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孟凡鹏 牟艳艳
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建设
孟凡鹏 牟艳艳
【摘 要】当今社会新媒体已强势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青年作为网络媒体的主力军,其各方面不可避免地被新媒体影响。同时,基层团支部最直接与青年人接触,是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如何运用新媒体优势加强基层团支部活力建设,如何对青年大学生给予正向引导,在高校思政工作的作用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基层团支部 活力建设
(一)肩负以德树人的重要任务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要把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团支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这也就意味着基层团支部的建设是基础工作,也是重点工作,通过活跃基层团支部工作,从而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青年价值观是否正确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基层团支部,是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驱者。提高基层团支部活力,有助于使青年不仅在内心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在日常生活中有力地将其贯彻执行。
(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要求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军和得力助手,基层团支部是共青团凝聚青年力量和引导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托。为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需要及时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培养专业技能过硬、政治素养较高的人才。
(四)发展共青团事业的要求
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的基石。基层团支部与广大青年团员的联系广泛直接,对于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起着重要作用。其对于夯实共青团群众组织的基础,进一步发展共青团事业,搭建青年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团支部职责不够明确
基层团支部内部职责不够明确,其职责主要用于收缴团费,以及开展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主题团会等。在学校里,班级活动和团支部活动混为一体界限不明确,导致团支部公信力受到较大的动摇。
(二)团员集体意识淡薄
受西方文化和网络信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主义思想较为普通,导致在基层团支部内部团员集体意志淡薄。同时在很多高校,学生只有在开展主题团会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从而导致了基层团支部凝集力较弱,团员积极性不高。
(三)团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
目前,团支部活动过于遵循传统模式。以学校为例:团支部活动的现状是接到学校团委要参加团日活动的通知后举办活动,活动结束上交结语材料,本来应该很有意义的团日活动成为团支部工作的负担。[2]团支部活动缺乏吸引力,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一)即时性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以及更快速便捷的与周围人的交流,这是当下青年人所追求的。新媒体的研发与诞生,极大程度满足了青年人的这些需求。
(二)互动性
在当前社会,沟通障碍在青年人中出现的概率不断增加。而新媒体由于其互动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利用手机等与人们进行愉快交流,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此外,新媒体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增加了彼此间互动。
(三)普遍性
随着新媒体在青年人中的普及率愈来愈高,特别是随着电子产品广泛普及,使得大部分青年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电子设备,并能够利用这些设备了解社会动态。随着新媒体的普遍性增大,青年人了解社会的涉及面也愈来愈广。
(四)共享性
新媒体的资源具有共享性的特点,“地球村”这一梦想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基于新媒体资源的共享性。人们可以通过设备传输系统,交流和交换所需要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一)开辟团建工作新阵地
新媒体为基层团支部开展团建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基层团组织可以通过开设共青团网站,关注青年人,作为与青年人沟通、为青年人服务的桥梁。新媒体具有信息传递量大、传播速度广、互动性与共享性等特点,将网络作为基层团建工作的平台,能够有效促进青年人的健康成长,提高青年人的政治素养与思想悟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提供方便。
(二)增强团组织影响力
新媒体较大的优势在于其能突破时空的局限,短时间内迅速在较广的范围内形成较大的宣传影响力。而青年人是新媒体最主要的使用者和参与者,这为基层团支部更大限度的运用新媒体这一阵地,做好对青年人的引导和教育工作,将团组织的文化及精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更深远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提高团组织工作效率
新媒体具有及时、准确等特点。一方面,许多文件通知可通过网络迅速传递给每位团员青年;另一方面,在团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任务布置、通知下发、会议召开等工作时,新媒体有助于更好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团组织成员通过新媒体这一平台,第一时间得到团组织所发布及下达的通知,并作出相应的行动。
(四)增强团建工作自主性
团支部建设工作者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的多样化决定了以大政方针为基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具体的工作方案。而新媒体由于本身的特性有益于增强团支部建设工作的自主性。不仅团支部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形式与方法与团员进行沟通,同时团员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信息,提升团员的思想政治觉悟。
(一)阻碍青年身心健康
在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中,有些错误的价值观、低俗信息未经筛选而流入社会中,对青年人身心健康是极度不利的。同时青年人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参与者,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加上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较弱使得青年人在价值观树立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的虚拟化,使青年人极易缺乏在现实中沟通的技巧,导致在实际中交往的冷漠性心理。
(二)挑战工作者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时代,团支部工作者受教育背景、工作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对如何有效使用新媒体、最大限度发挥新媒体的效能所应具备的能力不足,因而对如何有效运用新媒体进行管理团员和做好团员的指导和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匮乏。此外,团支部工作者在关于掌握一定的宣传技巧,避免错传、误传,以传递正确信息,稳定民心方面的能力也有所不足。
(三)增添团建工作监管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对当代团组织成员的价值观、沟通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造成了团支部监管工作的难度。同时,新媒体的使用,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消极的信息横行,侵蚀着团员的思想,阻碍着团员的身心健康,冲击着传统团支部的监管机制,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进一步增加了团支部建设工作的监管难度。
(一)发挥多元化媒介特点
新媒体不是单一的,它有多种媒介。只有系统地掌握各个媒介的特点,避免碰触到其软肋,才能使运用新媒体进行工作的团组织更具有活力。以微博为例,其优势在于:首先由于微博可以发布视频、图片等内容,通过微博对基层团支部各项活动进行发布和通知,能够使发布的信息图文并茂,更加有吸引力,从而使得团组织成员更加自愿接受并执行这一通知。同时,微博具有评论和转发功能,这一功能更便于成员意见建议的表达,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相关通知的同时,使团支部了解到成员的思想动态,增强了团支部的存在感以及组织成员对团支部的归属感。其次,利用微博的灵活化以及名人效应等特点,将该平台用于团知识的传授等工作,吸引了成员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同时,利用微博的互动性,使团组织成员参与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寓教于乐,增强了团员的参与感,更便于知识的吸收。
(二)做好舆论防范与疏导工作
在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社会舆论层出不穷。经常会有西方的一些错误思想与观念传输到国内,各种反动势力会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输入分裂民族、国土思想,企图造成国内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团支部所借助的新媒体平台上,也会有诸多不良、虚假信息与不切实际的社会舆论。为了提高团支部活力,搞好团支部建设,基层团支部应做好网络舆论的疏导与控制工作,面对网络舆论,一方面要及时疏导,当舆论产生时要积极与组织内的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和实际情况,为成员提供需要了解的可靠信息,帮助组织度过信任危机,增强团员对组织的信服感。另一方面,要做好舆论的防堵工作,从源头下手,及时阻止错误消极信息的传播,并及时向有关机关反映情况,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
(三)提高团支部成员的新媒体建设素养
新媒体已然成为了当今团支部教育体系中不可替代的教育者角色。要想利用新媒体来提高基层团支部的活力,充分扮演好新媒体的教育者角色,需要基层团支部工作者新媒体综合素养的提高。首先应强化对基层团支部工作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使其对新媒体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避免偏见产生。培养基层团支部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修养,让团支部的理想信念渗透到团支部工作者的内心深处,规范基层团组织工作者的思想与行为,使工作者行为具备规范化和自律性,尽最大可能消除基层团支部工作者的道德缺失问题,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避免信任危机的发生。其次,要加大对基层团支部工作者关于新媒体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教育他们深入了解多媒体的特征,熟练地使用新媒体、驾驭新媒体,最终达到团工作既观点鲜明、又生动形象,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确保团工作顺利开展。
(四)完善团支部监督机制
传统的基层团支部监督方式具有范围小、不够灵活等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当前基层团支部工作的监督方法应由实体性监督转变为网络监督和实体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这一转变需要结合新媒体的特征,首先应建立专门的网络监督网站。当前各基层团支部相应的技术人才较为匮乏,资金投入不足。因而应积极引进人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监督网站,实行匿名举报政策,使支部与青年人互相监督,加大监督力度。其次,要建立健全基层团组织工作方面信息公开的相关制度,避免信息的误传错传。同时也要对信息是否应公开或保密进行区分,并建立信息公开的合法程序,进一步保证所公开信息的正确及有效性。再者,要转变人们通常认为的监督即为不信任的错误思想,激发团组织成员监督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成员监督能力,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艳伟.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
[2]陈怡帆,魏书华.以微博为平台对团支部建设的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2015.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作者简介:孟凡鹏(1987-),男,满族,内蒙古赤峰人,任职于大连民族大学团委,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牟艳艳(1986-),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任职于大连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