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叶云岭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与担当
叶云岭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革命历史,抹黑歪曲历史事实,造成普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误解和敌视,本文通过阐述历史虚无主义的特征、产生原因,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该思潮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提出建议。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它通过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观以瓦解中国年青一代的信念。经实证分析,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青年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人物与事件,以错误的历史观看待过去和应对未来。这使得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悲观的情绪,导致部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危机。
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消解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导致大学生很难认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极有可能使西方“和平演变”的阴谋得逞。历史虚无主义者大肆鼓吹西方文明,极力弱化中华文明,对待传统文化过分偏激,有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观念混乱,影响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混淆真假,颠倒黑白,模糊是非,使大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导致其难分善恶、难辨美丑,影响其价值判断。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熏陶,一些青年学生的性格也受到了很多负面影响。这些学生容易愤世嫉俗,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色彩。
从人才建设方面来讲,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降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的革命和改革,鼓吹和强调自由主义,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缺乏激情、热情和干劲。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美化歌颂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必影响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
(一)客观原因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它们通过学术研究、文学影视作品等渠道,以调侃的态度和戏说的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因为它多种多样的形式以及哗众取宠的观点,使得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不自觉中都会接受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引导,大学生也不例外。第二,西方敌对势力一直致力于对我国进行渗透。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试图抹黑乃至解构我国传统的历史观,大学生是他们潜移默化影响的重点对象。第三,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也加速了普通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正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西方敌对势力一直紧紧抓住网络阵地散播舆论,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网络上一些观点的影响。
(二)主观原因
第一,大学生们对历史有浓厚兴趣,但在新媒体时代,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呈碎片化的特征。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知识是单个孤立的,而不是整体联系的,所以导致他们对自己关注的历史知识没有全面整体的了解。第二,大学生群体有猎奇性倾向,他们对于标新立异的学说有极强的探求欲和好奇心,也易受其内容影响较深。第三,大学生个体普遍有情绪化趋势,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带有明显感情色彩;对获取的知识也很少进行理性的思考、判断与鉴别。
(一)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世界和社会,在实践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在学理上驳倒历史虚无主义,在学术上与其观点展开辩论,指出其谬误和危害;其次,社会科学者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把正确的历史事实和价值传播给社会;对政治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严加抵制和防范,对文化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则宜采取疏导和引导的方法。
(二)着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不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在国内蔓延,有一个客观原因就在于我国社会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个观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探索的道路中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和规范性矫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是铲除历史虚无主义生存的社会土壤的治本之策。
(三)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思想。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强对校内学术讲座、沙龙论坛的管理,保证其思想内容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领导和管理,确保内容和形式的积极向上。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积极引领大学生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学会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真正做到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参考文献:
[1]祖述实.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J].理论观察,2013(4).
[2]齐冰,刘志民,钟海.三种社会思潮对高校学风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1).
[3]张晓红,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J].思想理论教育,2009(7).
[4]高奇琦,段钢.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作者简介:叶云岭(1990-),男,安徽铜陵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2013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