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盛莉莉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盛莉莉
【摘 要】“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正确认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 来源 意义
雾霾天气自古就有,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可以产生雾霾。人类进入工业化以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能源的迅猛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都是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使经济取得显著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不容抹杀的,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粗放型经济过度追求GDP,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严重的雾霾天气跟人类盲目追求生产发展、过度追求物质财富有很大关系。盲目追求物质财富,在商品世界里,就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说的: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性质都是与商品生产分不开的。[1]这是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性质的阐述。
拜物教是古代的宗教,古代人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不知道这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更不知道其运动规律。当时的人只能从宗教的幻想中去寻找解释,然后把这些物神化。把物看作是支配人命运的神,加以崇拜。在文明社会中,也有拜物教现象,比如护身符用来辟邪和保佑平安。其实,物并没有支配人命运的神秘力量,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只是一种人脑的产物。拜物教就是把物当作神来崇拜。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就是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商品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支配性的角色,商品有其神奇的魔力,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们顶礼膜拜的圣物,成为神。商品似乎具有了可以决定生产者命运的神奇力量。
(一)商品的这种拜物教性质不是来自于使用价值
创造使用价值的是人的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我们可以感知得到的,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所以,商品的神秘性不是来源于使用价值和具体劳动。
(二)商品的神秘性也不是来源于价值和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间长价值量就大,就值钱;时间短价值量就小,就不值钱。这也没有神秘的地方。
那么,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哪里呢?它怎么样使人产生幻觉即使人觉得商品拥有神奇的力量呢?
第一: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必须通过物的交换来实现,这使人产生幻觉。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它表现为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私人劳动必须为他人劳动,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私人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具有社会性就必须通过交换。那一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们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而看不到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这时候就会产生幻觉,商品本身可以互相交换。
第二:价值是社会关系,但被物的外壳所掩盖,使人产生幻觉。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本身是价值的物质外壳,价值是物掩盖下的社会关系,不能把价值等同于物本身,价值不等于劳动产品本身。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作用,也会造成一种幻觉,那就是商品的运动支配者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的幻觉。在表面上看,价值规律好像一种物的运动,这种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控制这种运动,相反,这种物的运动形式控制着人。比如:产品不足时,价格会上涨,反之,产品过剩时,价格会下跌。此时好像所有人都得听从商品的运动,人受这种运动的支配,使我们产生物支配人的幻觉。
商品的这种神秘性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了,认为物可以支配人,决定人的命运,其实不然。“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由此可见,拜物教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货币关系。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必然通过物与物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来体现。在商品交换中,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就会给生产者带来捉摸不定的命运,由此人们便产生了对商品货币关系的盲目崇拜。
商品具有拜物教性质,使人对物质过分追求,过分追求物质生产,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物质的丰裕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生态环境。要积极引导人们认清拜物教的本质及其危害。要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防止其不断扩大对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侵蚀。防止拜金主义的侵蚀,金钱不是万能的,不能成为金钱的奴仆,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实现个人对金钱的真正占有,才是真正地实现对商品拜物教的扬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