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Vlog+新闻”:短视频时代新闻报道的新样态

时间:2024-05-04

程小双 江家妹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一、前言

“Vlog+新闻”是主流媒体在融媒体环境下探索出来的又一条新兴话语传播途径,自2019年首次被用于全国两会报道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据新浪官方微博话题指数统计,截止2021年4月27日,微博“两会Vlog”话题阅读量达5.7亿,讨论次数12.7万。由此可见,“Vlog+新闻”已经成为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呈现方式,一方面,它为主流媒体赋能,拓宽了话语传播路径,增强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它又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为传授双方建构了一个双向的情感交流空间。

二、“Vlog+新闻”概述

Vlog即视频博客(Video Blog),是以视频为载体的记录新形式,指创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角度对真实日常生活经历进行个性化拍摄和剪辑,制作成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记录短片。[1]这种以新闻主播或记者的第一视角将采访中的精彩瞬间、新闻现场和幕后情况呈现给广大用户,给媒体行业带来新的短视频新闻传播样态——“Vlog+新闻”,既具备短视频的网络传播优势,又拥有着极具个性化的表达。

2018年,中国国际电视台首先尝试推出《CGTN博鳌行Vlog》系列Vlog并取得了较大的阅读量,由此,“Vlog+新闻”在国内崭露头角。

2019年,Vlog被广泛用于两会报道,这是我国主流媒体较早将政治新闻报道和Vlog相结合的案例。

2019年11月,央视官方微博发布了《康辉的Vlog》系列8条短视频,视频发布以后,火爆全网。其中“康辉的Vlog”、“康辉的Vlog也被抢镜”话题阅读指数分别达到达到2.5亿和4.1亿。该系列Vlog采用新闻主播自拍视频的方式进行“重大国际新闻”全程报道,实现了央视主持人+Vlog主持人双重身份的建立,在互联网平台迅速形成传播热潮,在吸引大量年轻用户群体的同时,使“明星”主持人形象深入人心,扩大了所属媒体的影响力。

三、“Vlog+新闻”的传播特征

在“媒介融合”催生出的新传播生态系统下,“Vlog+新闻”是一种移动端新闻报道形式,不断冲击和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方式,平民化、人格化的表达,满足着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在媒体的实践应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特征。

(一)传者:明快语态+人格化表达

从传播者的角度看,“V log+新闻”没有以往短视频新闻花哨的画面元素和搏人眼球的故事情节,节奏相对平缓,但却吸引了越来越多“95后”,究其根本是传播者的人格化表达。“人格化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真正标志,也是网友关注媒体的根本动力,只有人格化了,影响力才会最大化。”[2]“Vlog+新闻”由主持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来传递信息,核心在于突显强烈的个性色彩和人格属性。他们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以及体态特征,呈现出传统新闻所不能呈现出的个人情绪,以其“人设”吸引用户。

例如,在《康辉的Vlog》系列微视频中,康辉轻松明快的语态与人格化的内容表达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吸引人的表达风格。身为央视著名新闻主播,他对新闻信息的描述应具有严肃性的特征,但他却以轻松明快的语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门口为大家介绍:“这就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的单位,今天来上班了。”不是端坐在演播室的新闻主播,也不是平常端庄严肃的报道记者,此刻的康辉宛如一个老朋友,还会与网友亲密互动“这次Vlog发音对了吗”,甚至还会自嘲“自拍菜鸟的经验太欠缺了”。这种积极的人格化话语表达方式不仅打破传统新闻报道在语言表达上的严肃性,更具趣味性,也与用户产生了面对面的交流感,更具亲近性。

(二)内容:微观视角+后台型场景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曾指出:传播情景有前台与后台的划分,人们表演区域的是固定的,可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区域。前台是在观众的注视下,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是观众所不能进入的,是人内心没有修饰的地方。[3]“Vlog+新闻”在内容上出现了“后台前置”,也就是除了关注台前,新闻更关注严肃主题背后的生活化内容,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和记录新闻事件,利用新奇有趣的幕后场景激发受众的兴趣。传统新闻报道立足于宏大主题和视角,其报道场景局限在演播室,主要是主播播报的形式传递信息,而“Vlog+新闻”则打破台前与幕后的界限,通过主播个人视角,对整个新闻现场或新闻幕后进行观察和报道,切入点和叙事视角都较微观,较平民化、生活化的叙事风格,也更易吸引年轻用户群体。

例如,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日报《小姐姐两会初体验》Vlog系列为代表的短视频新闻产品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股“Vlog+新闻”热潮。记者小彭以对话、科普的口吻,谈论了“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代表和委员一定要追吗?”、“那些在两会会场的外国人究竟在干什么?”、“怎样制作一个两会爆款视频?”以及“两会接近尾声,返回温暖的家!”5个两会话题。这系列Vlog虽是聚焦于传统新闻报道所忽视的微观选题,但却引发了极大关注,在全网拥有高达3000万的传播量。这种后台型工作场景是以往未曾展现过的,它们带有浓浓的生活化、日常化气息,既加剧了报道的真实感,又拓展了新闻背景,将见闻与感受直接传达给受众,满足了用户对后台有着强烈的窥探欲和好奇心。

(三)用户:沉浸感+故事化体验

“Vlog+新闻”以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讲故事”是最为普遍的。第一人称叙事是指叙述者或见证事实的发生,是“我”叙述自身经历的事件和事件进程中自身的认知过程,具有较强的真实感。[4]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明显增强。传播者一边进行采访一边与观众互动,通过对话方式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现场代入感极强。主流媒体将“Vlog+新闻”强大的社交属性与年轻用户群体特征相结合,采用“新闻故事化”这一个性化模式叙事,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用户注意力,还可以创新新闻报道模式。

例如,在《康辉的Vlog》第一期,他不断设置悬念,揭秘媒体人工作幕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随着疑惑的逐渐揭晓,受众的求知欲在悬念化的设置中得到满足,轻松地营造出一种故事化和剧情式的体验。另外,当“Vlog+新闻”作品在微博网络社交平台上传播,社交化平台即时反馈的特点,使得用户以转发、评论的方式实现与传播者的直接互动。用户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新闻生产中,促进新的新闻文本的产生。《康辉的Vlog》第一期发布后,网友指出康辉的“Vlog”读音有误,康辉在随后的一期Vlog中及时对此进行了幽默的道歉并改正了读音,实现了双方的有效互动,使观众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四、“Vlog+新闻”走红的启示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多样的媒介形式,进而改变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短视频新闻因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受众信息阅读需求。然而,在经过井喷式发展之后,短视频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质量良莠不齐,无法满足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市场需要新的新闻报道样态引发新的浪潮。因此,在此背景下,极具现场感和参与感的“Vlog+新闻”迅速走红,在传者、内容、受众三个层面所发挥的重要意义。

不可否认,“Vlog+新闻”使新闻报道更贴近于人民的生活。一方面,主流媒体抓住Vlog天然的新闻报道基因进行内容分发。“Vlog+新闻”的真实性与记录性特征,高度符合新闻报道理念;其时长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可以支持完整的叙事和深入的思想表达,符合深度新闻报道理念。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充分把握了“Vlog+新闻”的人格化、平民化。因主播的不同,新闻报道角度、风格各有差异,但他们都一改往日刻板化、严肃化的风格,转而以平民化、生活化、口语化进行报道,使“Vlog+新闻”在极大程度去“同质化”的同时,进一步获取用户的共鸣。

五、结语

当前的“Vlog+新闻”作品也是主流媒体在融媒体领域的良好尝试。“Vlog+新闻”作为短视频新闻报道的一种可视化新形式,从传者层面来看,它以明快的话语形态和人格化的表达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从内容层面看,它采用微观视角报道后台型场景提升了宏大主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从受众层面看,它巧用故事化叙事增强了用户沉浸感。这些独特的传播特征使“Vlog+新闻”在传播新闻内容的同时,获得了年轻用户群体的认可,为传受双方都带来了一种功能性满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