提出了扩大政治参与人数的近代化思想观点,但是他只是将传统思想流派的观点进行重构,没有从根本上对其进行革新。作为一名被封建文化完全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没有任何办法跳出自己的时代,进行形而上的思考。这就使得他的政治参与思想缺乏必要的合法性依据,也无法解决清政府在权力运用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魏源的政治参与思想里,开展政治参与的相关活动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封建知识分子。因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这是魏源最了解的一个群体。当时的知识分子拥有着大量的知识与忠君报国的情怀,但是却在统治集团禁止朋党的过度高压下无法发挥全部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文人中流”们所表现出的情怀符合魏源的全部需要。但即便找到了可以依靠的物质力量,以及用来指导行动的政治参与思想,魏源的主张还是停留在了他的著作中。现在回过头来分析清朝晚期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革思想的时候,发现由魏源所倡导的政治参与改革的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魏源并没有接受相对于封建时代而言的较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观念。这就导致的他的政治参与思想并不完善,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包括魏源在内的清朝晚期的文人所主张的以扩大政治参与为目的的改革思路,即使在维新变法时期,也没有完全超越传统的地主阶级的改革设想,他们主张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政府的合法性地位,同时使政府运转更加有效率。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政治参与思想在最初发展的阶段并没有什么创新,魏源做的,只不过是将古人做过的事情,进行了局部革新,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清朝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这种情况直到清末才开始改变,不过对于清政府来说,已经太晚了。
其次,统治阶层的固守使得政治参与的拓展变得更像一个美丽的梦。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清朝皇帝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汉人占多数的国家中保持自己的正当性地位。而维护自身的正当性地位的关键,就是将行政权力进行尽可能的集中。对于统治者而言,一套权力向上集中并且组织严密且闭合的官僚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关键所在。而魏源所倡导的,是将这套封闭的官僚体系进行体制层面的改造,使其可以容纳更多的富有才识的知识分子,虽然这可能会带来良好的效果,但是最高统治者却要思考最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被恐惧支配的最高统治者很难接受魏源的主张。但应当指出的是,魏源之所以可以在他所处的时代宣传自己的主张,并不是由于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何种程度的包装,而是由于他得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部分支持。魏源曾经受贺长龄的委托,纂辑了《皇朝经世文稿》,这是一部关于为政之道的工具书。以当时的国内环境,编写这种书籍是由一定的风险的,而魏源可以坦然处之。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在清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并不是完全纵向或是横向发生关系的,诸如盐政等管辖权限横跨多个州府,并且同辖区内部的诸多政府部门有一定影响的机构也并不在少数。地方官员为对抗这些拥有跨区域管辖权的机构,有时候会考虑寻求不在官位的文人的支持。
最后,并不完善的改革设想不能把执政群体的利益同国家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魏源政治参与思想的核心,是加强中央的执行力。方法就是将处于政治边缘的知识精英拉进权力核心。如果真的将他的主张落实到实践中,下级官员和权贵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失,进而抵制魏源的主张。魏源的改革主张之所以不被贯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改革蓝图中挤占了清朝官员的利益,并且魏源无法将自己追求的国家利益同这些官员们联系起来。虽然他在提出政治参与的主张的时候,背后会有一些官员支持,可是由于他并没有十分完善的改革计划,也没有在他的计划里为正在掌权的官员留出足够的利益,使得他的改革设想遭到了改革实施者的排斥。
[1]魏源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79.
[2]孔飞力.陈兼,陈之宏译.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三联书店,2013:31.
[3]孔飞力.陈兼,陈之宏译.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三联书店,2013:42.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李荣达,男,汉族,河北兴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与变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