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杜文婕
摘要:为充分反映小穿芳峪村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农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客观、系统记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归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前进道路,推动实现当地乡村的全面振兴,《小穿芳峪发展志略》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
关键词:小穿芳峪发展志略;村志;村落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F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1-0195-02
中华民族尤其重视史志,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各种形式的史志可谓层出不穷,而呈现出万紫千红之态。特别是地方史志撰述,约自《越绝书》肇始以来,时至今日而犹长盛不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神州大地曾一度兴起村史、村志编纂热潮,旨在“切一方之实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通过村史、村志来保存历史、记录变迁,鉴古知今,明察地情、裨益民生,褒正抑邪、教化风尚,和睦乡情、提升认同,许多省市也因此将村史、村志的编撰写作列为了政府文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继2015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将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后,201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进一步出台《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社会上更形成了通过村志、村史以记住“乡愁”、延续文脉的极大共识。其中,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学者苑雅文和罗海燕共同撰写的关于天津市蓟州区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的《小穿芳峪发展志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版),就是蓟州区以村级为主体,立足于新时代,旨在以史以志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次重要尝试。
小穿芳峪村位于蓟州东北部,人口仅有268人,但自然山川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现在则是具有典范引领效应的全国旅游明星村。历史上,这个小小山村曾出现过众多名人雅士。曾任清朝兵部主事、中宪大夫的李江与王晋之及其弟子李树屏(又名李髯),在此兴办农业、谈文论道、推行教育,被世人誉为“穿芳三隐”。晚清文坛巨擘吴汝纶曾评论李江和王晋之,称“当是时,京师名公巨卿多高此两人,两人之风既耸动当世矣”。在他们的感召和影响之下,许多的京师学者、官员和当地的青年学子,也纷纷迁居、聚集于穿芳峪,形成了一个跨族籍、跨区域、跨阶层、跨时代的穿芳峪学者群体。自清同治初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群体前后承传数代,绵延约百年。他们之间习相近,学相同,地相邻,情相亲,家相通,交相厚,人相联,吟相合,在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地方教育、慈善救灾、移风易俗、卫乡保家以及为学为文等方面,为当地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这些乡贤還在穿芳峪前后建成了众多知名园林,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穿芳峪古典园林祥。当时,在龙泉山与卧牛山芬芳的山谷平阔之地,除了李江的龙泉园外,王晋之还建有问青园,李树屏建有八家村馆,而吏部尚书万青藜建响泉园,热河都统崇绮置问源草堂,河南观察使纶雨芗构乐泉山庄,赵绅与邓显亭筑习静园,于弼清辟恒斋,再加上井田庐、归乐园、枕泉别业以及龙泉寺、涌泉庵、里仁仓、穿芳义塾等,多达十余处。改革开放40年来,小穿芳峪一直在向前发展,近年来则有了更大的突破性提升。但就经济而言,小穿芳峪村从2012年的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到2016年已增长到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由8400元增加到26000元,尤其是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目前,小穿芳峪的发展已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如黄玉敏《乡村旅游发展中宅基地开发利用研究——基于两个案例村的实证分析》(《东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S2期)、赵博阳《城乡互动视角下村庄发展的规划策略研究——以天津蓟县的三个村庄为例》(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宋佳诺《村庄规划视角下农村宅基地整治模式测算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为例》(《东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S1期)、吴岗《渔阳一跃——天津市蓟州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纪实》(《资源导刊》2017年第10期)、吴佳丽《村土地利用规划的技术与方法——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中国土地》2017年第9期)、苑雅文《文化创意产业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的作用与路径——以天津蓟州区为例》(《环渤海经济嘹望》(2017年第8期)与《乡村旅游须与文化小城镇契合发展》(《中国国情国力》2017年第7期)、贾艳慧《天津蓟州区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研究》(《城市》2017年第7期)、曹树余《农村发展模式型研究以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为例》(《城市地理》2017年第14期)等,均围绕小穿芳峪村的宅基地改革、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将其作为重要案例来加以论述。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天津日报、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重要媒体,也都对小穿芳峪村进行了重点报道和大力宣传。天津社会科学院域蓟州区政府近年来两次在小穿芳峪村举办全国性的三农论坛“小穿论坛”,进一步扩大了村庄的知名度。除了拥有名人名事、名物名景之外,小穿芳峪村还普遍存在着传统的名俗名艺等,尤其是在穿芳老街地带,可谓是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如尹记菜铺、供品店、豆腐坊,蔡记面粉坊、马记木作坊、王记泥瓦、孙记肉铺、张记瓦盆、兴盛隆烧锅、孟记蜂蜜、隆瑞祥花椒芽调味酱、董记大饼、张记毡子铺、刘记荆编、柿醋铺、黄酱铺,以及贡品香樁芽、小穿雷蘑、中药三仙丹等,都曾生意兴隆,声名远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为充分反映小穿芳峪村落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农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客观、系统记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归纳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前进道路,推动实现当地乡村的全面振兴,《小穿芳峪发展志略》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
当代知名历史学者罗澍伟先生在序中曾评论道:“几年来,苑雅文博士的团队,为努力贯彻***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努力履行好乡村志书承载乡愁、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使命,把这部《小穿芳峪发展志略》写得内容丰富而不杂,叙述全面而有序,文字简洁而平实,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传统文化不再流失,让人们的心灵找到回归的空间,‘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为后世留下堪存借鉴之记述。”除此之外,《小穿芳峪发展志略》还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价值和意义。
一是《小穿芳峪发展志略》既是村史,也是村志,一方面从纵向维度对村庄自明代至今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从横向维度对村庄的建置地理、人口构成、村域文化、村域经济、乡村旅游、村庄建设、乡村政事、村民生活、风土民情、艺文杂记、军事人物等情况都加以记录。全书体例分明、资料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排版美观、行文平易而可读性强。可以说,无论是内容呈现还是撰写形式,在当前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是《小穿芳峪发展志略》充分发挥了专业学者和一般公众的团队合作作用,尤其是激发了当地年老耆旧、青年学生、返乡人员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地让村民参与其中,以真实的史料、生动的事实、客观的记录,充分唤起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因此,乡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和敢于作为勇于作为的新时代精神,由此相互交融辉映,形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力量。
三是《小穿芳峪发展志略》将复兴乡村教育,载录文献、器物、人物,访求传统技艺,整理地方古籍,树立时代新风等,加以重点关注,这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当地文化的血脉。
四是《小穿芳峪发展志略》作为“一方之全史”,对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汇聚发展正能量,弘扬优秀家风和宝贵家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生态之美、人文之美,留住“乡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都可以起到不容忽略的作用。
乡村振兴,离不开复兴乡土文化。乡村振兴若没有文化做支.撑,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内涵,没有灵魂,也不过是一个空洞躯壳。***总书记曾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而《小穿芳峪发展志略》文脉清晰、资料丰富、系统全面,旨在以史以志,唤醒乡村沉睡的本土文化资源,以助力当地乡村的全面振兴,这也是它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