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 璐
塔城地区各民族通婚状况分析
刘 璐
塔城地区家庭户中混合家庭比重、婚姻登记中族际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区(市)中最高,总的通婚规模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种现状是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居住格局、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族际通婚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了解,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塔城地区 通婚 民族关系
族际婚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的现象。[1]与族内通婚相比,族际通婚不仅是两个个体、两个家庭的关系,还涉及到两个个体所代表的族群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融。美国社会学家G·辛普森和J·英格尔在研究中把民族通婚率视为衡量美国各种族(民族)之间的“社会距离”、群体认同强度、人口异质性以及社会整合过程的一个十分敏感的指标;戈登认为族际通婚是度量民族融合程度的七个变量中最重要的一个。[2]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区为邻,西南毗邻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下辖塔城市、额敏县、乌苏市、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辖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塔城地区共有29个民族,据塔城地区有关部门提供的2015年各民族人口统计数据,万人以上的民族有5个,分别为汉族(49.9万人)、哈萨克族(26.6万人)、回族(8.6万人)、维吾尔族(4.2万人)、蒙古族族(3.4万人);千人以上的民族有4个,分别是达斡尔族(5284人)、俄罗斯族(3362人)、柯尔克孜族(2188人)和锡伯族(1967人)。这种民族数量众多、各民族人口数量相对均衡的人口构成状况,促使塔城地区形成族际婚姻比率高、混合家庭数量多的现象。塔城地区27万个家庭中,2001年至2014年登记的两个以上民族构成的家庭占2.96%,塔城市超过20%。塔城市婚姻登记总数中族际婚姻的比例,1995年为5.5%,2003年增至39.5%。[1]塔城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族际通婚及混合家庭比率最高的区域。本文主要根据塔城地区有关部门提供的历年族际通婚数据分析该地区族际婚姻状况。
(一)按年代分析族际通婚状况
根据塔城地区有关部门提供的2001-2015年度各民族相互之间结婚登记情况统计表来看,近些年塔城地区结婚登记中,族内通婚对数和族际通婚对数基本呈同步变化态势,族际通婚数总体呈增长状态。其中,2013年族际通婚率涨幅最高,比2012年增加了43.8%,达到近十五年来的最高峰(1990人)。2013年以后,族际通婚数随着结婚登记总数的降低而减少(见图1)。登记中族际通婚数量变化
图1 2001年—2015年塔城地区结婚
注:该数据为汉、哈、回、维吾尔、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的族内、族际通婚对数,其他民族没有详细划分且数量较少,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忽略不计。
从表1可见,塔城地区婚姻登记中汉族群体与其他民族的结婚的族际通婚数量最多、上升趋势最为明显,其次是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2013年各民族通婚情况均有较大涨幅,其中,蒙古、哈萨克族际通婚增长率均超过百分之百,族际通婚数量比2012年分别增加234人和96人,增长率达196.6%和154.8%。其他民族涨幅较平稳。
表1 2001年—2015年塔城地区不同民族登记结婚者中族际通婚数 单位:人
2011 458 99 88 97 21 2012 449 89 62 67 119 2013 581 121 158 115 353 2014 500 97 50 78 19 2015 468 80 48 71 33
从图2可见,近十五年来,塔城地区蒙古族族际婚数量占其结婚总数的比重最高,均值达21%,其中2013年族际通婚数量达到峰值,达497人,占蒙古族结婚总数的43%;其次是回族,均值为13%,同样2013年族际通婚量最大,为25%。且蒙古族和回族族际通婚数量占本民族结婚总数的比重的走势相类似。哈萨克族和汉族族际婚数量占本民族结婚总数比重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均值为4%。
图2 塔城地区若干民族族际婚占本民族结婚数量比重
(二)按民族分析族际通婚状况
从表2可见,2001年—2015年汉族与各民族通婚数量基本递增趋势,汉族与回族通婚数最多,共有1439对,占汉族通婚总数的26.1%;其次是与蒙古族通婚,达1151对,占20.9%。汉族与哈萨克族通婚数在2014年和2015年大幅增加,2014年增长率达95.7%。
表2 婚姻登记表中汉族与其他民族通婚数
2009 3764 32 42 105 1 101 0 23 159 463 2010 3884 10 52 102 5 73 0 24 105 371 2011 4311 17 41 120 2 100 0 18 160 458 2012 4548 17 44 146 6 77 0 24 135 449 2013 5095 8 46 150 4 136 1 25 211 581 2014 4305 21 90 139 4 90 0 24 132 500 2015 4536 16 87 121 2 75 0 22 145 468合计58118 182 556 1439 46 1151 4 284 1849 5511
就2015年来看,塔城地区共办理结婚登记7716对,其中:汉族共有9540人登记结婚,占婚姻登记总数的61.8%。在汉族婚姻登记中,族内结婚4536对,占汉婚姻登记的95.1%;汉族与少数民族办理结婚登记468对,占总登记的4.9%。在族际通婚中,汉族和回族通婚数量最大,为121对,占汉族族际通婚总数的25.6%;其次是汉族和哈萨克族,87对,占18.6%。通婚数量最少的是哈族和塔吉克族,仅4对,不到1%。
2001—2015年各少数民族之间通婚数3332对,其中: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通婚数量最大,为883对,占各少数民族间通婚总数的26.5%,其次是哈萨克组与回族,538对,占16.1%。
塔城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文化差异性较大。但长期以来各民族交错杂居,交往频繁,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化氛围相对宽松。在这种特殊的居住格局和人文背景下,塔城地区各民族通婚比率逐年上升。
塔城地区人口的民族构成表现为民族成分多,小民族群体数量多,主要民族人口数量相对接近。民族区域分布上,各民族大多混杂居住,基本没有单一民族聚居社区。汉族人口除在牧区数量较少外,在农区各乡场都占当地人口的多数;哈萨克族广泛分布于各市区及各乡场,在牧区相对较集中;回族在二工乡、喀拉哈巴克乡、恰夏乡数量较多,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生产;维吾尔族人口75%聚居在城镇,多从事各种个体商业活动;锡伯族、俄罗斯族人口多在市区;达斡尔族人口近1/3在阿西尔达斡尔族乡。[2]2004年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塔城市塔尔巴哈台社区随机选取了一栋商品房住宅楼,58户居民中就有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俄罗斯等民族住户,同时还有8户民族混合户。[3]各民族混居的居住格局增加了民族间日常交往的频率,人们在交往中不断了解,建立友谊。
塔城地区以汉语和哈萨克语为主要交流用语。19世纪中后期哈萨克族迁到塔城境内,1944年塔城县的哈萨克族达到3.04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62.8%。1962年“伊塔事件”发生以前,哈萨克族是当地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哈萨克语是当时主要交际用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汉族移民大量增长,国家通用语(汉语)也随之普及,成为第一族际交流用语。据2006年的调查,塔城市某社区的144户居民中,72%在母语之外还掌握了其他语言,其中掌握一种语言的49人,两种语言的41人,三种以上语言的14人。[2]可见,懂双语甚至懂多语的现象在塔城地区很普遍,当地各民族也积极互学语言,增进了解。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新疆各民族互学语言,不仅是彼此沟通的需要,更有助于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使各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塔城地区共有29各民族,是一个文化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的地区。长期以来各民族带着各自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属性在这片区域平等交往、和睦共处。目前来看,汉族和哈萨克族人口数量占塔城地区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但汉族文化和哈萨克族文化并没有形成稳定的绝对优势地位。加之,哈萨克族游牧、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流动性较强,随意性较大,虽信仰伊斯兰教但并不可以追求形式,生活方式较灵活,对其他民族宽容且友善。汉族又是包容性、适应性极强的民族,对其他民族文化排斥心理较小。其他少数民族由于人口数量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且清代后迁徙而来的民族占大多数。因此,一直以来塔城地区没有形成绝对强势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对异族文化保持宽容的态度,民族分界意识较为淡薄。各民族文化在此不断交融,为血缘的融合提供了重要条件。
马戎教授建立了影响族际通婚因素的理论模型,他在群体层次上提出了3组变量:(1)民族基本特征(文化、经济、政治三类);(2)历史关系特征(即民族关系中的历史因素);(3)两族共处特征(政府制定的有关民族关系的法律、民族居住格局)。[4]笔者将结合塔城地区实际情况,对影响民族通婚的实际因素进行分析。
在民族基本特征这一层面上来看,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族际通婚中最明显的阻碍。在新疆,通常使用的民族分类标准有如下几种:根据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分成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和不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根据语言的归属,分成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及其他民族;根据传统生产方式,分为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等等。[5]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是塔城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现就根据2005年、2010年、2015年这五个民族间的通婚情况进行进一步说明。
表5 汉、哈萨克、回、维吾尔、蒙之间的族际通婚数量
哈萨克、维吾尔、回信仰伊斯兰教,而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在语言上同属于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较接近。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日常交往极为普遍。特别在塔城市,当地维吾尔族受到哈萨克族文化影响,与哈萨克族通婚数量较多,阻碍较小。
在与汉族通婚中,回族人数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最少的是维吾尔族。回族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使用汉语或懂双语,更容易接纳、认可与汉族通婚。因此,两族间的通婚数量多,呈上升趋势。蒙古族与汉族之间文化冲突较小,除了牧区的蒙古族很少与汉族混居外,在农区或城镇的蒙古族与汉族接触频繁,通婚数量较多。
汉族和哈萨克族是塔城地区两个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2015年两族人口数分别为汉族49.9万人、哈萨克族26.6万人。从接触频率看,哈汉之间的交往比维汉之间更多,通婚相对较容易。哈萨克也是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以从事游牧生产方式,居无定所,信仰伊斯兰教但不刻意追求形式,如少寺院、少斋戒、少礼拜,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没有维吾尔族要求严格,对族际通婚的态度相对宽容。加之,近些年来城镇化建设加快,部分牧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在城镇与各民族混合居住,增加了哈汉之间通婚的概率。
塔城地区乃至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通婚数量最少,通婚难度最大。维吾尔族群体普遍反对与非穆斯林通婚,维汉之间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双方很难适应彼此的生活方式。塔城地区维吾尔族较哈萨克族和回族相比人口数量较少,仅有4.2万人。同时维汉之间明显的相貌差异也为交往带来不便和阻力,因此维汉通婚数量很少。
塔城地区家庭户中混合家庭比重、婚姻登记中族际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区(市)中最高,总的通婚规模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种现状是地理位置、民族结构、居住格局、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现在社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经济交往方面较频繁,融洽和谐的民族关系,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族际通婚增加了情感砝码。其次,双语教育的推广,国家通用语(汉语)的普及,使各民族间语言障碍逐渐消失。再加上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个人婚姻自主意识提高。并且在混合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逐渐进入适婚年龄,他们对配偶民族成分的选择更趋于淡化,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阻力也更小。这种种因素都为各民族通婚提供可能性。同时,族际通婚数量不断增多,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提供机会,促进民族关系进一步融洽,有利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
[1]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M].2009-09-21.
[2]李晓霞.新疆塔城市族际婚姻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06.
[3]新疆社会科学院塔城课题组.”塔城经验”探索.2010.
[4]马戎.民族与社会发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86~187.
[5]李晓霞.新疆族际婚姻的调查与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8.
(作者单位:新疆社会科学院科研外事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