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傅雷家书》中的钢琴教育思想

时间:2024-05-04

王楚冰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330022)

一、引言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他的儿子傅聪,是世界著名钢琴家。从一九五四年傅聪出国赴海外求学直至一九六六年傅雷去世,家书成了父子间联系的精神纽带。一九八一年,经整理编辑的《傅雷家书》初次面世,至今已有三十七年。期间收录的书信内容侧重点几经调整,始终长销不衰。在家书中,有傅雷侃侃而谈的艺术论和音乐论,有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还有对中外文学的探讨等。一九五五年三月,傅聪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由此开始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崭露头角,后经进一步的求学深造与父亲家书的指导教诲,一步步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傅聪的成功,不仅是他自生勤奋努力的结果,更显示了傅雷教育理念方面的成功经验。因此对《傅雷家书》中有关傅雷教育思想方面的探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的研究视角将聚集于家书中傅雷对傅聪在钢琴学习道路上的教诲上,经过整理归纳,从钢琴技巧提升、人文涵养和生活感悟这三个方面对傅聪琴技、学识、生活的影响来谈傅雷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技巧的提升

(一)基础与规范

傅聪是一位合格的琴童家长,他懂得提醒傅聪如何高效的练琴:

第一,看谱时多哼唱,弹奏时少哼,曲子相当熟练时宜“默唱”;

第二,在弹奏曲子时不能光弹,而是要适时地思考,分析曲子的画面感和意境,推敲乐曲的结构、章法、起伏等,以此来帮助自己的感情更明确和稳定;

第三,上完钢琴课后马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弹一遍,仔细体会更改的细节,并将自己原来的方式与老师改过的进行比较,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以此得到舒适的表达。

除了在练琴细节上提点傅聪,傅雷还格外注重乐理的学习,先有理论基础再谈实践。傅聪出国之前在北京学习语言时,他就强调乐理要学的扎实,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乐理却一定要有初步概念,这样在语言不通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对音乐的学习进度。

(二)分配与效率

傅聪早年准备离家求学时,傅雷就嘱咐他一定要保证自己的练琴时间。其次就是在情绪波动的时候,也要始终保持学习进度。勤修苦练是成为艺术家的必修,而傅聪在这一点上也一直不曾懈怠。

在每次充足的练琴时间里,练习的内容也要安排的有效率。傅雷给出的建议是:先选择作曲家,其次是选择作曲家们不同时期的代表曲目,这样的练习就能对每一类曲子举一反三。最好还能将曲目归纳为用来学习和辅助练习。有这样明确的练习思路就以最小限度的精力与时间获得最大限度的成绩。

(三)情感与理性

傅雷认为,所有艺术中音乐的流动性最为突出,一方面它是时间的艺术,其次是感官与情绪刺激最剧烈的艺术,所以与个人的情绪影响特别密切。演奏者对于乐曲的了解与感受,会因时因地因情绪而不同,演奏开始后还会在细节、层次、语调、强弱等处理上存在许多变化,这些情绪与音乐的变化事先不能预料,亦不能临时由意识控制。因此,让理性与情感达到平衡才能真正达到最美的人生哲学与生活艺术。

(四)台风与准备

傅聪第一次参与比赛时父亲就提醒他:练琴时要多抑制情感而着重于技巧,运用理智一定能减少疲劳,同时要休息充分保养好身体以保持饱满的精神,对于比赛的态度不宜有强烈的好胜心,尽力去做然后顺其自然。在之后关于参赛的问题上他也给出自己的建议:先考虑自己的技术是否合适,是否能把握比赛庞大的曲目量;其次要考虑导师的建议,在自己近期学习计划中是否适合参加比赛。

三、人文涵养

(一)音乐学理论

作为翻译家的傅雷,时常为自己的儿子翻译国外作曲家传记,为孩子的理论学习提供便利。弹奏作曲家的作品,应该对他们的生平经历有充分了解,这样有助于理解音乐作品,以达到与作曲家的气息,风格一致。傅聪早期接触肖邦较多,傅雷为他翻译《肖邦传》,和他交流浪漫主义时期的历史人文;傅聪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傅雷为他寄去罗曼·罗兰论莫扎特的文字,并与他探讨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风格;傅聪专攻斯卡拉蒂时,傅雷为他解读文艺复兴时的人文背景…不论傅聪练习哪一时期哪位作曲家的作品,作为父亲的傅雷都会及时与他交流,帮助他把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达到平衡。

(二)中外文学

在文学教育上,傅雷始终相信要培养好一个音乐艺术家就应该施以东西方相通的全面教育。因此他在文化教育方面,一边注重中国传统文学的学习,常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学气息、兼具趣味性的寓言和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的散文为辅,将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希望傅聪能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

另一边,他会引导傅聪了解西方文化,与他分享西方著作,如马丁·库珀的《音乐遗产》,罗曼·罗兰的《古代音乐家》、《论希腊雕塑》等,涉及的内容丰富多样,大大扩充了傅聪的学识与眼界,让他能够以多方位的视角来体验音乐艺术,保证持续的创新表达。在这样的熏陶下,傅聪也确实在艺术研究的高层境界中,找到中西方相通的根源,以一个东方人阐释的西方音乐,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一定贡献。

(三)美术学

傅雷在书信中常与儿子赏析西方的雕塑与建筑,这些跨领域的鉴赏眼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正如傅聪自己所说:“最显著的是加强我的感受力,扩大我的感受范围。往往在乐曲中遇到一个意境,一种情调,仿佛是相熟的;事后一想,原来是从前读的某一首诗,或是喜欢的某一幅画,就有这个境界,这种情调。也许文学和美术在我心里多装置了几根弦,使我能够对更多的音乐发生共鸣。”①

四、生活感悟

(一)理性思考

1.逻辑思维

傅雷注重培养孩子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对儿子进行文学教育时从来不直接讲解,而是让孩子先讲,遇到不懂的地方也只是旁敲侧击或通过不断的提问来指引。这样的训练也帮助傅聪在音乐理解上既运用审美直觉,又运用理论、逻辑和史学方面的知识来充实。

2.做总结

傅雷在家书中多次希望傅聪能够通过写信来将自己的形思想作总结,写下来才有系统。傅聪的感受性极强极快,这既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缺点。因此他提醒儿子:新感觉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表面,而是要仔细分析新的东西与自己原来的观念、情绪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通过这种方法来巩固新得到的感受或观念,以此让自己的演奏风格趋于稳定和成熟,智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不钻牛角尖

人生是多方面的,艺术也同样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傅聪有时太片面强调艺术,容易自以为是地钻牛角尖,以为自己走的是独创而正确的路,这对艺术是危险的。傅雷提醒他,应当用扎实的学识充实自己,用冷静客观的批评精神不断地检验自己,避免沉浸于自己的理想,保持高原绝俗而不失人间性、人情味。

4.有计划性

傅聪在外学习免不了繁杂的生活琐事,傅雷时常提醒他,需要有全面计划以免因事故陷入被动的境地。劳逸安排恰当,生活和学习正规化,才能维持身心平衡以至于持久,而持久才能出成绩。

(二)感性生活

1.触类旁通

傅雷深知音乐的理解并不能太偏重音乐本身去领会,需要多与音乐以外别的艺术结合,音乐所表现的境界往往比别的艺术更丰富、神秘、抽象,因此他提醒傅聪,真正的演奏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体会,保持心胸开朗和好奇心,才永远能有新鲜的内容表白。

2.与自然亲近

傅聪学琴时常疲于练习,傅雷常劝傅聪应多与自然亲近,几天不练琴并不会损害技术,生活越紧张越需要多与自然亲近以维持身心平衡。到郊外散步感受自然风光,无形之中能够更新感觉解除疲劳,洗净心灵中的尘俗气,劳逸结合对艺术来说只有好处。

(三)完善的品格

1.真诚

傅雷很注重“真诚”二字,他教育傅聪: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只有虚心地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只有建筑在了解自己和别人上面的爱,才不盲目。做艺术家应该要比做人更加真诚、敏感、虚心。遇到前辈和大师,更是要真心请教,听从他人意见才有收获。

2.反思

每当傅雷通过唱片或电台听到傅聪弹奏曲子时,都会与儿子分享他的感受,他以身作则地教育傅聪学习应当时时反思自己:在琴技上,让录音机成为学习的镜子,练习时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灌注唱片后,不要停滞于自己的成绩。做艺术家,应博览群书加上深思冥想,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向他人借鉴,从别人的镜子里检验自己的感想。

3.矛盾

艺术家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演变和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所以在傅聪刚感觉到技巧与理想的矛盾时,父亲教导他不要烦心,将来还有更多的矛盾,解决一个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艺术追求无止境,因此矛盾也是解决不完的。艺术家追求完美,常常陷入苦闷和矛盾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保持愉悦的心情。

五、结语

傅雷的音乐教育理念始终有一个特点,即三维一体:从与音乐本体相关的技巧出发,到艺术文学的探讨,最后升华至生活的感悟,层层递进,由近到远,始终在为音乐艺术服务。正如傅雷所说的,“太偏重音乐本身去领会音乐,久而久之,会减少艺术的新鲜气息”②。因此傅雷的教导从来不拘泥于音乐艺术。这不仅饱含一位父亲对儿子谆谆教诲,更是作为文学工作者的傅雷思想的折光。在音乐生活愈来愈丰富多彩的当今,钢琴教育方法的研究不断更新,《傅雷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始终像一块丰碑,屹立在无数音乐学子和教育工作者前进的路上,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

注释:

①傅敏.傅雷谈音乐[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②傅雷.傅雷家书[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1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