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研究

时间:2024-05-04

苏 杰

大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学环境研究

苏 杰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需要全方位分析各影响因素,通过不同途径营造良好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培育教学环境,要以办学理念为先导,优化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等,促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健康成长,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新时期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教学环境

一、准确把握教学环境的先导,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办学理念是教育制度不可或缺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属于非正式教育制度,逐渐渗透到正式教育制度中。和正式教育制度创新相比,非正式教育制度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阶段,也能更加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长期影响着社会生活。和其他正式教育制度相比,基于办学理念的非正式教育制度具有其滞后性,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办学理念,使其成为教育制度改革的先导。一旦办学理念转变、确立,教育制度变革也将步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创新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观念转变过程。2004年,教育部门颁发了相关的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明确创新精神范围,多角度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2005年,教育部门颁发了相关的文件,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结合学生各方面情况,多开展一些探究实践活动,推进创新活动,将创新能力的培育渗透到理论教学环节。2007年,教育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文件,提出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将重心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在此基础上,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二者巧妙融合,全面、客观地分析二者关系,充分显现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大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要求也更加具体化、明确化,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后,教育部门还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对此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完善,加快了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步伐,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实施途径日渐广阔,高校也必须转换已有的封闭时空观,多角度更新办学理念,优化教学环境,实现有效教学。

二、借助教学环境重心,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是教学环境的重心,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道路上,高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学生专业学习的核心途径便是课堂教学,必须以优化改革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优化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素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教学方法、师生关系。

(一)知识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利用理解教学模式,以知识为中心,现有理论知识是教学的首要前提,并不属于教学目的,全面、深入分析理论知识才是其真正目的。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知识存在的边界、空白,及时发现现有知识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不断探索知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知难问疑的品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解构理论知识,为构建新的理论知识做好铺垫。

(二)教学方法方面

就教学方法来说,逐渐向对话教学模式转换。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角色转换,教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等角色,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不再属于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学生参与课堂的客观性。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和教师平等对话,教师要优化利用对话教学模式,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和他们共同探讨相关的知识问题、方法问题等,为学生提供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培育学生更多优秀的品质,比如,批判分析能力、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利用教学环境保障,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就教学环境而言,教学评价是其重要保障。以“教师教学评价”为例,教师是优化利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主体,关乎一系列创新型教育活动是否顺利开展,为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做好铺垫。在判定教师教学中,要以教师的观念为切入点,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比如,问卷调查,全方位了解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对其认可度。还要客观评定教师投入教学的时间、精力,教师是如何考核班级学生成绩,比如,具有考核内容、考核方法。为此,借助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等,更好地了解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要借助办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客观探讨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通过不同途径优化改革课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1]杨丽,温恒福.大学创新教育的内涵、难点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28~31.

[2]文大稷,秦在东.论创新大学文化与培育大学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15~17.

[3]张振东.大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J].内江科技,2010(10):64,91.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苏杰(1982-)男,湖南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