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李 芳
论陶渊明“艺术化的人生”——从《乞食》谈开去
李芳
【摘 要】陶渊明被誉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归园田居》《饮酒》诗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安贫乐道的精神以及世外桃源的创建,都使得他在人们心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其人生被誉为“艺术化的人生”,本文从其《乞食》诗谈起,认为其“艺术化人生”的真谛,是对精神自由的热切追求与钟爱,对物质匮乏的完全忽略。
【关键词】陶渊明 《乞食》 艺术化人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乞食”为内容,且叙述自己乞食始末的诗歌,据笔者所知,有且只有陶渊明这一首而已。有论者云:“陶渊明不过是到一个很熟悉的朋友家蹭了一顿饭吃,他们在一起高谈阔论,饮酒赋诗,这一天过得非常愉快。世界上哪里有这样的乞丐!”我却不以为然。从诗歌文本出发,颇能见出陶渊明“艺术化人生”的本质。诗云: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开篇着一“饥”字,便蕴含了多重含义:
其一:躬耕生活的不易。
在中国文学史上,吟唱躬耕生活的诗歌不在少数,但大多都是生活优渥者无病呻吟的旁观羡慕。而陶渊明是唯一一个切切实实地参加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的的躬耕生活的人。其《归园田居》有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知,作为一介文人,刚刚归隐的陶渊明并不了解种植的规律,因此才有“草盛豆苗稀”的尴尬情况出现。也正因如此,收成不好,忍饥挨饿的状况出现也不意外。
其二:绝不回归官场的决绝。
“饥”的局面既已形成,便有是继续躬耕还是回归官场的抉择。从《乞食》诗中所叙述的情况看,陶渊明显然选择留在田园中躬耕而非回归官场。在物质条件优渥的情况下,表现对物质的不屑是容易的;但是像陶渊明这样捉襟见肘的条件下,还能拒绝对物质的诱惑则绝对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一念之间的选择就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局:选择留在田园,个体生命就会出现极大的生存困境;选择回归官场,精神世界就会骤然崩塌。比起归隐官场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宣言,此时坚持在田园躬耕的陶渊明更让人钦佩有加。
其三:留守田园的终极原因则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躬耕不易,但陶渊明留守田园,依然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深蓝色的天幕下,皎洁的月色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陶渊明虽然身体疲惫,心情却无比愉悦,他边走边吹口哨的情景可闻可见。在采菊起身的一俯一仰间,眼前盛开的黄色的菊花,满溢的香气,苍翠的远山,湛蓝的天空与洁白的云朵相互映衬,让人如此的心旷神怡!“真意”“愿”所指无疑便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
回到诗歌文本:“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在下决心去乞食之前,陶渊明有过犹豫,他走到一户人家门前,又悻悻走开,如此三番四次,是作为文人放不下身段的表现。但饥饿的事实使他不得不最终下定决心敲开一家大门:大门开启,站在别人家门前,满面通红欲言又止嗫嗫嚅嚅的诗人形象是可以想见的。这四句画面感极强,设身处地地去想,诗人所处的情境极度难堪。但正如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言“饥冻虽切”,还是强于“违己交病”。此种境况,诗人是可以接受的。
更何况,此间并非只有难堪而已:“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主人表现太好,以至于使人认为他是诗人的老朋友。其实,“新知”之意表明二人之间刚刚结识。因而,才有说不完的话,喝不完的酒——“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才有下文对于其“遗赠”的深深的感恩之情。“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如果是一位老朋友的馈赠,这样的表达就显得矫情了些。若是一位慷慨解囊的新朋友身上,则是十分合适的。
通篇看来,陶渊明并没有掩饰什么,也没有自我解嘲:他在客观的叙述自己乞食的经过,与新朋友十分投缘的欢乐,并真诚地表达对于新朋友无私资助的感恩之情。也恰恰说明,“饥冻虽切”,但精神世界确实是十分自由的。
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是“报喜不报忧”,即当他愿意将某种境况或情感表现给别人看时,实际上表明他对于这种状况的认同。因而,有人认为陶渊明《乞食》诗所表现的是他生活的困境,我却觉得不然,在他看来,比起身心不自由的官场,还是这种虽然物质困顿,但是精神却自由的生活更让自己觉得舒心。
综上所述,可知所谓“艺术化的人生”,更多的是指忽略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注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要做到这两点,却并不容易:忽略物质条件的极度匮乏,需要的是超人的勇气和忍耐力;而注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则需要过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正是因为陶渊明同时拥有二者,所以才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才创造了田园诗的新题材,也才为中国人创造出了千古灵魂的栖息地——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2]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大良学校)
作者简介:李芳(1976-),女,汉族,山东烟台人,中教一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