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 曾昭安
一个人在即将和人世告别之时,如果有了特别的感悟,就写上一副对联,或抒怀,或言志,或总结一生,哀悼自己,这就是『自挽联』,亦称『遗联』。这自挽联,就像是自题的墓碑铭。自挽联虽不多见,但以身教人,以情动人,在联苑中却也别具一格,是一种小小的而又不可忽略的艺术品。而作自挽联的大都是古今文人雅士,因而使自挽联更有文化含量,更具艺术色彩。
晚清经学大师俞樾有一副广为传诵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此联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成果,道出坦白襟怀,看透了人生真义, 情绪乐观,毫无哀婉凄楚之意,别开挽联创作之生面。
清代大学士、文学家纪晓岚,曾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自撰挽联云: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概述了他的从政生涯是宾、治学精神是主的生平,比喻新奇,自嘲中带有诙谐,流露出他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
昆明大观楼著名长联的作者孙髯翁终身布衣,晚年因困顿竟致卖卜为生。乃作挽联一副送别自己,联语云: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追名逐利,抱憾终生,来得匆忙,实在糊涂;吟诗醉酒,此间有乐,不曾亏负,此去甚好。此联笑看人生,大彻大悟,以自我揶揄之辞,表现出豁达的生死观。
民国万税;天下太贫。一联的作者、近代四川传奇人物刘师亮,一生喜作讽刺联,四川军阀屡遭嘲弄,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常欲除之。刘自知不为世人所容,乃作联自挽:
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借碧血作供献同胞,大呼寰宇人皆醒;
清宣无科名,民国无官吏,以自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刘师亮自办刊物《笑》和《师亮随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副自挽联仍保持这一特色。自晚清至民国,刘师亮以一个平民身份而敢公然『笑骂当局』,令人钦佩。作者回首一生,君子坦荡,无悔无怨,告白人世之辞依然故我:『纵死阴司鬼亦雄』。
清代知府杨荣绪为浙江省最清廉之官,因开罪于上官,后以撤任抑郁而终,殁之前一夕,书自挽联句云:
一死便成大自在;
他生须略减聪明。
此联正话反说,妙语嘲讽,抑塞不平之气流淌笔端。愚昧之人平步青云,聪明之人蒙难罹祸,官场之是非颠倒如此。读此联,令人于苦笑中感到丝丝悲哀。
在巾帼名流中,撰自挽联颇具特色的要数近代一位林氏女子和谭嗣同夫人。林氏自撰挽联云:
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若他年重结丝罗,莫对生妻谈死妇;
汝从严父戒哉,小妮子终当有母。倘异日得蒙抚养,须知继母即亲娘。
这副充分表露一位贤妻慈母心声的对联,虽字面上无悲楚之语,但读之使人凄然泪下。
谭嗣同夫人李闰,谭遇难后便自号『臾生』,即『忍死须臾』之意。每当朔望,必在灵前悼之以诗,高声朗诵后,常拍案大哭,并呼曰:『且将冷眼观螃蟹…… 』她的自挽联云:
今世已如斯,受人间百般牢骚,一死怎能抛恨去?
他生须记着,任地下许多磨折,万难切莫带愁来。
此联从肺腑流出,悲切感人。
革命烈士也有题自挽联的,他们的自挽联则一扫哀伤怨尤,而是慷慨悲壮,气吞山河,不同凡响。共产党员、湖南浏阳县达浒区农民协会委员长汤祥瑞被害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写成一联:
嫉恶如仇,几根硬骨撑天下;
舍生取义,一颗头颅落状元。
磊落胸怀和高尚情操跃然纸上。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长俞作豫烈士一九三〇年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就义前敌特问他有什么话说,俞作豫挥笔写下了一副自挽联:
十载英名宜自慰;
一腔热血岂徒流。
联语虽短,但充满了为信仰、为理想献身的自豪,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
著名爱国出版家张元济(清代进士、官员,解放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耄耋之年,回首人生,以一个『忙』字概括了大半生生活的艰辛和人生旅程的坎坷,幸喜晚年逢盛世,于是撰自挽联云:
好副臭皮囊,为你忙着过九十年,而今可要交卸了;
这般新世界,纵我活不到一百岁,及身已见太平来。
这副生动有趣的自挽联,一扫哀婉和凄凉的情调,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两个社会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