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孙 萍
《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芭丝谢芭的性格成因分析
孙 萍
【摘 要】芭丝谢芭作为《远离尘嚣》的女主人公个性独立,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观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分析芭丝谢芭独特性格的成因,从而揭示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生存的现状。
【关键词】性格成因 维多利亚时代女性 生存现状
托马斯.哈代被誉为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小说《远离尘嚣》(1874年)是他的成名之作,为其后续作品的进一步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弗吉尼亚.伍尔芙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不管文艺风尚如何千变万化,这部作品必定会在伟大的英国小说里占有它的一定地位”[1]。《远离尘嚣》成功塑造了芭丝谢芭、奥克以及特罗伊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鉴于小说这种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表达特定的思想,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远离尘嚣》中的经典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把握作者的思想意图以及反映社会现实的目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父权制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一般比较单一,基本仅包括天使和魔鬼两种女性形象。“这种传统的女性性别角色特征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父权制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将女性神圣化,是由于需要她们为男性而奉献或牺牲,把女性妖魔化是源于对她们不肯顺从的厌恶与恐惧。[2]”而哈代并未遵循这样的传统,小说《远离尘嚣》就刻画了女主人公芭丝谢芭这样一个复杂、真实的女性人物形象。芭丝谢芭漂亮能干、自信独立、诚实勇敢,是名极具魅力的女性;她同时也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自私虚荣、任性冲动,正是这些性格缺陷直接导致她后来的悲剧。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争取个性解放、人格平等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在西方社会风起云涌。1868年,英国社会企图重塑妇女行为、道德规范,制定“完美女孩”的标准——天真可爱、感情细腻、纯洁无瑕、顺从温驯、宗教上虔诚笃信、心理上依赖男性、绝对服从命运安排的婚姻[3]。芭丝谢芭身处维多利亚时代,但她与时代宣扬的“完美女孩”形象格格不入。以下,笔者将参照“完美女孩”标准对芭丝谢芭的性格进行分析。
首先,芭丝谢芭是独立的,是不依赖男性的。正如她自己所说“我想找个能驯服我的人,我太独立了”。她在自己身无分文之时,拒绝了经济实力明显优于自己的小农场主奥克的求婚,理由即她不爱他;当富有的大农场主博德伍德向她求婚,并承诺会珍惜她、保护她、让她衣食无忧、不用再为农活犯愁时,她也不为之所动,最终还是拒绝了他;当她发现她的农场管家存在偷盗行为时,她坚决主张农场不请管家,凡事自己亲力亲为。当芭丝谢芭告诉她的女仆莉迪她曾经拒绝过一位男士求婚时,她的女仆则说,“能拒绝男人真好,而我们大多数女人都会很乐意地接受并表示感谢”。当芭丝谢芭拒绝奥克的求婚时,奥克如此回应,“如果换作我(女性),有人会喜欢我,我就感到很满足了。”女仆莉迪和奥克的想法正是代表当时的主流思想:女性就是应当依赖男性,只有依靠男性才能更好地生存。如果她们能够有幸得到某位男性的青睐,她们应当感到满足、应当感恩待德。种种事实都表明芭丝谢芭个性独立、不依赖男性,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
再者,芭丝谢芭缺乏传统维多利亚女性应当具备的温柔与顺从。芭丝谢芭的农场工人曾经如此抱怨:“如果她的脾气和她的样貌一样好,那该多好!” 芭丝谢芭的三名追求者之一的特罗伊这样比较他交往过的两名女性,“芭丝谢芭是有自己的意志的,更不用说她那脾气了,跟她在一起,我只能做她的奴隶。但是对可怜的范妮,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因此,对芭丝谢芭的倔强与暴躁可见一斑。
芭丝谢芭对宗教的信仰也并不虔诚。“她对各种神灵的名字知之甚少”。当她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她拒绝像虔诚的奥克那样跪倒在上帝面前祈祷、寻求上帝的帮助。叛逆焦躁的她毅然决然地企图通过自己的力量和方法来解决问题。她竭力与命运抗争,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芭丝谢芭是时代的叛逆者。
芭丝谢芭的情感也并不细腻。当奥克想她求婚时,她直截了当地拒绝,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她因不满大农场主博德伍德对她的美貌视而不见,她竟然不计后果、不顾及对方感受写匿名信捉弄他,由此给这位孤独的男性带来莫大的伤害。
“完美女孩”标准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行为准则,她们都争相学习效仿。芭丝谢芭与“完美女孩”形象格格不入,是一名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然而,是什么造就了芭丝谢芭的独特个性?是怎样的经历让她如此与众不同?
性格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包括自身的经历与外部的环境。芭丝谢芭自身的经历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造就了她独特的性格。
芭丝谢芭父母双亡,投奔到乡下亲戚家帮工以维持生计。鉴于她薄弱的经济实力,小农场主奥克贸然地、自信满满地向她求婚。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芭丝谢芭无情地拒绝了他。奥克后来从其他农场工人的口中初步了解到芭丝谢芭的身世,“她的父母是城里人,她的父亲是个绅士裁缝,曾经还比较有钱,经历过两三次破产……”由此可见,芭丝谢芭应当出生在一个城市中产阶级的家庭,最初的家境算是富裕的。对此的最好证明就是她受过较好的教育。她拒绝奥克求婚的理由之一就是“我比你受过更好的教育”。她乡下的姨妈这样描述她,“她长得太好看了,而且学问也很高---她本可以做家庭教师的,只是她的性子太野了……”。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家庭教师,十九世纪出版的杂志《季度评论》曾做出如下定义,家庭女教师必须“在出身、礼节和教育上和我们平等,但在财富上低于我们——为了很好地履行其职责,在她们的出身、思想和仪态上必须有很高的要求”[4]。由此可见芭丝谢芭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而且受过较好的教育,这为她独立自主的个性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争取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平等的妇女解放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1858年,芭芭拉.蕾.史密斯.博迪尚创办的《英国妇女杂志》(1858-1864)成为宣传改革思想的阵地,将当时许多女性改革家聚拢在一起,其中包括贝希.帕克斯、伊丽莎白.盖瑞特、艾米莉.戴维斯、弗朗西斯.库伯等。她们的文章关涉女性教育工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对当时社会的新出版物、时文社论等探讨的女性状况问题给予回应[5]。《远离尘嚣》是哈代发表于1874年的作品,小说中的人物难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芭丝谢芭独特的思想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应当是深受当时妇女解放运动影响的。她作为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应当极易受新思想的影响。女性改革家之一的弗朗西斯.库伯在其1862年11月发表的文章中指出,把婚姻定位为女性生活的唯一目标是“可耻的、恶劣的”。库伯提出“走进婚姻的前提应是爱情,婚姻不应是女性寻求经济依靠的避难所”[5]。芭丝谢芭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与库伯所提观点如出一辙。她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断然拒绝了比自己经济条件优越的奥克的求婚,理由就是自己不爱他。后来她又拒绝了英俊、富有的大农场主博德伍德的求婚,而选择了物质上一无所有的士兵特罗伊。她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就是出于爱情,尽管那时她对爱情的理解并不成熟。另外,在奥克农夫在向她求婚时,她曾发表这样的言论,“我讨厌被人认为自己是男人的财产……”。芭丝谢芭的言行与女改革家们宣传的思想惊人一致。不能不说芭丝谢芭受到了当时女性改革运动的影响,这也是她如此特立独行的原因之一。
芭丝谢芭父母早逝,一个年轻的女孩独自在父权制度下的、残酷的社会中闯荡,凡事不依赖任何人,一切自己做决定。这样的经历造就她坚强独立的个性,同时也令她丧失了女性应有的温柔与细腻。正如她自己所说,“缺乏呵护的童年以及这个冰冷的世界已经让我的温柔消失殆尽”。
芭丝谢芭本是一名独立自信、聪明能干、生气勃勃、桀骜不驯的女性,但是一段失败的婚姻将她彻底改变,她变得温柔顺从、依赖、缺乏生气,用一位农场工人的话说,“她的眼神是那么痛苦,她已经不再是从前的那个她了。只在两年前,她还是那个嬉戏喧闹的女孩,但是现在却变成这样。”从芭丝谢芭婚前和婚后状态的巨大反差中,我们不得不认识到维多利亚时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与压迫。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芭丝谢芭婚姻的失败部分是由于她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她的自负、任性、虚荣以及识人经验的缺乏导致她在婚姻中做出错误的选择。然而,芭丝谢芭只是犯了一般年轻女孩都可能会犯的错误,如果放到当前的时代,她可以通过离婚的方式来纠正错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芭丝谢芭与特罗伊的婚姻却是用死亡来划上最终的句号。“19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文明社会的传统观念把婚姻同上帝联系在一起,认为婚姻是上帝赐予有德行的人的一种奖励。男人和女人奉上帝之名结为夫妻.离婚意味着违背上帝的旨意。在英国,首次实现了若干改革的离婚法虽然于1858年通过了,但是它的基础却仍然是双重标准,按照它的条款。离婚仍然是艰难的。[6]”婚后,当芭丝谢芭意识到自己并非是特罗伊真爱时,她既不能选择离家出走,又不能选择离婚,而只有无奈地回到家中,独自居住在家里的阁楼中以躲避特罗伊的打扰以及遇见他的尴尬。当特罗伊厌倦了婚姻生活,抛弃妻子离家出走下落不明时,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芭丝谢芭必须得六年之后才能再婚。当特罗伊饱尝流浪生活的艰辛、怀念舒适安逸的生活时,他又无所顾忌地回来索要他的妻子以及她的财产。“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婚姻法规定婚后丈夫成为包括妻子的不动产在内的所有财产的拥有者。[3]”在特罗伊和芭丝谢芭的婚姻关系中,我们看到了芭丝谢芭的被动与无奈,看到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地位,看到了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小说作者哈代通过描述芭丝谢芭婚前和婚后性格的转变控诉了维多利亚时代婚姻制度的人性化的缺乏以及对女性的压迫。
芭丝谢芭独立自主的性格虽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女性形象背道而驰,却也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维多利亚时代是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低微,依附于男性。18世纪中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在英国的兴起,部分女性开始觉醒,努力争取独立自主的生活。芭丝谢芭即为其中之一。然而,在旧的社会体制之下,这些女性在实现独立自主的愿望过程中,困难重重,四处碰壁,伤痕累累,心力交瘁,最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5).
[2]王桂琴,哈代的女性观透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3(1):68.
[3]康响英.《远离尘嚣》:一部反映弱者生存状态的史书[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55.
[4]齐艳.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家庭女教师典型[J].成都大学学报,2006(3):59.
[5]傅燕晖.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女性解放运动论略[J].北方论丛,2014(2):101~102.
[6]刘秀娟.婚姻制度的勇敢叛逆者—评哈代作品对英国婚姻制度的反叛[J].科教文汇,2008(10):246.
作者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