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韩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在任潮州刺史时,给潮州当地的文化、习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在当地形成了“于今山水皆姓韩”的文化奇观。本文主要对韩愈亲手种植的橡木历史略作考证叙述,以管窥潮州“崇韩文化”的一角,希望能从局部而得出一点启示。
关键词:韩愈;橡木;崇韩;情结
中图分类号:TQ351.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07-02
在广东省潮州市湘桥区桥东笔架山西麓,有个著名的景点叫“韩祠橡木”,是潮州古八景之一。
“韩祠橡木”和潮州古八景的其它景点一样,名称点出的都是景观的出彩点。如八景之‘湘桥春涨”,当春天时节,立于湘子桥亭阁之上,看江水滔滔、烟波渺渺,桥如浮于烟霭之上,似在琼楼玉宇,莫不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同样,橡木也是韩祠景区中的一处独特所在。
橡木,相传是韩愈亲手所植。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号昌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他因谏迎佛骨,左迁到潮州任刺史。他治潮虽短短八个月,但却政绩昭彰,驱鳄、释奴、修堤、劝农,特别是他启用当地贤士,兴学育才之举,对潮州文化发展影响至巨,后人为纪念他,将潮州的山水改姓为韩,称韩江、韩山,而他所种之木,故也称为月韩木”。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郡守丁允元因考虑韩愈“爱溪东山水之胜,公退之暇,时一游憩,亭下之木,所亲植也”①,故“不忍虚其胜,蔽茀甘棠”②,遂在此山辟建韩祠(即韩山今址),最初称“忠佑庙”,韩木就在祠前。
对于韩木,自古以来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橡木开花的繁稀能预示潮州士子登第人数的多寡。有关韩木的这个说法,目前可查考的最早的记载是宋代榜眼、邑人王大宝的《韩木赞》,《韩木赞》亦是对韩木描述最为详细的一篇文章,文中记载:
“潮东山有亭,唐韩文公游览所也。亭隅有木,虬干鳞文,叶长而傍棱,耆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日韩木。……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绍圣四年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继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崇宁五年,花又开盛,中四人;宣和六年,又中三人。”
王大宝(1094-1170年)海阳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宋代岭南地区唯一的榜眼。尽管王大宝生年距韩愈治潮时间已三百年,但有关韩木预卜科举之说至其时已“其来旧矣”,可见有关韩木的传说至宋代时,已流传很长一段时间了。
出现这种“效祥于木”的传说,可以说是潮人因感念韩愈在潮州兴学育才之贡献而爱屋及乌、寓意于木。
韩愈在主政潮州期间,见州学荒废已久,于是“刺史出已俸百千,以为举本。”③,他拿出了在潮州八个月的全部工资(据《唐会要》所载,为四品下阶的潮州刺史月俸十二千四百,百千约相当于八个月的工资),做为办学经费,更重要的是韩愈大胆启用了潮州当地隽彦赵德,将他提拔为县尉,专门管理教育,使潮州的文化教育能在当地官员的亲抓之下得以稳步地发展,不因主官的变动而停顿荒废,因此,到了北宋初期,潮州遂得到了“海滨邹鲁”④的美称。潮州能从唐代韩愈莅潮时的“蛮烟瘴地”,至北宋时成为海滨文化的发源地,这离不开韩愈治潮时的措施得当、用人得当!事实上,潮州中进士的人数也从唐代的只有三个人,到了宋代激增到172人!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的科考上也确实证明了宋代潮州的人才辈出。饮水思源,因感恩韩愈,也把他手植的树也跟着一并珍爱了,让它姓了“韩”,且赋予了能预卜科举这个神奇愿力,这也不难理解了。正如郑昌时《韩江闻见金录》中所述:
“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韩公树潮之人,而潮人即重所树木。道德文章炳焕千古,固不仅以科名之应征灵异也。”⑤
“韩木,即橡木也。”⑥
“尝爱溪东山水之胜,公退之暇,时一游憩。亭下之木,所亲植也。……庙旧在城南,宋淳熙已酉,丁侯允元不忍虚其胜,蔽茀甘棠,迁公庙镇之,以天水赵君、文惠陈公配。”⑦
郡守丁允元将位于城南的韩文公祠,迁建到东山韩公手植橡木之处,不得不佩服其心思的巧妙。将韩祠与橡木结合,让人从睹物到思人中去慰藉拜渴者思慕之情。从睹其物到思其人,从思其人到念其政,从念其政到感其恩,从感其恩再到崇其物,在这一轮轮的循回之中,无不透视出一种对韩文公的景仰和感恩之情,以及對韩公崇文重教德政的继承。正是这种对文化、对德政的正向宣扬,韩祠历经千年,久而弥新,这也是潮州人的感恩特质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乾隆九年,木久不花,至是忽盛开,是科中秋闱者谢文在等二十人。翌年春闱有刘大河、陆日升、袁链、……罗国宝、林世忠十一人,开潮州春闱榜未有之盛。”⑧情代郑昌时亦在《韩江闻见録》中载:“乾隆甲子岁,橡木花稠,是科潮人科甲特盛。”乾隆甲子岁即乾隆九年(1744年),这年的橡木花开得特别多,潮州中举的人数也是前所未有,多达十一人!但遗憾的是,这也是有史记载的韩木最后一次开花,郑昌时在《韩江闻见绿》中同时记述:“今存古迹,有故干盈尺,且化石作漆光色。”郑昌时此文作于嘉庆十六年,可知韩木至嘉庆间已完全枯死了。后来橡木枯干“为大埔李明经(诗捷)所取,略作立体,奉为韩公像。庚午辛未,予司事重建韩山书院及修公庙于双旌峰麓,李拟以此木奉于院中书楼,题为橡木楼,以闻当道,未果行。”⑨李诗捷将橡木的故干取回,雕刻成韩愈像,这一创意,堪称绝妙!原本还准备将此韩公像奉立在新建的韩山书院中,可惜不被“当道”采纳,未能成功,但也因此,这尊具有特殊意义的韩愈像至今也不知去向。这也是橡木最终的一大憾事!
尽管“韩祠橡木玛之棵承载着潮州百姓美好寓意的神奇之树在展示近千年风采后,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了。自此,韩山、韩祠那里没有韩木了,但是潮州百姓对橡木的特有情结仍在,依旧将这里列为八景之一,称“韩祠橡木”
注释:
①②⑦《永乐大典》卷5345·文章·何民先《重建水东韩庙记》.
③(唐)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
④(宋)陈尧佐《送人登第归潮阳》.
⑤⑨(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卷一·十.
⑥(明)《三阳志》卷之十一·古迹.
⑧(民国)饶宗颐总纂《潮州志·从谈志·物部·三》.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
作者简介:李春(1969-),女,广东潮州人,汉族,文博馆员,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韩愈文化与地方文化的融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