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现状调查

时间:2024-05-04

摘要:以北京市东西城小学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校内外实践活动概况、数字媒体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进行调查与归纳,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路径和机制,探柠‘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的创新发展情况。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实践活动;数字媒体;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247-02

一、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应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纽带联结教学与德育,推进传统文化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北京市教委启动“北京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升项目”。项目提出:在中小学教育中,应适当开展吟咏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有条件的小学应专门设立传统文化类课程,如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在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更是应当增添经典诵读、诗词文赋等的比重。

北京东西城区对传统文化教育高度重视,切实要求了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将诵读、书法、传统艺术等元素融入了小学课程教材体系,加大对中小学课程教材使用的规范管理,改进美育,以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北京市东西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内实践活动概况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勺戎功举行一系列校内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丰富,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京剧艺术、书法艺术、国学经典、中医药文化等。活动形式也生动多样,包括主题讲座、主题比赛与展示活动、学生自学与作业展示、校园环境布置等。

(一)主题讲座

北京市东西城众多小学整合社会资源、校友力量,引进传统文化从业者、专家、学者、教育者、教育机构等,在校内开展传统文化相关主题讲座,增加小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例如北京民协曾走进西城区半步桥小学,向小学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东城区府学小学也曾开展以“老北京的春节”为主题的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以“传诵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诵读讲座、“中国汉字的历史与意蕴”讲座等。

(二)主题比赛

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一直以来是北池子校区特色活动之一。《中华古诗文读本》共十二册,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收纳301篇古诗文,校区将诵读内容分层并设立奖项,如学生背诵完《子集》,就会得到“子集小博士”奖。

(三)学生自学与作业展示

充满童趣的原创绘本、创意满满的思维导图、图文并茂的阅读随笔、读书记录卡、设计导游词……这是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的语文作业。为了创新教学方式,在作业布置l二“重质轻量”,提高课堂效率,把更多快乐的童年时光留给孩子们,灯小的优质教育资源带一直致力于作业的有效性的研究,每月各校区都进行学生作业交流与展示活动,师生相互学习和促进。

三、北京市東西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外实践活动概况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作为了学校教育的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希望学生们能通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知行合一”中真正的成长。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善于运用校外教育渠道,积极执行“文化·传承2030工程”。各小学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游览少年宫、博物馆、历史文化遗迹的方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其阵地作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立足北京市优秀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索“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通过组织探访名人故居、了解名人事迹、研究历史建筑等多种形式,立足北京市优秀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期探索“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

(二)以博物馆教育为“第二课堂”,关乎人文,化成天下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注重博物馆教育,除联合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外,还指导学生们进行社会调查、采集标本、实验制作或其他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部分小学在每年假期也常会联合博物馆为学生安排活动,包括组织参观的专题展览、组织电影专场和各种知识竞赛活动。调研实地了解到,北京市府学胡同小学,府学学生便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同学们在“中药馆”、“医史馆饵令听

中医药历史故事,近距离观摩了千余种中药标本,动物标本,并在趣味游戏互动中了解到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神农尝百草、扁鹊创“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华佗制“麻沸散”开手术之先河、李时珍编辑《本草纲目》……实践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同学们学习传统中医的热情,在同学们心中播种下了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种子。

(三)创新运用校外平台,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力

北京市东西城小学注重创新运用校外平台,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了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中国木偶剧院与史家小学联合创排舞台剧《少年孔子》,将传统文化、舞台艺术融入到学科当中,在“学艺书丈程中“育德”。让孩子们自己站在舞台上,讲中国故事、学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精神。

四、数字媒体与北京市东西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的结合概况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诸多创新,包括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多元使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急需借助现代科技、传媒、创意等手段,为其注入新的养分。在数字时代背景下,让传统文化插上信息化翅膀进入学校,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一)广播

中小学使用广播这一声音媒介,助力“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如通过广播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平时加强《弟子规》的学习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在课间播放《弟子规》歌曲,利用班会时间诵读、学习《弟子规》,尤其加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影像资料

中小学利用各种影像资料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视频展播、答题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交流。

(三)校园多媒体网络

中小学利用校园多媒体网络,举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专题讲座,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交流、互动。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联合相关省文化厅、教育厅等部门曾发起“传承经典·共享文化一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暨传统文化进校园行动”活动。该活动旨在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网络平台,整合利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面向全国少年儿童开展的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推广。

(四)互联网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对上海10个区的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州与之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的分别占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多的是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俞珺老师通过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片古诗词的鉴赏文章,突破了传统古诗教学枯燥、形式单一的困境,利用新媒体的多种交互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五、北京市东西城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活动的创新

1.日常化、固定化,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

在东西城区,实践活动不仅以暑期实践、课外小组调研等方式展开,也通过课堂,更深刻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在课堂中加入传统文化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任务意识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耍中学习。在西城区,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中都融入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学生们可以通过动手制作民族服装,了解民族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在校园中种植中草药,学习传统中医药相关的知识等等。将动手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

2.实践活动广泛化,参与活动的学生多、覆盖范围广

根据调查发现,北京市东西城区推进“传统文化”的力度较大,针对“传统文化教育”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推动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

3.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化,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一些学校将非文化遗传传承人请入校园,带领学生们学习制作传统工艺品,如皮影、毛猴、面塑;一些學校则开展了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新年亲子联欢活动,在帮助孩子和家长增深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加强了亲子间的互动,使得家长也参与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当中;还有一些学校则将传统文化与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在感受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学生们锻炼了身体,也在合作中培养了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例如景山学校的竹竿舞课程。多样的实践活动形式丰富了学生们生活,也使得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该怎样进校园[J].语文建设,2015(07).

[2]韩润,郑淑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J].学园,2017(30).

[3]马若璇,麦荣勇.“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进校园有效途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06).

[4]成淑嫱.“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9(30).

[5]杨晓.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J].传播力研究,2019(01).

作者简介:张斯然(1998-),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研究方向:数字嫌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