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报国凭一身铁骨 招魂有万点梅花——史可法联墨鉴赏

时间:2024-05-04

●刘 锋

斗酒纵观廿一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此幅行书联墨是史可法的作品。 史可法(一六零一——一六四五)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进士,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崇祯十七年(公元一六四四年),他在南京拥立福王(弘光帝),加大学士,称史阁部。史可法督师扬州,奋力抗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扬州城破后,史可法自杀未死,为清军所执,从容就义。扬州人在城北梅花岭筑衣冠冢,以作纪念,现辟为『史可法纪念馆』,即『史公祠』。

史可法联墨精品

史公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行草书潇洒如行云流水, 笔走龙蛇,气韵生动。此幅行书联墨就是代表性作品。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史公的联墨,其笔力遒劲、豪放激越,或可昭示出他的浩然正气,取义成仁的高尚品格。

此副对联,我最早是从王梓坤先生所著《科学发现纵横谈》看到,那是一本写方法论的书。

这一副对联是写读书的。读书可以明志, 从一个人所读的书,可以看出他的志向,心态和胸襟。斗酒纵观廿一史,表达了作者饱览史书,胸怀天下的抱负。炉香静对十三经, 则表达了作者潜心儒学,『退则不失为真儒,进则可以为王佐』的从容自若的心态。

斗酒观史是有故事的。这里有个《汉书》下酒的古代佳话。 据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记载:相传苏舜钦(北宋著名诗人、散文家)喜好饮酒,尤其读书时一定要边喝酒边读。寄住在岳父杜衍(字正献,曾任北宋宰相)家时,每晚读书都要饮酒一斗。杜衍很奇怪他一晚怎能喝这么多酒, 就派几个子弟秘密地去察看,后来又亲自去察看。一晚,苏舜钦正读《汉书·张良传》,当读到『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时,突然猛地一拍书案说『惜乎! 击之不中』,于是端过一大杯酒一饮而尽。当他读到『良曰: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于此,此天以臣授陛下』时,又拍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又端起一大杯一饮而尽。 杜衍看到后大笑说:有如此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其实读词也是可以下酒的,晏殊的《浣溪沙》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可以佐证。 其实,好的文学作品,好的画,好的书法,好的对联,每当读到妙处都是可以下酒的。

为什么是『廿一史』? 为什么不是『廿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然而这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最初是是四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后人称为『前四史』。 以后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计九史,被合称为『十三代史』。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史可法是明代人,故只有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再后,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 乾隆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并刊『武英殿本』。

一九二一年, 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焚香读书在中国古代也是有传统的。北宋诗人陈与义作《焚香》诗说:『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诗云: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玉溪是指李商隐的号。

至于焚香读书的好处, 明代的屠隆有一段话说得很妙:『香之为用, 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帖,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薰心热意。 谓古助情可也。…… 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十三经』是指儒学的十三部主要著作,其中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儒家本有六经: 《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统一全国后『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 在西汉,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并设有『五经博士』。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学官指学校。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 所镌内容除上述『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成为十二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去《孝经》、《尔雅》,收入《孟子》,称『十一经』。 后来又重新收入《孝经》、《尔雅》, 总称『十三经』。

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然而,十三经并不能涵盖中华『国学』,也不能替代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更不能替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后来所称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 《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此副对联是写读书的。 然而有为名利而读书者,有为陶冶性情而读书者,有为科学而读书者,有为寻求真理而读书者,有死读书者,有读死书者等等,这些都属于读万卷书的范畴。最重要的读书却是『从无字句处读书』。清朝人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此言深获我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