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传统木雕技艺的创意点睛和故事升华

时间:2024-05-04

摘要:两创”方针同样为木雕行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创作引领的主线思维。锲以为,汲取怀化文化资源养分,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来推动传统木雕技艺的创意点睛和故事升华显得尤为重要。树立“聚集历史精髓,创造精髓历史”的理念,把怀化精髓文化纳入雕刻创作的视野;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融入雕刻的作品当中;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路引领木雕创作的创意转化;木雕创作既要要舍得““割爱”也要利用“伤疤。”雕刻创作同样要有“声东击西”的思维,善于联想与嫁接。

关键词:传统技艺;创意;聚集;创造;精髓历史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3-0021-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3.013

一、前言

***总书记曾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首次提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两创”方针与“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并驾齐驱。“两创”方针向世界宣誓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原则,从领袖思维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路径。“两创”方针,无论是从中国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需要出发,还是从世界文化大不同、大环球、大视野出发,都让国际社会心悦诚服,须臾不会让每一个负责任国家、真正智慧国家的反感和排斥。笔者是怀化市第六批非遗项目榆树湾木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笔者认为“,两创”方针同样为木雕行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创作引领的主线思维。锲以为,汲取怀化文化资源养分,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来推动传统木雕技艺的创意点睛和故事升华显得尤为重要。

二、树立“聚集历史精髓,创造精髓历史”的理念,把怀化精髓文化纳入雕刻创作的视野

比方可在雕刻创作中增加一些“非遗”项目的内容,如赛龙舟、上刀山下火海等,让各地的艺人们交流技艺,增强自豪感,使“非遗”项目受众范围得以延伸。又如: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市域内各民族文明的记忆载体,体现着市域内各民族不同的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蕴藏着市域内各民族精神的DNA,是市域内各民族祖先留下的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雕刻作品应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用最大的努力挖掘故事,创意转化,点睛主题,升华故事。怀化市地处大湘西地区,位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南与广西、西与贵州、北与湘西自治州接壤,居住着汉、侗、苗、瑶、土家等5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0%,被称为“多民族文化村”。长期以来,50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浓郁多彩的地域与民族文化。其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颇多。

据2009年非遗普查统计数据,怀化市非遗资源总量达3200多项,遍布13个县市区,涵盖所有10大门类、100多个种类。截止2018年5月,全市共有国家、省、市、县级保护名录项目共355项,其中,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14项,省级保护名录33项,市级保护名录88项,县级保护名录220项。全市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有57项。怀化丰富的文化资源尤其是非遗资源正是为我们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关键是看我们自己有没有“接二连三”的故事升华。从五溪大地的本土资源寻找木雕作品的故事提升和提炼精神文化标识。我在几十年的木雕树根寻找和精雕细作的历程中,得出最大的一个体会和最想要的一个东西,那就是“木雕要在生雕养雕的地方找故事,实现故事升华”。笔者创作的作品《黄金甲》于2015年11月在第五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获银奖,《大乐园》在2016年9月在第七届湖南省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中《大乐》获银奖,这两件雕刻类作品无不是故事的赋能赋彩。笔者在长期的木雕创作中从不脱节与怀化五溪大地上的资源挖掘与故事提升。有人说木雕是死的,主要是怎么把它搞美,这不无道理。木雕是活的,看你怎么把它“雕”活。譬如:我们在创作时,要想到其特点是既讲体现,又讲体验,重在体现,但要想到体验。在几十年的时间中我深刻地认识到:要雕刻好根雕作品,不能就根雕谈根雕,要跳出根雕创作作品,必须要有对生活的体验,并准确地体现出来。这里说的体验是指让人产生联想的体验,既不同于戏曲的“幻觉艺术”,亦不同于“程式化彤体语汇”。通过体验去寻找生活的内涵。把握人物的性格,感受民族的精神。总之,要找到根雕的灵魂。

三、将“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融入雕刻的作品当中

笔者曾经多次深人到侗乡的村村寨寨体验生活。侗族村寨多喜依山傍水建造,村前寨后,或溪水长流,或群山起伏,或梯田层叠,村头寨尾,树影婆婆,栋栋农舍,依翠偎红。房屋构造尤为独特,多为三层杉木结构的吊脚楼,上层作粮仓晾楼,中层住人,下层圈养家畜。遍及侗家山寨的鼓楼、风雨桥,更是风姿各异。鼓楼、桥梁的悬梁立柱和牌坊横匾上附有奇花异草的工笔绘画,翘角屋脊上配有飞禽走兽的泥塑木雕。这些形象逼真的绘画,栩桐如生的塑雕,将建筑物裝潢得更加富丽堂皇,与红霞、绿树、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诗意盎然。侗族人喜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衣,着装的是编织着民族色彩浓郁的各种图案花纹、工艺精致的侗锦、侗帕和刺绣。青年妇女的妆饰品为特制的银梳、银耳环、银项圈、银扣链、银手镯等。侗族人民能歌善舞,侗歌委婉悦耳、用芦笙、竹笛、木叶、琵琶为之伴奏。掌握了这些素材,对根雕创作就能把握好分寸,准确地体现出来。雕刻作品需要以“人”为承载者的活态展现,须臾不能脱离人民及其实践活动。倘若脱离了人民大众守护传承的社会实践,就会“物化”成为无生机的废物。雕刻作品应一手托着历史,一手连着未来。为此,我们在推动雕刻作品创作时,用发现当地之美的眼光、看世界的眼光、捕捉需求变化的眼光推动雕刻工艺创意生产,以“用”字引领,不仅为个人或家庭生活所用,还包括为公共文化、公共建筑、公共艺术所用,多做让老百姓见阳光、有笑脸的产品。

四、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路引领木雕創作的创意转化

笔者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玩雕,对木雕的设计关键要有创意,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木雕题材没有局限,思想开阔,中西文化运用得体且善于发现木雕本身的东西加以呈现。这样设计出来的木雕作品能利用材料最大的特色,展示出最迷人的风采。设计切合主题且大道至简。设计思路新颖且符合实情。西化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最终目的是中国化的现代雕刻,这种雕刻技法到设计呈现是中国的,但不是古董,我们志在役古,不在复古;同时是现代的,但不应该是洋货,我们志在现代化不在西化。比如,我创作的《金钱老爷》,采用堆、雕、贴、画、衬五种技巧和刻、压、划、刮、刺、凿、破等刀法制,在充分表达审美思想情感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巧用石料原有俏色和形体,利用根雕特有特色雕琢出事物的质感,“动”与“静“”粗”与“细”形成强烈对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被收藏为怀化城区锦乡五溪首个非遗基地,成为打门柱,该作品“动”与“静”形成对比,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真实和动态的韵律,这幅作品主题来自生活,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人说木雕雕出了石雕的效果,这作品丑都有三成,笔者从中领悟到这个道理。

比方,笔者创意设计的《一种榫卵结构的七木拱桥》,2020年5月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19.2L383781.1,证书号第L0558992号。采用的雕刻技术背景是:传统木桥采用的是多根木料重叠横搭式结构,本实用型七木拱桥采用的是拼接式,拱桥越重,桥的结构越紧,也可在上面搭建各式建筑;采用的历史艺术价值是:历史上的周宁禾溪(三仙木拱桥),长18.4米,宽5.4米,桥屋7间,用了6根杉木柱,穿斗式木构架双级顶;而屏南木拱廊桥的木塔结构,用61根圆粗杉木作为纵梁,10根横串梁木(俗称牛头),8根X型木架来避免桥身左右摇摆;采用的科学原理是:目前七木拱桥,需要6根短粗杉木,采用榫卯结构,分左右各3根搭在一根双口架内口座上,共7根主要木料,组成拱桥的核心,座落两岸平面上,再将适量木板拼合成拱桥桥面即可。本实用新型木拱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省时、省料、工期短、无需桥墩,且不受气候热胀冷缩影响,充分利用力点,从而节约材料,并将传统的重叠横搭式结构进行了改变,让七块榫卯木料卡在一起形成其核心,减少了建设成本,其模型还可用于教学模具和旅游产品。

五、木雕创作既要舍得“割爱”,也要利用“伤疤”

我们在雕刻创作中经常有不能舍弃的纠结,但也要舍得“割爱”。但有时,一个根须,一个“伤疤”,却不要急着修理,这时有可能带给我们创作人员的是无尽的想像空间,作品要有坚韧的雕琢毅力与可珍藏的创作愿景,甚至敏锐思维一下之成为木雕上的璀璨之星,正是如此,我们的创作皆在无尽的转述里浮现。比方,我们站在一座古迹的氤氲里,看见远古的传奇和内蕴的闪烁,审美或建筑的力量通过无形的恪守呈现。无以为美的美,无以为丑的美,各种形式的弥漫,令徐缓的主题,雕刻自然有其瞩目的温馨。言语并不能完整地叙述,而雕刻的美能。时间流走,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或坚守里奋发。我目睹的事物可能并非是那样的,而传承了悠久的缔造则实实在在地阐述了内蕴和力度。

六、雕刻创作同样要有“声东击西”的思维,善于联想与嫁接

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个内陆地区最大的妈祖庙,其门坊的石雕远看很壮观,近看很活现,门头上的桥、镇,大家以为是芷江的风雨桥,我曾架楼梯双手抚摸过浮雕,上面标注的桥不是风雨桥而是河南的洛阳桥,上面的镇不是芷江镇而是汉三镇,可见在清乾隆时期,前辈工匠就善于“声东击西”抓创作。笔者创作《龙腾九州》时,采用了“声东击西”的方法,此作品系千年乌木金丝楠,材质优良,造型独特,所形成似象非象的吉祥动物和图像,无形中自然彰显出轩昂之气魄,流畅的造型、古铜古色的金丝,在灯光下呈现出一步一景,似龙、似云与各种动物一起游乐。犹如天马行空、游龙出海,达到了神旷的效果。创作《乌金刀》,遇千年乌木金丝楠树根料雕琢而成,作品全长.1.60米,刀宽22厘米,刀柄70厘米,手柄尾部造型自然好象燃烧的神火。又雕刻了火炬的形状,手柄往刀尖三分之一处是一树瘤子,雕有吉祥火云图以示吉祥。底座与大刀形成45度斜角时请您注意,大刀是劈进树根的——它是一个整体物件。再配一个反U型底座更彰显大刀的神力。该作品多取根材天然之形态,构图绝妙,表面凹凸变化精微,画面多呈通透式,内里空漏奇崛、沉稳凝重。其运刀细腻圆浑,镌刻亦佳,刚劲雄秀,游刃有余,颇具金石铿锵之艺术气息。所出佳品,善以小见大,其场面宏阔,是隽永回甘的艺术妙品。

作者简介:王湘元,怀化市鹤城区养元根艺工作室,工艺美术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