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以G高校为例

时间:2024-05-04

王 爽

大一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以G高校为例

王 爽

大一新生作为从高中迈入大学阶段的群体,其家庭背景及周遭环境易对其思想和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及时调适者易引发各类心理问题。本文以G高校为例,对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分类并探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一新生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一是汇聚了好奇、懵懂与起伏的时间段:学生从此迈入了与之前紧绷神经的高中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在相对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但是由父母围绕到独立生活的改变,教师督促到自主学习的改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习惯的同学共处一室的改变,都会对大一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关注这一过渡阶段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并及时探索原因加以调适,是为日后推进更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一、大一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一)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通常表现为缺乏自觉性和毅力而导致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悲观和焦虑。例如在日常调查以及走访寝室的过程中,会发现多数的男生寝室都会传来游戏中厮杀的声音。有的学生甚至数日不去上课,沉迷游戏。

与此同时,大学教学模式的改变也间接影响了部分学生。高中阶段因为升学的压力往往是“老师追着学生跑”,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力求学生在考试中拿下更多的题目,在优胜劣汰的高考中争得一席之地。而大学的教学氛围相对宽松开放,如非主动上门求教,教师们通常上完课就专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并非像高中时代教师那样“招之即来”。在此状况下,学生的神经不再过度紧绷,懒散和拖延的习惯也逐渐养成。对待考试的态度得过且过,“临时抱佛脚”的效果不言而喻。

以G高校为例,近两年,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后,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受到学分预警①处分,其中需应考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科目的理、工、农科学生比例较高。难度系数的增加、多门课程的积累会导致一些原本的“佼佼者”们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悲观、消极的心理会逐渐滋生,严重者甚至开始怀疑自我、厌弃人生。

(二)人际交往方面

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大学就相当于一个小型熔炉,不同家庭出身、教育背景的学生们都汇聚在一个班级或同一间宿舍,生活的交集不可避免会造成思想的碰撞和摩擦。

就G高校而言,纵然是所属省内排名第一的高校,但由于省内地理环境特殊,大部分的学生来自山区,困难学生的比例很高。同时,又有来自省外地区和省会城市较为富裕的学生,因而班级内部和寝室内部也常有省外+省内或者条件好+困难学生的组合,这种组合形式对双方都会造成心理的影响。一方面,困难同学目睹城市学生的大手大脚,而自己因家庭状况又有极强的自尊,在交往中会误解对方的意图,如把对方善意赠送的礼物视为“施舍”,如把对方的调侃视为“嘲笑”,因而自卑感逐渐强烈。另一方面,家庭较好的学生在困难学生中也易有“鹤立鸡群”的感觉,自己习以为常的看电影、购物等行为在室友看来是“显摆”、“奢侈”,逐步被孤立。

因此,在学生贫富差距较大的G高校,大一新生感觉“被孤立”、“很自卑”、“没有知心朋友”的情况非常普遍。

(三)情感方面

在远离了高中老师苦口婆心和万千阻挠“早恋”之后,很多大一新生渴望得到一段浪漫美好的爱情,借此“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因此,跨班级、跨学院甚至跨年级的情侣层出不穷。但由于课程的原因,价值观的不同或者两人磨合程度的欠缺,易使坠入爱河的两人陷入纠结和苦恼中,因而引发心理问题。

如,因怕失去对方而变得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学生,在生活中也变得愈发敏感,由恋爱波及到正常学习、生活,无法自拔;或因失去一段恋情而变得颓废消极,感觉“再也不会爱了”,致使学习缺乏动力,生活缺乏激情,惶惶度日。

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随着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样、频繁,学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其诱发原因中找到突破点,采用多样化、创新性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G高校采取的措施为出发点,具体策略如下:

(一)推行大一新生心理普查,摸排异常学生情况

大一是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过渡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在逐步成熟,此时的心理状态健康与否对未来性格的形成和稳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全面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新生入校后,在接受了学前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后,即可安排心理普测。由于校内已具备心理咨询中心和其对应的网站,也拥有较完备的心理普查量表,针对新生进行内容微调后即可在网络上进行登录、测试。

普查的结果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进行筛查、研究后,发至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处,并确定需要二次测试的学生名单。待新一轮的结果出炉,校心理咨询中心在辅导员老师的配合下与心理异常的学生取得联系,并定期对其进行心理测试、见面约谈等形式的心理疏导。辅导员也可时常关注最终测试的异常名单,做到防微杜渐。此举便于使学生管理者和专业咨询人士在新生入学的迷茫阶段,锁定目标,及时进行引导谈心。

(二)巩固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

(1)要建立一支专业素质较硬的师资队伍。如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具备教学技能和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通过试讲、经验分享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同时,对遴选教师及新生辅导员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的强化巩固,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为学生授课奠定基础。

(2)开设丰富的心理学相关课程。在G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分为通识拓展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两类。通识拓展选修课规定为大一学生的必选课,大多为1-2班的小班教学,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授,目的使大一新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学会适应、学习、交往等。全校性选修课是大一及其他高年级学生任选的课程,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教师授课,内容也更为丰富,包括《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等,力求从更多的侧面来细致入微地剖析学生内心,引导其健康成长。

(三)利用校园活动传递正能量

(1)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通过心理知识展板、传单等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宣传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其咨询服务,引导有困惑的同学通过正当的方式发泄情感、排解烦恼。

(2)开展心理情景剧比赛,号召不同专业的同学积极参与,在剧本的撰写、修改,戏剧表演的冲突和高潮中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使策划者、参演者在准备和磨合的过程中强化心理学、人际交往学等方面的内容,在虚拟的问题制造和解决方案中融入实际的理论和反思;另一方面使观看的学生在笑和泪中获得共鸣,在“角色代入”中获得认同感,进而思考自己的心理隐疾,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心理委员信息反馈制度

为了使心理健康制度切实普及到每位同学,做到“百密无一疏”的程度,班级心理委员反馈制度的建立势在必行。

大一新生们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课堂以外的实践或者娱乐活动,在学生群体中选取合适的代表作为心理委员,可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千里眼”、“顺风耳”。无论在常规教学活动、宿舍同学相处,抑或课外实践中,只要有意识地留心周围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现异常情况立刻反馈,便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动态,尽早进行谈心谈话或心理疏导。

同时,为了使心理委员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应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学相关概念的讲授以及责任意识的强化,使他们怀着使命感做好老师和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

总之,深入地探究大一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和高校有针对性地提高大一新生的心理素质,预防日后心理状况恶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要着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并结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心理咨询中心、思想政治教育者以及心理委员的齐抓共管下,探索多样化的新生心理调适策略,为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大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学分预警:在G高校内,第一学期的总学分相加不超过12学分,就会遭到“学分预警”的处理,累积三次将会遭到“自动退学”的处理。目的是警示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应考。

[1]李江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0(4).

[2]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8).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阳明学院)

王爽(1990-),女,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