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参与式美术馆在乡村

时间:2024-05-04

摘要:笔者以艺术家身份參与田野调查——参与式的艺术形式,以“源美术馆”为据点展开系列考察。“源美术馆”座落在南方之乡的山窝里一条叫乐明村落中,从广州市内开车需要2个小时可到达。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艺术参与形式的纵使,笔者随着团队加入项目考察,以此文字小结形式及图片内容输出作为报告讨论。

关键词:艺术家;田野调查;参与式艺术;源美术馆

中图分类号:J52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7-0255-02

一、艺术家在田野

(一)出发,乐明村

该项目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艺术家在田野”项目系列调查的其中一项活动,此次的目的地是从化乐明村源美术馆,很好奇建在一个山窝窝里人丁无几的美术馆会是个什么样子?在前往的大巴中,手机上便已有早早到达的小伙伴拍到了乐明村的景象图片发到了微信群里,这是我对这条村的第一印象:天蓝蓝草青青,坐看云起云落,且听风吟。

这天是2019年12月29日。

(二)山里静静,树林青青

我们绕过山林,翻过田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乐明村,开始我们的项目行程。下午是由村民沙糖桔叔叔带领我们去导赏自然教育径,其实就是去爬山。原先的自然教育径已遭破坏,沙糖桔叔叔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被大自然教育,于是带我们走了一条新开发的小路,我看到了鲜活的菖蒲长在小溪石头上,野生的菌群长在枯木上,溪流深处被石板压着的大块乌木,蕨类植物爬满了潮湿的崖壁,满枝璀璨的梅花,成型的鸟窝,还有山坡上一片得了病已荒弃的橘子树,土壤钙化的稻田,以及乐明村的“柏林墙”……听见了虫鸣鸟叫,山泉流淌,走在山里踩着枯叶的喳喳声……一切视觉的可视化都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自然原始和静寂,而当沉浸在其中,闭上眼睛,听觉代替视觉,又是万物皆有灵性。

(三)动物,蛋白质

这里令我感动的是满地的鸡鸭鹅自由畅快地生活着,村霸大黄狗几乎一家一只,横着竖着就在路中间往那一躺,我想起我去印度考察的时候也是看到满城市乱跑乱躺的牛羊狗,想着要是做只生在印度的动物也是不错的,自由快乐,与人类和谐共处,大概这会又可以多个选择了——做只乐明村的动物。可是同行的王博士却说这里的动物对于村民来讲不仅是看家护院的家禽,也是作为家里储存的蛋白质,也许村民从没好好思考过人与动物的关系吧。

(四)发现,可能性

孩子们好奇我们的到来,从我们进入这条村子就一直有几个小随从形影不离的跟着,各种翻跟斗打滚嬉笑打闹来吸引我们这群装束看似“城里”来的人的注意,我们戏称他们为“熊孩子”。他们好奇我们来干什么,每个人都拿着手机相机在拍什么,摄影机在录什么,还有一些人拿着笔记本在写什么,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听他们讲村里的故事,要问他们每天在干什么,番薯干怎么晒,制腐竹流程又是怎样,还要给他们出谋献策做品牌包装可以卖出去,我们还说乡村教室,以后会有老师来美术馆给他们上课……我们是作为“艺术家”的身份被加入到这个美术馆在乡村的项目考察里面来的,似乎我们都带着某种任务使命或是工作,但渐渐的,我们发现,其实我们在做的大概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能不能带一些影响,就像这几个一直跟着我们的小孩,如果不是我们的到来,那么可能他们今天就在家里写作业看电视或者跟小伙伴在村口追着玩,而这一切看着似乎意义不大又目的性不是很清晰的行为,由于他们的追随而接触照相机摄影机怎么玩,我们说的哪一句话让他们若干年后记忆仍然很深刻,原来我们中的哪一个小时候也是在类似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而后走出来社会当中去,我们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做着什么……

参与式的艺术行为,以源美术馆为主体,一位位学者专家,美术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家,乐明村的村民,还有四面八方到来的我们,学术的研究思考及碰撞产生的可能性,是一种发酵性的行为。打破边界重新架构,是当代艺术的常规手段及模式,而其架构之后的形态,是严有形”或是“无形”,“有意识”或“无意识”,便是为之探讨的话题和意义价值的可能性。

我们讨论乡村,讨论艺术,讨论社会,讨论群体……其中项目专家提出这里的女性比我们在座的各位更加勤劳勇敢,更加积极主动求知和想“看见”,我们不该把他们当成“无知”的人群,有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成员说就如处于教师群体他发现有很多老师是站在一个制高点去俯视学生,难道不应该是“言传身教,?有人讨论艺术家的边界自觉,有人讨论是否在这开个美术培训班传播艺术比建设美术馆的作用意义更加简单直接?这就是我们来到乐明村,来到源美术馆的意义.艺术首先不设一种乡村建设的首要手段,不能主要以艺术为手段,但是它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的影响和发展。

二、艺术活化乡村

(一)艺术,乡村

艺术活化乡村是解决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乡村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的方法之一,加以持之以恒的实践来验证我们到底有没有把乡村内涵文化挖掘及输入是下一阶段的需要。目前国内对村落问题研究大体缺少以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对村落问题的全面剖析,中国农村千差万别,需要更多基于社区微观层面的介入与研究,源美术馆不仅让住在城市中的艺术家群体参与到中国村落中,更重要是通过艺术的方式,让村民们也参与到由艺术搭建的对话平台中,补充农民视角,让笼统话语退场,补充进来的是一个个非常具体实践,源美术馆的实践经验给全社会的村落治理提供了一个积极回应。

它讲述着一种生活形态:如何让艺术融入村民的生活,让人来到此地如同置身于一场艺术中。艺术介入乡村成为一种方法,我们不希望艺术家的乡村建设只是艺术家的美好想象,乡村的经济建设不容忽视。

推动乡村发展的前进,不仅仅需要职能的转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在不同的工作上,分别赋予三方不同的职能。使之意识到各自能力的界限和上限可能。例如在角柜生产这件事情上,村民可以作为设计者,美术馆作为生产者,基金会作为运营者。还有关于艺术创作,我们也大可以筹划某种形式的创作,艺术家本身作为生产者,基金会作为设计者,而村民作为运营者,是否也有这样一种可能?

(二)考察,整理

艺术家走入乡村的缘由:(1)活化乡村——以一种商业项目的方式进入乡村,占有乡村土地资源;(2)空间转移——从城市恶略的生存空间被动退回到乡村,寻找更为廉价的创作生存环境;(3)艺术形式的变化——主动选择的艺术形式,更多强调与场域,观众,材料的互动参与关系;(4)公益活动——美育扶贫;(5)课题研究——艺术家的多重身份造就的以另外的角度《人类学,社会学一小等来进入乡村做课题研究。

三、参与式文化时代

我们离开源美术馆,坐上大巴离开乐明村的时间是2019年12月30日,2020年即将来了。这是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时代,5G的真正到来。我们的手机在此刻仍然显示4G的信号,4G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期待的是改造社会,所以怀抱着希望、期待着未来。它将是一个参与感、代入、卷入、沉浸的时代。源美术馆的存在代表着这一切都在进行着,我们参与着,卷入并沉浸中。

我们在乐明村的那个晚上跑到田野边上去感受山林的漆黑,繁星满空,不禁感叹在广州竟然还能看到如此星空,星星点灯,每一个成功的人不再是榜样,都是悬挂在通往我们自个儿花园小径的灯,灯越多,我们的路就越亮!此时的星空是媒介,链接着人类与大自然的对话,而人类社会每一次的新媒介的产生,必定是对旧媒介有着莫大的影响及冲击。这个时代形成的新型媒体文化——参与式文化。以身份的认同为基础,以表达和分享为目的,以主动生产和传播信息为表现,以多媒体交互为主要沟通渠道是这种文化的样式。文化多样式的体现,人类文明的共同体,乡村与城市的交接融合,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科学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与工业的平衡……这些都是我们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参与和努力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戴小曼(1988-),女,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硕士学位。2016被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录取为国际交换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