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何冲龙
《尚书》有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楹联,俗称“对联”“对子”,是从骈文、律诗、词曲的艺术长河中汲取精华而成的对偶文学,文辞精炼,平仄相谐,构思机敏,句短意长。
在人生路途的不同阶段,楹联之于我,都曾起到过重要的启发引导作用。那些或豪迈或厚实或灵巧的文字,总会在某个时候,蓦然从脑海深处跳跃出来,有时令胸怀豁然开朗,有时在静夜引人深思,有时如春雨润物无声,有时又如灯塔照亮前方。
此地修和修义;
期间亦读亦耕。
在老家村祠堂的门口,这副楹联一笔一划地简单刻在并不起眼的石柱之上,没有雕龙画凤的装饰,也少有德高望重的长者会指着它,对着我们这群顽劣的孩子语重心长教育一番。
但有一天,一个习惯了下河抓鱼、爬树逗鸟的调皮孩童,却偶然间注意到了这两排普普通通的大字。一读觉得有趣,再读若有所思。内心深处,却不知不觉因这些文字,种下了一粒茁壮的种子。
人生在世,修行修德、“和”与“义”本该是最初始的为人处世之道。村人淳厚朴实,向来注重教育子孙后代以和为贵、深明大义。而对于历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浸染的中国人来说,安身立命最根本的两件事,便是“读书”与“耕田”了。
耕田可以填饱肚子,读书可以充实脑子。任何时代,任何环境,对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发奋读书、追求知识,都是一份于国、于家、于自身无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而耕田种地,则是一个踏过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长河的农业大国,以之为生存之本的头等大事。
楹联不会说话,有时却可以是最明事理的启蒙老师。和为贵,义为先;进可仕,退可耕。这样的理念简单而朴素,但已足够在一个少年的心里,烙上读书做事、为人处事的基本道义。
楹联的优雅美妙给人享受的同时,更有陶冶情操、提高修为的作用。
得好友来如观月;
有奇书读胜观花。
在外求学时,曾读到这样一副妙联,初见之下,心中一动。学生时期意气风发,初出家门,眼界放宽,心怀敞开,新的朋友、新的环境、新的知识,无不令人欢喜雀跃。能得情投意合的知心好友常伴左右彻夜长谈,还能时常读到妙语如珠让人醍醐灌顶的好书,那样的生活,可让一颗年轻的心不再孤单。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看似在写山水,实则是写人心。很多事情,原本就无须忧虑和挂怀,何必为他人的心思惶惶不安,又何苦为外界的纷扰反复纠结。
楹联不仅利于治学和修身,也常能影响到人的胸怀气魄和思想眼界。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读来使人热血沸腾,激励人们在困境中奋发图强。
楹联的魅力,还在于海阔天空、应景而生、信手拈来的意趣。很多风景名胜区的楹联作品,往往融情于景、情景互映,人们游览于名山胜水之间,眼前蓦然映入两行行云流水的文字,读来使人心领神会,豁然一笑,抚手称快。“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三五好友凭栏危坐,将脚下的滔滔江水慢火煮开,眼前这巍巍青山,权当是上好的绿茶。谈笑间,三江五岳一饮而下,是何等的豪迈气概。“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这是江西省九江市琵琶亭上的应景文字。“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幕,山雨霏微。”这是颐和园养云轩的怡然美景。“梳长生鹤发;妆不老峰头”,这是对小姑山梳妆亭的生动描述。“山从平地起;水向远天飞。”这是镇江北固山上的飞来神句……
凉风习习,碧水潺潺,青山不言。这些巧夺天工、寄情山水的作品,被永久镌刻在中华大地的各处名胜景点,最终成为楹联文化深深嵌入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人间的美好景致,尽在古今文人墨客的笔下,化身为有生命、有灵魂的存在。
教化、励志、祝福、美学……不同场合,不同时代,楹联对于民族文化、社会风尚、道德氛围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楹联文化传递的治学做人之道。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这是劝诫为官者要摆正心态,放低姿态,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尊重有加;看淡人生起伏兴衰成败,对一方百姓要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同时也客观辩证地道明了为官一方的职责和作用,既不可高高在上,也不必妄自菲薄。
说是机缘也好,灵犀也罢,这些初读有趣、再读有感、越读越能发人深思的独特文字,都曾在迷惘时给我指引,在奋斗时给我激励,如同一位低调但负责的老师,每当学生心灵困顿之时,便适时现身,答疑解惑,排忧解困。
文字只是载体,深藏在那些平仄韵脚、标点字句背后的,是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闪光的民族智慧,古老而又质朴,简单而又深刻,传统而又极具生命力。而唯有这样的文字,才是真正能够走进人心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