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杨正午
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杨正午
“探究式教学”根植于西方“个人本位”的自我价值观土壤之中。构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与我们自己的伦理文化背景有机融合,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上焕发出生命力;相适应的课堂探究模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到“自主发现式探究”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学生精神生命扩张、融合、发展的过程;最终价值追求是优化现代人格。
探究式 课堂教学 思考
“探究”是人类理解自然与社会并提升自我的一种主动进取的认识方式。“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价值引领下,学生自主求索、扩张、融合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的精神生命拓展的过程。这种“探究式教学”兴起于西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引入我国,21世纪初应用与研究达到高潮,如今却趋于沉寂。本文试图以自己的研究实践为基础,对“探究式课堂教学”再阐释与思考,为构建适应我们自己“教情与学情”的探究式高效课堂以求教于同仁。
教学方式存在于教师内在主体因素之中,主体因素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探究式教学兴起于西方,其文化传统、社会背景、价值观念造就了西方独特的探究式教学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在自己创办的贵族学校里,把学生分成两个班。对于将来可能从事一般性工作的学生“灌输”真理性知识;对于将来可能成为统治阶层的学生,把那些“真理知识”摘下权威的帽子,要学生保持清醒头脑,完全由自己去重新认识、质疑、批判进而补充、完善。后一个班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探究式教学”。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自由地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个体时空完全解放,教师几乎不给予学生任何的干预。 如今,《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界定“探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完全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学生处于一种几乎完全自由的状态中。
我国从80年代末开始把其引进“嫁接”,“中体西用”一时成为时尚。由于忽视我们的教育文化背景和学生的主体思想状态,使这种教学方式潮起潮落,有兴奋、有曲折,更有学生成长的代价。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我们理应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先进教学方式与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文化环境有机融合,既不是对过去教学方式的截然否定,也不是盲动地移植,而是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中寻求平衡,走适合自己学情的探究之路,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伦理价值观。
不少人认为“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是对立的,甚至认为在“接受式教学”中,学生不可能有发现和创新成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接受学习既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而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学生要经过积极的思考,这个过程便有学生的能动作用,并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探究的因素,或体现出一定的探究性。可见,“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是相互交融的。
从教学实践看,探究中不可能没有接受,不可能没有对教师信息、教科书信息的接受,也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去探究,只有那些有利于学生思辨,有利于启迪人生的规律性知识、主观性知识、方法性知识才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从学生的实际经验与学力水平看,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探究能力都是渐进式形成与发展,不可能是突发式的,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地从事探究学习。
因此,“探究式教学”中有“接受”,“有意义的接受”孕育着“探究”,两种方式交替运用、差异互补,逐步递进,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谈起探究式教学,不少人想到的是问题、假设、验证、解释、评价等步骤,似乎只要上述步骤一应俱全才是真探究。以科学家或学科专家的视角研判探究式教学,忽视了“探究式教学”课改的初衷,忽视了学生课堂生活的实际,也忽视了探究式教学在不同学科教学的实际。课改的初衷是改变学生过于被动、压抑的学习状态,提高自主创新精神;“探究式课堂教学”在短短40分钟内组织起步骤俱全的专家探究流程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堂教学目的,也会有不同的探究活动形式和逻辑结构。对于中学生的课堂,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求证”的证据意识,并通过“价值判断”阐释个人见解,体验实证科学的态度,这即是具有“探究精神”的课堂。
历史学科也是一门实证学科,学生探究的基本方法就是“证由史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具有思辨性又适合学生水平的历史问题,只要能“自主”地“论从史出”,价值判断,阐释自我,就体现了课堂探究精神。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人学”,历史学科富有生命价值。其中蕴含着人精神、信仰和智慧,孕育着学生人生的未来方向。学习历史不可能单纯为了发展能力,也绝非停留在“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上。中国人民大学方竹兰教授曾指出,“中国现代化之根本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人格现代化”,即由“传统人格转变为现代人格”,“逐步从自卑依附型向自主独立型转变,从消极服从型向积极创造型转变,从内耗避责型向诚信守责型转变,从保守封闭型向开拓创新型转变等”。[1]中学生现代人格的形成与“灌输”无缘,从根本上说是依赖学生自我探究、自我领悟。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就是把历史的理解权还给学生,涵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陶冶现代人格。
构建探究式课堂,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同时也必须考虑学生心理、经验与探究能力水平,不能左倾“冒进”!必须建立在“与时俱进”、“民主理性”的基础之上。“与时俱进”就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探索,与学生身心水平同进;“民主理性”就是尊重“学生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积极构建民主参与、交流对话、心灵碰撞的“精神场”,把探究、阐释过程还给学生,回归学生探究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责任,助力学生“跨越”高难度,避免“自主”变成“自流”。这就是学生“人权”民主而理性地释放、回归与拓展,这就是构建历史探究式课堂的基本要求。
总之,只要符合我们的伦理文化背景,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互补推进,形成具有探究精神的课堂生活,在与时俱进、民主理性中把探究权回归学生,涵养探究精神陶冶现代人格的“探究式教学”一定会彰显出生命的华章!
[1]方竹兰.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根本[J].理论与现代化,2005(06).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