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盛唐时期贵族女性服饰配色研究与创新运用

时间:2024-05-04

范雪霏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 武汉430023)

一、由单一转向丰富的服饰配色

(一)现象

初唐时期,女性裙装多以单色裙和裥色裙为主,色彩相对单一,长裙曳地,裙腰及胸下摆呈圆弧状,裙型窄瘦,妙肖形体。裁制有五幅丝帛的,也有六幅,七幅,八幅,甚至十二幅的,以朱绿,朱黄,黄白相间者为常见。

至盛唐时期,出现并流行花笼裙和百鸟裙,色彩较初唐更为艳丽,丰富,大胆。花笼裙是一种轻软细薄而半透明的丝织品单丝罗制成的一种花裙,上用金银线及各种彩线绣成花鸟状,罩于裙外,为短筒状。百鸟裙是将多种鸟羽捻成线同丝一起制成的面料所织的裙子,色泽艳丽,变化无常,不同的角度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据说穿着后“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皆见”,被贵族女性所追捧。

唐诗中所体现的女性服饰主要配色:

红:“赵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哀鸭儿。”

绿:“绿罗裙上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

黄:“烧香翠羽帐,看舞郁金裙。”“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手舞郁金裙。”

绛:“绕树宫娥着绛裙。”紫:“娟家日落紫罗裙。”

(二)原因

1.经济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昌盛,商业发展迅速。太平盛世下,农业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路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增进了各民族地区及各个国家的贸易与交流,使唐朝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将经济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因此,唐朝以“国富民强,万邦来朝”之称,在我国古代经济历史上留下了浓墨众彩的一笔。从“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贞观遗风”,到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时期的“开元盛世”,唐朝达到了一种历史上空前的繁荣与昌盛。

2.政治

盛唐时期政策开明,民风开放,“与民休息”、“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一系列轻徭薄赋的政策,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鼓励开荒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为人们追求生活享受创造了条件,同时,女权意识崛起,女性地位提高,也使女性服饰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利。

3.对外交流

盛唐时期思想开放,文化程度较高,且兼收并蓄,人们普遍知书达理,有三尺童子以不言文墨为耻之说。由难以计数的外国使节,艺术家,宗教徒,商人,旅行者等,不畏茫茫沙漠或者海波惊涛,带来的丰富多元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使集市上充满了五花八门,各具特色的服饰,风俗,语言等。通过丝绸之路的通商来往,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公元前传入南亚和中亚,约公元三世纪前后传入我国的植物染料——红花,在唐代基本遍布全国。在种植面积与商业贸易产量扩大,染料配方不断改进的情况下,织染出现水红色、莲红、黄色、桃红色、橙色、银红、胭脂等多种颜色。外来艳丽自然的黄色调染料如郁金、奕华、和黄屑,使唐代服饰染料变为丰富,服饰色彩也变得绚丽多彩。在如此环境下,这种对美与时尚的追求从宫中(王室),贵妇(富商太太,官僚夫人等),社交名媛,到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穿着起艳丽的裙装。婆罗曾在《舞论》中提到“艳情常由常情欢乐而生,以光彩的服装为其灵魂。”将世间无论是清纯的,浓艳的的,光彩或美丽的物都冠以“艳”表示。唐人深受佛教美学的影响,形成万物有情、万物皆有生命之说。故在服饰的发展中,艳丽的色调与新兴的装饰图案结合,使唐代服饰的色调由古朴单一变为明亮艳丽的色调,并且洋溢着浓厚的异域风情,使唐朝服饰真正达到了绚丽多彩的程度。文化上与外族的交融吸收,思想上的大胆开放,热情浪漫,使妇女的服装以中国传统服装为基础,胡服为辅的穿着艺术逐渐形成。

4.技术(丝织业)发展

唐代手工业发展,丝织技术精湛,技术高超,由隋朝时期的织锦发展,吸收外来装饰纹样,以清新华美,富丽的艺术风格,结合联珠纹,团案纹,对称纹,散花纹等纹样,创造出一批批精美的作品,由此出现的享誉世界的“唐锦”。“锦”代表着中国古代丝帛织造技术最高水平,一改汉魏六朝运用经线起花的传统织法,以纬线起花,用两层或三层经线夹纬线的织法,故“唐锦”又称“纬锦”。官僚和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介质印花”技术高度发展并备受推崇。绞缬,夹缬,蜡缬,介质印花在服饰上应用,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锦色彩更加斑斓。

当时,以红色“石榴裙”最为受众,《开元天宝遗来》中记载:“长安仕女游春,野步通名花则设席藕草,以红裙递相插桂以为宴幄”可见红裙之流行。而红色的原布染色,则来源于丝绸路上往来贸易的“红花”一物,此物追溯源头应是印度波斯一带,通过贸易进入中原市场,染出红色裙装于纺间流行起来并备受贵族女性喜爱,如盛唐130 窟窿面《都督夫人礼佛图》中,都督夫人穿着碧罗花衫,外套“v”形坦领,披绛地花半臂,肩披白罗花帔,下着红地石榴花裙,盛唐第217 窟西壁龛顶,在门口迎接释迦的姨母等人,一女子身穿红色锦衫,披绿罗长帛,着绛色长裙,随着印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唐代出现夹缬,蜡缬,绞缬和碱印(碱缬),故服饰上精美的花纹也为服装增色不少,层次丰富,晕染烂漫,促成了色彩斑斓的盛世大唐。

(三)图案纹样的丰富和加持

唐朝服饰的色彩非浓艳不取,各种艳丽的颜色争相媲美,并加之以金丝银线,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祥瑞四方,一改以往天赋神技的创作思想,写实以真实的花草鱼虫等图案于帛纱锦服之上,精巧美观,生活艺术化程度极高,凸显出中西合璧,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如几何填花纹,忍冬纹,,来自西域的卷草纹,葡萄纹,对狮纹,还有带有佛教意义的宝相花纹,迦陵频伽鸟等纹案。盛唐莫高窟217 窟东壁菩萨服饰纹样体现了在小衣上的几何纹中填孔雀眼花纹,形成连续图案并加以红,白,绿三色组合搭配,进一步强调了纹案间鲜艳明亮的色彩融合与对比。莫高窟57 窟扎壁菩萨衣带纹样是以红色衬地与黑白相配,三色形成强烈对比,体现着大唐气魄的张扬。一座永淳二年的墓中,发现的红色锦条花边,以墨绿,黄,棕,白等颜色丝织成花纹,并以白色珠扣和黄色晕绸饰于其间,可见纹案形式与配色之丰富。

二、唐代女性服饰中所反映的大国气魄

盛唐,是历史上最璀璨辉煌的一笔,有着“万疆来潮”“世界经济中心”之称。提到唐朝,人们不由自主的第一反应便是富丽堂皇,自信张扬,兼收并蓄,盛世之象等形容,正所谓“衣冠之海,有容乃大。”唐朝服饰中,包含着许多盛世的开放思想与气魄。

文化自信。作为当时各个民族与国家交互的重要场地,传统文化,生活,观念不断接受着新型外来文化的洗礼,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便是胡服在女性间的流行,追根究底,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里,对外来事物的广而包之,择其精华兼收并蓄。“胡化”倾向推波助澜,但最后胡服逐渐汉化,并不断改良,在唐人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将外来文化转换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后世服装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等能力至今无第二个朝代能够达到如此高度。《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鞋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也。”更有太平公主着男装(胡服)的历史记载。

大胆创新,宽厚谦逊,思想开放。设计与美学高度发展的基础是思想上的开放,纵观其他朝代的艺术与文学作品,绝对达不到唐朝这样的大胆,浪漫与绚丽。连李白这样的诗人都忍不住赞叹“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对比色的盛行始于唐朝,较唐初服饰的温和明朗而言,盛唐时期的服饰整体色彩艳丽厚重,如初唐第375 窟的菩萨,其色调以低纯度的橘黄与褐色搭配,尽显淡雅含蓄,而盛唐第320 窟的菩萨,色调则以粉绿色为主色,又与橘黄,兰绿等颜色形成强烈对比,整体色彩风格色彩妩媚而艳丽。

三、创新运用

(一)染料(染布)技术的创新运用

古法染色方法多样,堪称最主流的方式则是草木染。

人类社会早期衣服染色来源主要为矿石,但因其多处于“颜料”而非“染料”的状态,且着色度不够牢固,色系的丰富程度有限,色彩纯粹度与通透度也难以保证,所以,另一类易取得,易提取有色物的东西——植物,被运用进了染制的环节。染色的原料作为纯天然的染料的好处有哪些呢?

首先,它是健康的无污染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可以直接染于天然纤维上,操作方便,有些甚至有杀虫防蚊的功效。在工业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化学染剂充斥着各个染色工厂,甚至有些无良商家利用更加廉价的刺激性的污染化学原料去给服装着色。这些物质正在潜移默化的伤害着人们的身体,污染着自然环境,仅仅是环保这个主题,现代相关工业就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学习,改进和创新。其次,草木染的持色度高,保存时间久。从如今发掘到的服饰文物上持续千年仍绚丽夺目的色泽度能看出,和现在快衣品牌洗几次就掉色的服装形成鲜明对比。

古法染色在一遍遍浸润,锤炼,等待,着色中,一遍遍的巩固和加深,质量上乘。能使人在锤炼的过程中体会人与自然的联系,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手工艺,更是应该被继承和复兴的,但因工序复杂,要贯彻其理念,必须将其优势发展创新,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善其缺点,将艺术与环保融入生活。

(二)服装上创新的色彩搭配

年轻的群体中似乎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显示成熟,逃避亮色,服装多以黑白为主,对比色的服装搭配似乎只会出现在时尚杂志或者时装秀上。但从敦煌的壁画上我们的能清晰地看到当时穿着上大胆明亮的配色,不分年龄,不计男女。如红配绿,蓝配橙,黄配紫……但如此极致的对比色融合在一处,却又恰到好处的和谐,它们恰到好处的相互穿插,在有序中无序,在无序中又显得错落有致,显示出了工匠极高的审美思想。这正是现代服装色彩搭配应该学习的地方。突破陈规,打破僵化思想,将这样的配色运用到服装的设计搭配上,打开新的服装市场,创造出新的流行风格。当然,提高群众的思想包容度是重中之重。

敦煌壁画中最给人震撼和记忆点的,也是其最主要的色彩,便是红,青,绿三种颜色。其中土红和青绿是最深入人心且极具代表性的搭配色。在壁画人物服饰上色彩色块对比与协调,整体来看均以大色块各位一块进行搭配,既符合世人审美需求又给人以震撼的色彩撞击感,大小色块的协调,加以配饰图纹的装点,使立体感增强。如第328 窟西壁龛顶说法图中的听法菩萨,供养菩萨等造型,大面积使用红绿相呼应,以少量灰色和棕褐色起协调过渡作用,缓解红绿撞色的冲突之感,辅以改善明度对比和纯度对比的技巧,使图像极具特色。这种特色造就了敦煌文化的辨识度,无论是以敦煌为主题的插画,与其联名的美食活动亦或是敦煌的相关文创产品的艺术创作,都不乏这样的颜色搭配。生活中如喜茶,乐乐茶的敦煌联名款的包装袋,汉服店上新的汉服,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插画壁纸……也许古代工匠也没有想到,这样的色彩,在千年之后,又重新运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独一无二的颜色,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掀起一股中国风。在服装方面,从汉服复原开始,更多的人注意到了本民族的服装,中国的风格,它给予设计师新的思路和灵感,出现越来越多相关主题的服装设计展览,如“绝色敦煌之夜”、“锦绣中华——2019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盖娅传说HEAVEN GAIA19 春夏主题【画壁·一眼千年】时装秀”……更有由敦煌研究院与北京服装学院,英国王储传统艺术学院等单位共同成立的国际组织“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共同研究敦煌与大唐文化。

服装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历史中或不可缺的部分,作为中国最鼎盛时期的唐朝,在那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巅峰时代,唐代的服饰堪称一个泱泱大国生活的缩影。唐代服饰既是对中国历代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精华的承采,又是对异域文化风格的吸收与采纳,具有鲜明的异域色彩。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更应该理解其精神内涵,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不能简单地理解传统服饰,一概而论。总有人理解着,鲜艳的“大红配大绿”就是我国传统服饰最大的特色,这种毫无概念的浅表发言着实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侮辱,正如同叶锦添曾批评道“有些设计师只追求表面的浮华,并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那我们究竟应该从服饰中去感受什么呢?是精神内涵。

应该去感受那超越表面视觉体验的精神内涵,注重内心真实地感受。创作服装不是简单地元素的堆砌,只有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想法与思考,深刻的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化为己用,融会贯通后,通过服装这个媒介,去传递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理念。这才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这才可以称得上是有意义的设计。

(三)唐文化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盛唐特殊的颜色是中国特色文化绝无仅有的瑰宝,它是历史长河中独一无二的特色,具有辨识度高,特征性强,受众程度广等特点。敦煌壁画深受宗教艺术色彩观念影响,主要以红、青、绿三种三种颜色为主,附以黑、白、黄、蓝等色彩展开创作,突出表现在明度和色彩的互补上展开对比。

举例来说,设计一款帆布包的布袋,市面上相关产品多如牛毛,其中多以米白色,黑色,黄色为底色附加以印花图案的设计为主流趋势,走在街上着实有些“千篇一律”,因为这样的产品基数大,特征性不强,记忆感弱。由此进一步得出,若吸收敦煌壁画中服饰的配色,如用不同层次的粉绿搭配土红与石绿,在帆布袋上进行二次创作,例如使用大面积的土红色与青绿色色块进行撞色搭配,加之以轻巧的土黄色、白色的装饰纹样,它会凭借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立刻在众多帆布袋中脱颖而出,就好像汹涌的浪花一层层的拍打在岩石上,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它是鲜活的,在跳动着的,触手可及的。

现如今“国潮复兴”已经兴起,这种既传承着中国千年以来的文化艺术,又符合着社会与市场发展导向的潮流,应把握住中国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经典永流传,继而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更高的时代层面。而将唐代的这种色彩搭配融入到新兴的设计作品中,更是对中国设计领域的一次巨大的推进与改革。从唐代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最具有记忆点的“中国特色”的色彩搭配,将重要的部分以纯度极高的色彩在画面中反复出现,这些典型的色彩元素出现的频率越高,画面的动态效果就会越明显,风格特色就越鲜明。将壁画中反复重复的绘画技巧特点运用在新的设计创造上,打造出独特的极具辨识度的“中国色彩”,就像能使人迅速联想到国旗的大红配金黄,青花瓷上极具风韵的青色与白色混合,他们在世界的市场上流行着,张扬地打着中国的名号,诉说着中国的故事。色彩的流行绝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由单一的元素所造成的,它包含着一个时代对文化艺术,生活审美,政治经济,空间节奏,好坏兴衰等等方面的缩影。它将如何被运用,还要看如今的青少年如何妙笔生花,如何成就新一代风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